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娟
学科主题活动是指把活动和学科内容相结合,以一个主题为线索,围绕主题进行活动与交流。由于学科主题活动开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以很多教师不愿意选择主题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那么,怎样做到学科内容和主题活动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价值导行?笔者以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3课第1课时“家庭礼仪”为例,谈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实施主题活动的具体策略。
学科主题活动追求的是对学生的价值导行,而价值导行不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教师进行学科主题活动时,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主题活动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利用学生对成长的渴望,激发其主动学习参与主题活动所需的知识。最后,通过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教师再在情感上对其进行教育。知识和情感准备是学生积极投入主题活动的重要前提。
在讲授“家庭礼仪”的内容时,笔者通过设置早晨起来不和父母打招呼,出门后不及时回家,吃菜只顾自己,客人来了只顾玩手机这几个生活情景,让学生思考:对此情景你有何想法?生活中的你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有没有必要来正确对待呢?在激发学生情感需求之后,笔者让学生带着“家庭基本礼仪包括哪些方面”的问题观看视频,初步感知家庭礼仪包括起居之礼、出行之礼、就餐之礼、待客之礼等。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到情景中的无礼行为,为进一步探讨在家庭礼仪中如何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改进自身行为的家庭礼仪活动提供了情感知识准备。
学科主题活动可以有很多形式,如小报设计、展板展览、主题演讲、主题辩论、主题表演等。这些活动是可以预先准备的,也可以即兴进行,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决定活动形式。
家庭礼仪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内容,对于生活场景,学生可以信手拈来。因此,比较适合即兴表演这种活动形式。教师为学生的即兴表演提供了表演“脚手架”(表格如下),让学生选择一个角度来表演有礼或无礼的场景,并表演出由此产生的事件结果。家庭礼仪所包括的生活场景多种多样,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在选择场景和表演主题上都能做到有的放矢。
场景有礼之处 无礼之处 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起居之礼出行之礼就餐之礼待客之礼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论。他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道德与法治教材遵循知情意行规律,重视对学生的价值导行。教材栏目间暗含的逻辑为:经验引入—直面矛盾和困惑—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体验道德成长—相关行为和行为能力及方法的指导。学科主题活动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价值导行,促使学生探索行动策略,促进自我生命的成长。高度参与、积极反思、自我体验、同伴互助是学科主题活动的应有之义。因此,学科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同伴小组合作形式。
在“家庭礼仪”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确定即兴表演的内容、场景,设想有礼和无礼的言谈举止,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即兴表演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学生们在此过程中兴致盎然,受益颇多。在学生展示之后,教师要及时对展示的内容和环节安排进行评价,提高活动效率,强化活动价值。
弗赖登塔尔精辟地指出,“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不是自己设置的标准。反思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学生通过反思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使学科主题活动实现更多的价值导行,让学科主题活动更多地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
家庭礼仪即兴表演结束后,笔者设置了4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1:通过活动你收获了什么?这个问题指向活动本身及活动内容。在学生回答后,笔者总结各个礼仪的具体要求:对待长辈要用“您”,早晨见面说声“早”;外出之前征同意,说明去向和时间;餐桌上不插话、不喧哗,搛菜筷子不夹多、不乱翻、不独占……让学生在此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反思。问题2:礼仪对家庭的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指向学生的价值观念。问题3:你是否做到了文明礼貌?这个问题指向学生的实际行为,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问题4:家庭礼仪除了以上四个方面,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借此问题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拘泥于四个基本方面。
实践证明,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开展学科主题活动是必要且可行的。在学科主题活动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做好知识储备,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为保证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要优先选择学生高度参与的组织形式;活动开展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真正实现价值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