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2019-12-26 23:52潘一贤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文秘汉语言学分

潘一贤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重要文件的颁布,要求高等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按照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规划,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教学发展为核心,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围绕社会对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新要求,倒推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和改革方案,建立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本文以宁夏X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秘书学方向)为例,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从优化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寻求优化途径。

1 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体系设置不成熟

秘书学专业于2012年被教育部列入本科招生目录以来,在专业设置中一方面是直接设置了秘书专业;另一方面,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下设了秘书学方向,其专业依附性导致专业发展受到制约。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的基础依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所以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目标模糊,体系雷同的问题。从宁夏X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课程分析存在以下特点:宁夏X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在2018级、2017级、2016级三个年级使用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学分统计:必修课程=通识教育必修课程38学分+专业必修课程68学分;选修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12学分+专业选修课程8学分;实践创新环节=8学分;学科平台课程4学分;毕业综合实习12学分;毕业论文8学分;共有164学分。从学分布局可以看出:一是专业核心课程存在依附性特点,课程设置还是依附于中国语言文学。二是课程与课程之间没有有效的逻辑关系。通识课程学分与专业核心课程学分比例分配不合理,秘书学方向课程的设置没有形成逻辑链。选修课的设置没有围绕核心课程的目标进行设置。三是综合实践环节效果不明显。

1.2 师资实践应用能力不全面

对于人才培养的改革,“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好处是学生,改到深处是课程”。那么“痛处”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实践应用的指导能力不够,基本是停留在课堂讲授和简单操作的指导层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起步较晚,在专业建设和发展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其中关键因素是担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课程的教师多数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自有教师,缺乏系统的秘书专业培养,这些老师在求学阶段所学的不是秘书学专业,另一方面,教师没有从事过秘书工作,缺乏实践经验。随着信息产业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细,传统秘书学专业教学,基本上以秘书概论、公文写作和秘书实务为主干课程,对专业领域没有细分。随着社会对秘书行业的需求,其就业渠道逐渐明晰化,商务秘书、文字秘书、法务秘书、会务秘书等要求不断增加。对于宁夏X学院来说,只有传统的秘书职业的基本需求教学,对社会的人才需求还远远达不到。

1.3 实践课程效果不突出

教学方式是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宁夏X学院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的课程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其中实践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示例,涉及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存在以下几点:一是课堂教学方面,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必须从“学会”向“会用”的转变,所以实践性是专业理论教学的根本要求。经过对本专业教师及专业学生的走访调查,存在的问题基本包括:存在教学指导方法单一,实践效果单一,对行业的发展及人才的需求调查单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单一等问题,导致在理论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知识点讲解冗杂、理论体系模糊,没有审视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关系。二是实践教学设计较简单,缺乏专业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实践方式多是案例分析,选用的案例基本源于教材案例,不贴近实际,脱离具体工作场景,只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不能提高技能。

2 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

2.1 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应用型文秘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的总体思路是“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授课模式、丰富课程资源。”重视对课堂的改革,丰富课程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融媒体”加强专业知识的强化和应用。推广项目推动、“雨课堂”、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其一是优化秘书方向主干课程,突出课程的高阶性。课程的设置将知识、素质、能力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指导学生树立“没有标准答案”的思维,探索“能力+思维”的训练模式。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课程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突出培养特色,拓宽秘书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例如可以开设“申论写作训练”、“办公室自动化及OA系统设计应用”、“涉外秘书英语”、“商务策划与谈判”、“市场调查与预测”、“数据分析及应用”等专业选修课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调整,或合并或改为选修课程;其二,突出课程的创新性,体现课程的前瞻性和时代性。改变教学形式,突出课堂教学的先进性和互动性,教师不再是满堂灌,学生不再是只听不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商务经济、市场管理、法律法规等知识,以培养其辅助决策、信息收集与分析判断、预测能力等职业技能。在课程设计方面,可以通过“项目推动”方式,给学生布置专题作业,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主动学习。以企业用人需求为依据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使学生通过各模块的学习获取相应的能力;其三,突出课程的挑战性,提高课程设置的难度,不是简单的我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培养学生去探究,能够把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出来。老师要花实践认真备课讲课,学生上课下课有比较多的学习实践和思考保障。最终形成第一课堂(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课外活动)为辅、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为延伸、第四课堂(网络课堂)为补充的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

2.2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师资队伍。出台《师资建设发展规划》《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扩大师资来源,通过内外结合构建应用型师资队伍。在师资的引进中,通过兼职聘用,柔性引进企事业单位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内培外引”方式,强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新进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操作不足的情况,对新进教师进行针对性培养。实施“教学名师工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双师型队伍建设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学科带头人培育工程”,实行教师队伍分类考核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系列活动。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业务单位的高素质人才、优秀管理技术人员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聘用方式上采取任务包干等方式,将“双师双能”与职称评定有效结合,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2.3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课堂教学互动,校内“跟岗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实践教学考核及反馈,教学大纲的完善等诸多环节进行系统完善。建立以课堂为抓手、课程为单位、学期为参考的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建设校内“跟岗实习”,校外实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积极推行“项目任务驱动”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度,加强秘书实务课的实训教学,如“应用型”课堂教学应从“课堂讲授”向“动手实践”转变。把课堂教学设计为“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小组完成”模式。注重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启发式学习。具体可通过整合课程模块,由教师设计项目任务,按照办公室岗位职责,将班级学生分组完成任务,教师跟进指导。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实训。在校内建设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校内实训基地,安排“校内跟岗实习”,将学生分别安排到各教学单位,承担行政辅助工作,开展专业技能实训。改革“应用型”课程考核形式,将课程考核分数分三部分:期末考试(50%)+实践实训考核(30%)+过程考核(20%)。期末考试可以设置为集中考核形式;实践考核设置为小组开展实训中完成任务的数量及质量;过程考核设置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实训等方面的过程记录。这种考核模式由常规的“一考定成绩”转变为倒逼学生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综上,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始终要紧抓课堂教学的改革的主阵地。人才培养模式要与时俱进,与行业,职业所需保持高度契合,及时更新教学大纲,丰富教学内容,把传统理论教学转化为“学懂、弄通、应用”的层面,从而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文秘汉语言学分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论当代企业文秘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学分
提升电力企业办公室文秘工作水平的途径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办公室文秘的重要作用以及工作策略
浅析现代企业文秘职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