曹丽萍
《小飞侠彼得·潘》是一本享誉世界的经典童话,它主要讲述了一个晚上,彼得·潘来到小姑娘温迪的家,教温迪和她的两个弟弟在空中飞行,并把他们带到了永无岛(也称梦幻岛)。在岛上,他们遇到了善良的印第安人、凶残的海盗和漂亮的美人鱼,惊险的事情接连不断。由于邪恶的海盗头子胡克作恶多端,战争不断爆发,海岛没有宁静之日。尽管不幸的事件一个接一个,但彼得·潘总能大显身手,想出巧妙的办法搭救小伙伴。这本书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有趣,蕴含着关于亲情与成长的深刻主题。
设计这本书的阅读导读课,笔者以思维课堂理念为指导,运用音频、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设计贴卡片、写话、制作思维导图等多种学习活动,旨在深度撬动学生的思维。
活动一:概括主要内容,搭建思维的坡度
1.谈话导入:最近我们阅读了《小飞侠彼得·潘》,它是一本怎样的书?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
2.勾连雕像:在英国伦敦中心的肯辛顿公园中,矗立着一座小男孩的青铜雕像,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世界经典童话《小飞侠彼得·潘》中的主人公彼得·潘。)
3.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这本书的诞生与肯辛顿公园有什么关系呢?出示、指读:
英国作家詹姆斯·巴里每天上下班都看见一群孩子在肯辛顿公园的草地上玩耍,用树枝盖房子,拿泥巴当点心,扮演仙女和海盗,玩得很开心,由此萌发了创作意念。1904年,他创作了童话剧《彼得·潘》,在伦敦公演,引起轰动,彼得·潘很快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
4.概括主要内容
分层设计,学生自由选择:
(1)自己独立概括。
(2)填空式概括。
【设计意图】这一版块主要是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主要故事内容,在概括主要内容的环节设计了分层作业,供学生自由选择,填空式概括相对简单,自己独立概括相对难些,由易到难,给学生搭建思维的坡度。
活动二:品析人物形象,训练思维的宽度
1.理清人物
(1)彼得·潘和温迪是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他们来自两个不同的世界。温迪家有谁?
(温迪家里有爸爸达林先生、妈妈达林夫人、弟弟约翰和迈克尔,还有狗保姆娜娜、仆人莉莎。这是一个成人的现实世界。)
(2)彼得居住的永无岛或者说梦幻岛,都有谁?
(那里有小仙女叮克铃、美人鱼、印第安人、海盗和各种野兽,还有一群跟随彼得的被父母丢弃、遗忘的男孩子们。这是一个儿童的独立王国。)
2.揭示特点一:这么多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个个形象鲜明。
3.品析彼得·潘这一人物形象
主人公彼得·潘是个怎样的男孩?请你用一个词概括他的特点,写在黄色卡片上,并想想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小组代表上台贴卡片→交流。
4.总结:彼得·潘是个外表可爱,内心不愿长大的小男孩。他具有普通孩子的许多特点:淘气、骄傲、勇敢、乐于助人、疾恶如仇、富有冒险精神。但他又不同于普通孩子:他会飞,永远长不大,拥有永不衰竭的旺盛精力,所以是个半人半仙的形象。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把他描绘得神气活现,由此他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孩子王”,成为自由、快乐的象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品析人物形象,聚焦彼得·潘这一主人公,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贴卡片说依据的开放形式,读出彼得丰富、多元的个性特点,领悟他作为一个世界经典形象的丰富内涵,训练学生思维的宽度。
活动三:品读生动情节,培养思维的广度
1.揭示特点二:这本书除了人物形象鲜明以外,情节也十分生动有趣,充满了奇思妙想,具有魔幻的色彩。你觉得什么情节特别有趣?(温迪为彼得缝影子,男孩子们为温迪造小屋,美人鱼奇观……)
2.小结:书中像这样生动精彩、充满奇思妙想的故事情节比比皆是。沉浸在这些奇趣、美妙的情节中,让人感到无比的快乐。
3.观看视频写话
(1)观看《小飞侠彼得·潘》电影片段“云端看海盗”。
(2)写话
要求: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你看到的神奇情景。
提示:
①用上动词(趴、举、望、跳、喊、飞……)
②用上比喻等修辞手法。
(3)展示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领学生回顾书中生动有趣的情节,感悟“想象丰富奇幻”这一特色,并借助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写话训练,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活动四:感悟思想主旨,拓展思维的深度
1.揭示特点三:这本书除了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有趣之外,还蕴含着关于亲情与成长的深刻道理,给人很多思考。
2.提出问题:彼得为什么要离开家,住到永无岛去?(他追求自由、快乐。)
3.小组合作学习
(1)四人小组讨论:彼得到底爱不爱妈妈?他需要母爱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2)组长执笔,完成思维导图。
4.组长上台展示交流
爱的理由:
(1)他请温迪到岛上做孩子们的妈妈。
(2)温迪要离开时,彼得想请小仙女做他的妈妈。
(3)在为公主成年举行的舞会上,女王让彼得许愿,彼得说,他的第一个心愿是去找母亲。有一天夜里,彼得悄悄地飞回家。
【听故事录音】:
一阵子,他渴望地望着母亲,一阵子,他渴望地望着窗口。再做母亲的小男孩当然是乐事,可是反过來,在公园的时光又是多么美好啊!
彼得心里好不是滋味。他用他的笛子吹出一首优美的安眠歌。他一直不停地吹,直到母亲的脸上露出快乐的神色。他已差不多决定做妈妈的小男孩了,只是下不了决心今晚就做。
最后他飞走了。有两次,他从窗口飞回来,想亲吻母亲,可是又担心母亲一高兴就会醒来,所以他最后只是用笛子吹出一个可爱的吻,然后就飞回公园去了。
彼得为什么没有回家?(彼得有成长的困惑,内心很矛盾。他渴望母爱,但又追求自由和快乐,不想被大人束缚。)
【继续听录音】:
几个月过去了,他终于下定决心回到母亲身边。
然而,窗子关上了,而且装了铁护栏。从窗口向里窥望,他看到母亲正在安然入睡,她的一只胳膊围绕着另一个小男孩。
彼得喊道:“妈妈!妈妈!”可是妈妈听不见。彼得用小拳头捶打着铁护栏,但无济于事。他只得抽泣着,飞回公园,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的亲人。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彼得的逃离,伤了母親的心,当他想再次回到母亲的怀抱时,失望、受伤的母亲已经关闭了窗户,真让人感到遗憾……
5.书中还讲到另一位母亲——温迪的妈妈达林太太。达林太太是怎样一位母亲?
达林太太爱幻想,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她理解孩子们,相信孩子们的“胡言乱语”,她甚至还会对不期而至的小飞侠彼得·潘微笑,并且在孩子们都离开家后,她还是会把育儿室的窗户一直开着,因为她相信孩子们总有一天会回来的。当温迪和弟弟回家时,他们把岛上的一群孤儿也带回了家,家人们都热情地接纳了他们。
6.观看《小飞侠彼得·潘》电影片段“回家”。
7.提问书中名言
书中有一句话说:“夜灯是妈妈留下来守护孩子们的眼睛。”你怎么理解的?
8.同学们,生活中的你们都是彼得·潘,可能你们也追求着心中的自由王国,可能你们也有许许多多的成长困惑,如果你会飞,你会离开爸爸妈妈并把他们遗忘吗?
齐读:
人生不可能简单得像童话故事,没有人可以像小飞侠一样永远无忧无虑,但我们可以在长大的同时保持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虽然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复杂的世界,但是每个人心里可以有个无忧岛,安静的时候去那里面飞会儿吧!
小结:一方面在心中保存一个无忧岛,快乐自由;一方面坚强成长,不让父母担心。
【设计意图】文学作品都具有育人功能,所以这一环节重在引领学生感悟书中关于亲情与成长的思想主旨。彼得·潘是自由、快乐的象征,但又有逃避现实、不爱学习等弱点,学生应该从他身上学习什么,获得怎样的思想启迪?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以及假设问题的方式引领学生去思辨,让学生充分表达主观感受,从而获得正确的价值观,懂得既要在心中建一个自由快乐的“永无岛”,又要爱家人,坚强成长,由此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
活动五:拓展阅读续篇,培植思维的高度
课后阅读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杰拉尔丁·麦考琳女士写的续篇《重返梦幻岛》。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制作三张思维导图:
1.故事情节图
2.主要人物图
3.主旨感悟图
【设计意图】这是课后的拓展性阅读,要求学生能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提炼要点,以培植学生思维的高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