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学文化建设发出中国声音

2019-12-26 23:52王英权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治校话语权强国

王英权

(长春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如何不断探索、传承和发扬文化精神与物质文化共同发展,是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发展脉络、基本问题和目标追求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基本问题。

1 文化育人、文化治校、文化强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1.1 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一是要培养理性精神,这是文化育人的根本所在。追求理性、信念引导、责任担当是理性精神的核心要义。通过文化育人使青年群体时刻保持精神层次的理性思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与北大青年座谈时勉励大学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1]文化育人另一方面是要优化良好的学习生态环境,即要营造能够使青年群体养成“既不靠外部压力驱使也不需功名利益诱惑的费力最小状态下学习有成效、研究有作为。”这才是文化育人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1.2 文化治校

随着文化育人效果的日渐成熟,文化建设的实践效果得到深入挖掘并受到广泛认同,这就为文化治校提供了理性支撑。具体来说,文化治校一是要树立科学的价值认同。大学文化作为大学建设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重要内容,本身不具备实质的实践功能。但大学文化能够通过确立合理的价值认同而对大学发展起到理性的引导作用。因为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价值认同,使大学成员在共同价值追求的引导下自觉树立起维护大学发展的秩序模式。价值认同在文化治校过程中有两种作用。一是使决策者明确“为什么”的基础上,明确决策的目的性;二是使管理者明确“怎么做”的基础上保证具体行为的科学性。价值认同在文化治校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引导作用,是大学文化建设必须遵守的治校思想。文化治校二是要设置合理的制度安排。正如社会结构能够不断衍生社会文化一样,社会文化也在不断塑造着社会结构。体现在大学文化中,则直接表现为大学文化对于制度规范的安排与塑造。大学文化的制度安排旨在通过合理的制度设置为大学发展提供一个思想活跃、结构合理、思想进步的科学氛围。大学文化主要通过制度安排实现对大学组织秩序和内部结构的影响,这也使得文化治校从根本上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1.3 文化强国

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党史中央首次提出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在此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这进一步表明了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性。具体来说,文化强国一是要践行教育强国的使命。如果说文化育人将文化建设推向高潮,那么文化强国则使文化建设走向成熟。文化强国二是要践行先进文化的使命。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浓缩和精华体现,同时要对社会发展的精神文明起到引导和提升的作用。因此,文化建设不应只属于自身系统,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不应只属于当下,更是对优秀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对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及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文化强国战略在意识形态领域有了脚踏实地的现实支撑。既为文化强国战略指明了方向,又为文化强国战略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就更加明确了文化强国的意义所在。

2 承大学精神、担社会责任、发中国声音:大学文化建设的追求目标

2.1 承大学精神

尽管大学文化具有很多特质,但其精髓与核心只有一个,即大学精神,也注是说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在于传承大学精神。从根本上说,大学文化是在展现一所大学的价值认同,那么大学精神则在诉说这所大学的精神灵魂。在这个意义上说可以说,每所大学都具备自己的文化特质,但并不是每所大学都具有自己独立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将为学校抗打击、求发展注入坚强的生命底蕴,并发挥出强有力的价值导向、群体凝聚力和社会辐射力等一系列功能。”[2]所以,大学建设的逻辑起点是大学精神的传承。

“总的来说,在保证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有效。”[3]应该说,大学文化建设的突出标志就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凝聚而成的大学精神,这不仅是一所大学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办法特色的集中体现,更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即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紧跟时代发展精神;既能够反映大学文化传承特色,又能体现大学独具特色的人文底蕴。虽然各个大学因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发展目标不同而凝聚成不同的大学文化,但其大学精神所承载的追求真理、培养人才的精神本质却是相通的。在高等教育面向市场化背景下,传承大学精神,强化大学文化建设则显得尤为重要。

2.2 担社会责任

“面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面对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转型,面对社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失衡,大学文化如何在社会多元文化的矛盾激荡中真正承担起引领、辐射和创新社会文化的历史重任,”[4]是当前大学文化建设所追求的核心目的。

具体来说,大学文化所要担当的社会责任一方面要坚持社会思想引领。随着社会思潮对社会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文化的表现形式日趋呈现出差异性、选择性和多样性。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工程从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高度来落实和推动。大学既是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又是社会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渠道。那么,从国家战略高度引导青年群体应该信仰什么、关心什么、抵制什么则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议题。另一方面要构建和谐社会文化。大学文化随着办学过程的历史发展和积淀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办学理念,其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的重要精神来源,更是推动和谐社会文化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学文化要以高尚的精神内核培养人、影响人,从而影响社会,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真正成为影响和谐社会文化形成的助推器。

2.3 发中国声音

在思想和文化交锋日益复杂化和激烈化的今天,审时度势地“发出中国声音”,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发出中国声音”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掌握文化话语权,只有牢牢紧握文化话语权,才能坚持我国社会文化建设方向不动摇,从而保证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文化成了一种舞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彼此交锋。文化决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毋宁把文化看作战场,里面有各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5]

掌握文化话语权,发生中国声音一方面是发挥文化软实力对青年影响的需要。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其重点内容之一就在于加强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和教育。通过大学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使青年群体的价值观能够从青涩到成熟、从感性到理性、从自发到自觉,这对于把握文化话语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掌握文化话语权,发生中国声音另一方面是占领意识形态制高点的迫切需求。文化逐渐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这是毋庸置疑的,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占领意识形态制高点与掌握文化话语权是一致的。更为关键的是,文化话语权不仅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出是整合社会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关键。因此,通过大学文化建设,引导人们形成稳固持久的理性认识,并成为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社会认同,则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猜你喜欢
治校话语权强国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纺织强国再出发
“学习强国”礼赞
未来学校的管理理念
秦晋争霸
对中小学依法治校的再思考
以依法治校提升大学管理水平
对依法治校的理解和认识
媒体话语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