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国
(滁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新时代,在国家层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加大,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即第三产业,近年来此领域发展迅猛:2015年旅游产业收入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对GDP综合贡献达10%;2016年总收入4.69万亿,占GDP总量的11%;2017年总收入5.40万亿元,占GDP比重11.04%。且逐渐发展成为促进地区经济提升的核心产业之一,同时还带动了大批周边产业的发展。从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分析来看,已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旅游产业,包括生态旅游产业、红色旅游产业、体育旅游产业等,而本文所关注的是民俗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情况。民俗体育旅游属于旅游产业中的主要类型之一,以民俗体育活动为载体,以民俗体育所承载的文化历史底蕴和体育活动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娱乐活动、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江淮分水岭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山水环境以及独特的人文景观资源,同时也存在着具有亟待进一步开发的民俗体育文化,为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及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基础。以江淮分水岭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开发路径为对象进行的研究,不仅为挖掘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献计献策,同时也可为繁荣当地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1.1.1 民俗体育旅游的概念
民俗体育旅游是现代旅游产业中的一种形式,是将民俗体育资源作为载体,以旅游为形式,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提供服务且将经济利益作为目的的一种经营活动。就“民俗体育旅游”的学术概念而论,主要是体现一个特殊的旅游类型,以“民俗体育”为旅游的对象和主题的康乐型旅游类别,主要区别于“山水旅游”“历史旅游”和“饮食购物旅游”等旅游类型。
1.1.2 民俗体育旅游的特征
民俗体育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俗性。民俗体育旅游的民俗风情及民俗风格特征较强,将民俗体育文化作为核心旅游资源。第二,观赏性。在民俗体育旅游中,经由各种民俗体育表演,促使游客能够了解到该地区的民俗体育项目及特征。第三,参与性。民俗体育具有一定的参与性特征,经由游客的参与及配合,满足游客的好奇心,促使游客获取到不同的体验感。
1.2.1 民俗体育文化的概念
民俗文化,即民间风俗,即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生活文化。流行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间的风俗习惯。它涵盖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喜好、信仰和衣、食、住、行与娱乐。而民俗体育是民俗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民俗体育是指在民间风俗或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1.2.2 民俗体育文化的特征
民俗体育文化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娱乐性及观赏性。民俗体育在作为文娱活动出现在旅游产业中后,则会具备娱乐特性,且在娱乐过程中还能够欣赏到不同地区独特的民俗风光[1]。第二,民族性及地域性。各民族的民俗体育均能够显示出本民族的体育特征,经由这些体育特征可促使各民族体育文化形成了独有的风格。地域性也就是民俗体育在空间上所呈现出的特征,此特征会受到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民俗体育的地域性及民族性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也彼此关联。第三,传承性及变异性。传承性属于民俗体育在发展期间所呈现出的具有运动规律的特征,此项特征对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江淮分水岭,又称江淮丘陵,为秦岭、大别山向东的延伸部分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地处安徽省中部,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海拔在100~300米之间,包括霍邱、寿县、合肥、肥东、肥西、长丰、定远、凤阳、滁州、天长、全椒、来安、巢湖等县市,是古代吴楚相连之地。该区域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度区域,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基于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的影响,促使该地区形成了丰富的体育旅游自然资源[2](P93)。在体育旅游资源上包括琅琊山风景区、明皇陵、吴敬梓纪念馆、天堂寨、汤池温泉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江淮分水岭发展民俗体育旅游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江淮分水岭属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包括花鼓戏、花鼓灯、流星赶月等均较受民众的喜爱,且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除此之外还包括民间流传广泛的抬阁、肘阁、丰收锣鼓、五马破曹等,也具有一定的民众影响力。以上多种戏曲及民俗旅游项目均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内涵,而该地区在生产生活的闲暇时间,为健身及节日庆祝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俗体育项目,且被不断传承及创新发展。例如,走马灯、蚌舞等,传统体育项目,均可作为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存在[3](P24)。
通过对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旅游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的访谈中了解到:江淮分水岭地区属于后发展区域,该地区虽然民俗体育文化项目较为丰富,但其商业开发及其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时间短,且运营结构不够完善,管理理念受到该地区相对封闭的约束,缺少产业投资及创新理念,不能够立足于长远视角制定地区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当地居民受到长期的“沿海富裕好挣钱”思想影响,也出现了“宁愿走出去打工,不愿留家里创业”的现象,常住人口老弱病残居多。
民俗体育旅游属于创新旅游业发展形式,为进一步促进江淮分水岭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相关管理部门正在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积极吸收国内外民俗体育旅游开发与管理之经验,例如:滁州市从旅游六要素入手,鼓励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引导农民自主创业。2019年在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中袁华厅长强调: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要上下一盘棋、拧成一股绳,把既定任务完成好,把各项举措落实好。增强文化和旅游系统在全省大局下的行动力,大力推进融合发展,实现文化和旅游1+1>2的融合效应,不断强化开拓创新,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增强项目意识,推动文化和旅游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同时在结合该地区特色形成具有针对性的专属该区域管理方案,为江淮分水岭地区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可靠指导[4]。例如,积极借鉴西安等地区红色文化旅游的开发路径,在各重大纪念日时举办相关的活动。将此种经验引入到江淮分水岭地区,应该遵循思维开放的原则,针对地区内的民俗及体育活动,创建相应的节日或是比赛活动等,达到引流的效果。
从安徽省民俗志中可以看到江淮分水岭有着丰富的民俗体育项目,但实地调查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多数的民俗体育项目处于“沉睡”状态,还有一部分濒临失传甚至已经绝迹,如寿县的肘阁、明光市的流星赶月等项目都处于“只闻其名,未见其身”的状态。鉴于此,建议地方政府或有关管理部门应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官方或民间组织)去发掘和延续民俗体育项目,使民俗体育为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可以发挥市场自身作用,发展壮大各种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如:当前地区内的花鼓戏与花鼓灯等传统文化艺术经过市场运作已经深受各地区游客的关注,全椒县正月十六“走太平”成为该地区旅游业的一大吸引力,但除此之外,在未来发展中还应该加大力度开发民俗及地区独特节日等,创办节日盛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在促进地区旅游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对传统民俗进行宣传[5]。例如,针对千年古县项目,设置每年一日的节日盛会,在节日当天举办各种活动,同时也可随机选取游客参与到活动中,增加游客的参与感,从而达到吸引外地游客的目的。
尽管江淮分水岭区域内民俗体育项目众多,但是有计划地进行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是江淮分水岭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文化和旅游部出台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以“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为目标,将非遗及其孕育、滋养的人文环境加以整体性保护。结合江淮分水岭区域自身情况具体开发步骤可分以下几点:首先,结合其他旅游资源配套开发。现阶段,独立开发条件还不够成熟,可建立在已有具有代表性的景区逐步有序地开发一些独特的民俗体育旅游活动,加大现有旅游项目优势[6]。其次,结合民俗文化旅游村进行开发。民俗体育属于乡村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既保护了民俗体育项目,又能够充分展示出独特的民俗文化。基于此,可将江淮分水岭的乡村旅游与民俗体育旅游进行结合开发,将自然资源及民俗文化进行融合,满足广大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当前国内民俗体育旅游产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江淮分水岭区域需要牢牢抓住这一机会,在江淮分水岭区域选择一项或几项民俗体育项目如:首届“小岗杯”凤阳花鼓舞(操)大赛在凤阳举行,来自全省九市、三县的老体协负责人等及凤阳花鼓舞(操)代表队的200多名运动员出席并观看比赛。《情满小岗村》《小岗礼赞》《厉害了我的国》等17个节目既充满地方艺术特色又赋有时代精神。尽管比赛的影响力不大,但是也算是民俗体育专项赛事的一个开端。花鼓灯、抬阁及狮灯、龙灯等这些知名度或参与度高的项目也应组织定期的赛事,把这些民俗体育赛事打造成国内知名赛事。首先,要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大力的宣传,赛事可设表演组和参与组,表演组——招来当地的民俗体育能手进行表演,以展示民俗体育运动的魅力,让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能够得到视觉上的满足;参与组——让外来游客积极参与当地的民俗体育活动中来,以展示民俗体育运动的亲民性和娱乐功能,也满足了游客们的好奇之心。其次,要积极与各大旅行社合作,通过旅行社的宣传和引导招来更多的游客,进而扩大民俗体育赛事的知名度。还可以借鉴开展得比较早、比较成熟的赛事,如赛龙舟、舞龙舞狮等项目的多层次、多场次和多地轮番举办的运营模式来提高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俗体育赛事。从而提高了该区域的民俗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滁州市旅游局的受访人员认为:现阶段,江淮分水岭地区民俗体育旅游市场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还面临着体育与旅游产业范围、结构、定位上的矛盾,极大地限制了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政府与旅游管理部门针对增加民俗体育旅游消费等也缺乏明确的规划,对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造成障碍[7]。基于此,滁州市旅游局决定实现由单一旅游行业管理向综合产业促进协调职能转变,建立健全相应工作机制,切实推动依法治旅、合力兴旅。支持依法建立旅游综合执法体制,完善旅游纠纷化解机制。积极推进国有旅游景区体制改革,通过市场机制和资本运营等方式盘活资源和资产存量,吸引各类资本参与景区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增强发展活力。因此,江淮分水岭地区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宏观调控,协调民俗体育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制定宏观开发路径,为地区内各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可靠的指导[8]。充分利用江淮分水岭位于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区域内城市的协同合作。积极加入长三角旅游合作组织,拓展协同空间。
张晓东在《安徽旅游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中指出:安徽省的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旅游企业竞综合争力较弱,旅游产品和服务过于单一等,这也在对安徽省文化与旅游厅的访谈中得到了验证。因此,江淮分水岭在未来民俗体育旅游发展中,可将民俗体育旅游文化与地区内民俗、建筑、传统艺术、体育赛事等进行有机结合,强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充分体现出文化多元化和兼容性。在发展过程中,可积极与当地旅游企业进行合作,促使合作领域能够进一步扩大,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也会明显提升。另外,可提升民俗体育旅游产业链与其他行业部门产业链的对接,近几年盛行的工业旅游与农业旅游等就是与工业及农业对接的成果,可借鉴此种发展模式,促使民俗体育旅游与当地民俗文化进行对接,创新旅游发展新路径。在具体对接上包括省内各民俗体育旅游景区线路之间的对接、省内外旅游线路之间的对接等,基于此,在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到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包括交通运输业与服务业等。
树立品牌,开发多元化体育旅游产品体系。例如,滁州市旅游局正在实施的《滁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持续办好和打造中国农民歌会、琅琊山庙会、正月十六走太平、滁州桃文化旅游节等重点民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品牌。积极参加省、市“l+N”旅游营销,市县联动、政企联合,整合资金,加强滁州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另外,促进其他较为贫困地区资源开发及整合,形成区域优势互补,促进与长三角周边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合作,扩大资源优势,构建多元化体育旅游产品体系[9]。最后,创建江淮分水岭民俗体育旅游的独立网站,在网站内对江淮分水岭地区旅游项目以及各节日盛会等进行宣传,同时还可积极与各旅游卫视进行合作,借助于旅游电视节目进行地区内民俗体育旅游项目的宣传,逐渐形成品牌效应。
民俗体育孕育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休闲+旅游、历史+旅游和体育+旅游等旅游形式全面开花的时代背景下,民俗体育将发挥其独特的魅力使我国的旅游事业增添一笔浓墨重彩而形成更具中国特色旅游形式——民俗体育+旅游!本文以江淮分水岭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地区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的路径。在地区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开发基础条件分析中,能够发现该地区具备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体育旅游项目、民俗传统文化等,这些资源为民俗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了优秀的基础条件。在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开发路径分析中发现,该地区当前还缺乏完善的旅游开发导向及运行机制,为此,首要工作应该是调整管理观念,制定完善的运行机制,同时在政府及旅游管理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为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可靠方向。其次,需要有计划地进行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确保地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后树立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形成品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