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阈下艺术传承与高等美术教育的互动发展研究

2019-12-26 21:38鹿琳添
皖西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传统

鹿琳添

(安徽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则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并详细列出: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2](P18)。在高等教育美术及美术相关专业的教学中,要逐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应该通过教学,展示我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深入地认识我们丰富多彩的多民族、多元的文化资源,并发掘这种资源潜在的存在与发展价值。面对当代文化的发展趋势,立足于我们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现实,我们的发展策略应该是不同的高校依托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开拓美术相关学科新局面并形成新的开放式的学科结构;同时合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工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美术教育产生良好的互动发展效应。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等美术教育互动发展的现状反思

到2018年年末,我国已有40项非遗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收入,其中7项非遗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此外,我国目前已公布4个批次、10大类别、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包含子项目3152项。除此之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更是多达13087项。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政府充分利用相关活动、展览、传统民俗节日等契机,充分进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体验、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和近距离接触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还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新技术,通过新媒体与自媒体平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了“非遗”项目的影响力。

当前,无论是政府、社会团体或是普通民众,都充分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国家立法机构、行政机关制定了很多法规政策,在实际工作中也推进与落实了很多保护非遗的重要举措,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但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很多非遗项目后继无人,面临断档和衰败的局面,不少传统技艺都出现逐渐消亡的危机。

同时,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立项后,必须通加大力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去,从而更好地对非遗项目进行保护和传承等,已是非遗保护工作中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现在普通民众与非遗的接触大部分只是走马观花式的,仅仅了解了非遗的形式和表现,而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内涵非常稀少,对非遗的保护还是力度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在大众视野里时,往往是媒体进行的宣传展示,而落到实处的传承活动比较少。非遗的档案化和数据化程度较低。当前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云端、大数据等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完全可以成为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如何利用最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全景式的记录和保存,对非遗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最前沿的技术往往在非遗保护中利用得较少、水平较差。在非遗保护过程中,有限使用的数字化技术通常还停留在数据的保存、记录,而利用最新的数字技术、云技术、新媒体技术等技术手段,宣传、展现和推广非遗项目,较少出现。非遗保护理念有待提高,对非遗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非遗保护实践,无法通过理论指导非遗保护实践。

大学作为文化传承和艺术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理应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校园文化艺术建设、艺术教育与教学等环节中去,为非遗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平台、培育人才。在全国各地,已经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大学校园,成为高等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文化遗产,让高等美术教育成为非遗保护、展示与传承发展的重要基地,形成优秀文化遗产与高等美术教育的有效融合与互动发展。

目前国内教育界和学术理论界,对高等美术教育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共向发展的前景非常看好,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也已经逐步开展。但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美术教育全方位融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我们没有明确的整体发展规划和指导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与互动发展研究已经成为非遗保护的重要课题[3]。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等美术教育的互动发展途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术相关学科融合,我国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完善。要结合我国的国情、民情,结合美术相关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建设目标,接收国内外前沿信息,使高等美术教育平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前沿之地和开放式的发展与协作的平台。高校应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传承之地,高等美术及美术相关学科建设应当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相结合,培养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人才。我们要正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教育中的认知学习、传承发展、创新创造等问题。高等教育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信息服务,所以我们的高等美术教育也应积极与不同领域的学科进行交流,吸取各种文化现象的营养,并根据社会发展的前瞻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需求来调整学科知识架构与组织[4]。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基本要求,是要重视人类文化遗产和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使其能够传承、发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等美术教育中去,必须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的规律、独特的艺术底蕴和特有的表现形式,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等美术教育的共向发展路径,从而实现高等美术教育改革和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2016年,教育部、文化部共同实行了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该计划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工艺类项目为切入点,委托高校等相关单位开展研修、研习和培训。至当年年底,全国范围内先后有57所高校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习、培训班,共开设非遗相关课程接近170期,有上万名学员参与学习。同年11月底,联合国亚太地区非遗国际培训中心等单位在上海举办了一期培训班。参加该班学习的人员大都为参加上述国家研培计划的高校的教师和专业负责人。培训目的是培养了解和熟悉非遗项目的高校师资力量,并通过高校教育资源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理论与实践水准,同时也能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与艺术教育产生融合,从而更好地传递给更多的大学生和普通民众。

2014年,国务院特别设置了国家艺术基金。国家艺术基金是在国家层面创立的,旨在促进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在国家艺术基金的平台上,也有大量依托高校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研修、培训计划。比如2017年由大连艺术学院组织实施的《满族民间手工艺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是首次针对满族民间手工艺创新人才进行的集中化、规模化、层级化的培养项目,引导学员深入民间、体验传统、体悟历史、继承未来。培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理论讲授和满族非遗手工艺传承为主;第二个阶段由5天理论课程、13天集中田野考察和17天的分散深入田野考察组成,期间学员参观了相关博物馆、满族聚居地、满族民间手工艺非议项目所在地、相关研究机构及文创园区等;第三阶段以集体创作和成果展览展示为主。类似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每年都在大量实施,这类项目,充分发挥了高校的文化阵地功能和教学资源优势,对非遗的传承、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于2002年5月年就创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目的就是要逐渐将人类文化遗产融入大学艺术教育,其主旨是研究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央美术学院成立这样一个以发掘、发展民间艺术为研究方向的学术机构,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次正式且系统地进入高校艺术教育体系,对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和非遗的保护传承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现在,类似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这样的研究机构,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大学建立起来,它们设立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深入研究以民间美术为典型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高等美术教育要着重培养研究民间美术,研究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将传统文化应用到实践中去,并在传统民间美术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改革创造的创新型人才。

综上所述,在高等美术教育在教学实践中,设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有利于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原则上要注重多元化、体现开放性。教育主管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应通力合作,选择适合进入高校教学的非遗项目。高校要从教育资源、教学经费上对非遗项目的教学进行支持。尽可能结合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非遗的“野外调查”等各种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际教学中,在深入学习艺术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艺术实践;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要多走出去、引进来,让学生能直接接触到非遗传承人。通过实用性强、生动有趣的课程,直接打破了单一课堂教学的局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学术性和实用性兼备,使学生能够对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真正的兴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等美术教育的互动发展才切实可行。

3 非遗视阈下艺术传承与高等美术教育互动发展的前景和意义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公告》实施指南中,要求“以适当的方式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列入学校的正式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34条明确规定,学校必须依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5]。近年来,很多高等院校逐渐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然而,传统高等美术教育中,缺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得高等美术教育并未培养出传承和保护非遗所需要的人才。若想要发挥高等教育平台对非遗传承发展的作用,必须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等美术教育的互动发展,让两者共生共荣,相互提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等美术教育互动发展的过程中,要顺应时代与形势的发展变化,依托高校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高等美术教育教学体系。例如,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了传承、发展徽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了徽派艺术研究院。通过邀请徽州三雕的传承人,让本校的师生对徽州的雕刻艺术有了更多了解。通过数年的积累后,又设立了工艺美术专业,在教学体系中加入了若干传统艺术的课程。美术学院的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对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这些艺术技能的练习,又能够提高学生的修养与艺术实践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与专业前景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上述多个层次、不同环节的不断建设,可以充分发挥高校艺术与其他教育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作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各种开展得更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等美术教育,也可充实高等美术教育的内涵、完善高等美术教育教学体系。

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与文化精神的结晶。现代大学是人类文化的传习地,集中了大量青年才俊。长远来看,青年学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主力军,只有他们关注并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事业中来,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不会走向消亡。对于一个民族传承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等美术教育互动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等美术教育互动发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等美术教育体系中,可以促使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等美术教育互动发展、共同促进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具有现实作用与长期效应。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传统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Tough Nut to Crack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