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高校统战文化建设研究

2019-12-26 21:04:30
武夷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党外人士思想文化

林 蔚

(福建商学院 统战部,福建 福州 350506)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现在,党外知识分子队伍构成更加多样,需要针对不同特点分类施策。高等院校党外知识分子密集,是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阵地[1]。高校作为社会文化传承、研究和发展重要载体,是文化和统战结合的最佳平台[2]。

一、新媒体给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发展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大众对新型媒介的接触率高,使用机会大,使用频率高,使得新媒体在加强统战文化建设中有天然优势[3]。新媒体在为高校统战文化建设提供平台、创设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亟待高校积极主动应对和化解潜在风险。

(一)削弱宣传主体权威

传统宣传以召开会议、专家访谈、报纸报道为主,对宣传时间、地点、内容、形式进行全方位把握,对相关知识进行精准化筛选,有的放矢开展高校统战文化宣传。在此情况下,统战对象在固定的时空接受相对有限的内容,处于被动接受、理论为主的文化宣传教育状态,高校作为宣传主体,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主导性,更易掌握统战文化宣传教育的总体方向、重点难点。在社会转型和技术变革的背景下,网络统战逐渐成为较新的统战方式。尤其是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党中央、各省市高度重视网络统战工作,战略性谋划借助网络新媒体深入开展统战工作。因此,高校统战工作范畴也延伸到网络平台,藉此线上与线下结合开展统战工作,促进高校统战文化建设的现代化、网络化。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一化、单向度的宣传教育方式,个体参与性、信息多元性、内容不可控性增强,冲击了高校统战文化宣传教育主体的主导权威地位,降低了传统宣传教育途径的信度与效度,且其话语权受到严重挑战。

(二)加剧不良信息侵袭

网络统战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强调统战工作与互联网相结合,具有现实性与虚拟性双重特点。同时,互联网平台的互动性、交互性特征,通过微博、微信、手机等新媒体,进行线上线下收集社情民意、开展监督管理并实现信息双向交流共享,进一步拓宽高校统战工作的渠道和途径。但是,新媒体的海量信息不易监管,不良信息的侵入与传播,会使人们产生错误、腐朽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尤其是对高校而言,新媒体使用率很高,起到联络感情、交流信息的中介桥梁作用,但若长期受到不良信息、偏激言论的冲击,人们的思想、价值容易被带歪带偏。同时,新媒体的虚拟性、隐蔽性、群体性等特性,使得一些人肆意传播不当言论、错误信息,容易出现混淆视听、道德沦丧等现象。除此之外,高校对新媒体传播平台的监管相对缺乏,不法分子甚至钻监管制度与技术的“空子”,利用新媒体对高校党外人士进行洗脑,向他们灌输错误信息、立场和观念,这些都影响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效果。

(三)不利抵御外来思想渗透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普及的背景下,外来思想易通过新媒体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大肆宣传西方的价值、民主、人权、自由等思想。对于高校而言,统战对象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他们思想活跃、专业性强、影响力大,加之高校是思想交锋、知识汇聚、信息通畅之地,使得高校统战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高校群体的思想相对解放、信息相对前沿,易于接受新思想、新物质,为外来文化传播与扩散提供了“可乘之机”。同时,西方国家通过提供出国访学、项目合作、国际会议、文化交流等方式,对高校党外人士进行更为隐蔽的价值输出、思想渗透、文化传播,并通过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得以推广,对价值体系尚不健全、人格特质还未稳定、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而言颇为致命。受此影响,高校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侵袭,进一步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加快西方“文化殖民”的步伐,加大我国高校统战文化宣传教育的阻力,乃至腐蚀了我国高校统战文化。

二、新媒体视角下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为高校统战文化建设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存在着宣传主体认识不足、党外人士思想多元、发展环境日趋复杂、媒体监管仍有疏漏等问题。

(一)宣传主体认识不足

新媒体的内容信息量大、传播方式多样,这种信息化、碎片化的传播平台,对单一化、单向度、灌输式的高校传统统战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亟待高校转变原有宣传教育方式。首先,海量信息需要高校统战文化主体增强信息接受、鉴别、归纳、整理等能力,而高校统战文化宣传教育主体往往缺乏相关意识,甚至对新媒体的运用少之又少、寥寥无几。其次,高校统战文化主体容易局限于传统宣传教育模式,不愿意、被动化学习网络技术,线上与线下宣传教育相脱节,运用新媒体进行交流、学习、互动、反馈的主动性不足,更缺乏对新媒体监管的系统思考和有效行动。最后,受制于宣传主体的认识不足,使得高校统战文化宣传的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公众号、APP等新媒体建设滞后,更谈不上内容饱满、更新及时、设计精美、可读性强,对新媒体的规划、管理更是罔若未闻。

(二)党外人士思想多元

新媒体的便捷性、匿名性等特性,更加容易集聚一批有想法、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因此,新媒体为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党外人士思想多元复杂的问题。第一,降低文化认同。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带来中西文化比较、西方文化霸权等新事物,且西方文化入侵愈演愈烈,潜在的诱惑动摇了党外人士的政治信仰,冲击其文化认同。第二,利己思想浓厚。随着新媒体越来越广泛应用,高校党外人士思想交锋加剧,加之西方不良思想突出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增加了高校党外人士群体舆论事件、非法谋取私利的频率,容易导致同事之间关系紧张,甚至破坏和谐发展、团结奋进的氛围。第三,网络文化盛行。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亦不例外,容易受到网络虚拟平台及其环境的影响,加之物质利益驱使,存在价值观念偏差、思维方式扭曲、散布虚假信息、产生信任危机等风险或隐患,不利于形成和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与文化氛围。

(三)发展环境日趋复杂

传统统战信息发布与文化建设是经过统战主体选取的,进行的是选择性传播,大众获取信息渠道不多,统战文化发展环境简单。网络、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消除了传统传播方式的时空、速度局限性,以其双向互动性、开放平等性等特性,为高校知识分子更好的表达观点、发表意见提供了重要平台,加剧了高校统战文化发展环境的复杂性、风险性。一方面,新媒体海量信息存在冗杂性、真伪性等特性,信息真假度、可靠性难以辨别,且新媒体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需要高校应对负面信息、恶意言论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国家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频繁、文化融合更加快速,而新媒体的传播与渗透更为便捷,不同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外来文化对高校统战文化发展的冲击更为猛烈,新媒体下高校统战文化的发展环境复杂多变。

(四)媒体监管仍有疏漏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高校知识分子擅于运用新媒体,跨时空表达思想、发表言论,在此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统战知识和文化的宣传,提高他们对统战工作和高校发展的热情。新形势下,高校统战工作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新媒体平台监管的意识、知识与技能相对缺乏,存在监管条例、监管体系、监管措施不到位等现象。或者有建立监管制度、体系或模式,但往往形同虚设,缺乏细化条例或具体举措,操作性、可行性、落地性较差,更谈不上建立监管、追责制度。再者,许多高校没有把媒体平台监管纳入工作计划或职能范畴,甚至出现统战部与宣传部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监管主体不明确、责任不到位、体系不健全。比如,对微信、微博、贴吧等网络平台信息更新缓慢,对敏感话题、留言信息没有及时跟进,甚至未能及时发现、处理不良言论,使得不良信息广泛传播、失控扩散,影响了高校统战工作开展及其文化建设。

三、新媒体视角下高校统战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统战文化工作重视不够

统战文化工作具有统战性和文化性双重特点。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统战对象越来越多元化,而新媒体的出现,为高校统战文化创造了新的工作路径,同时也对高校统战文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意识到新媒体背景下统战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对利用文化对教育对象进行影响,促进思想认同的工作重视不够,投入力度严重不足。很多学校统战部门专职统战干部配置不到位,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不够,缺乏专门的新媒体技术和统战文化知识,对网络新媒体的实际操作应用也缺乏钻研,无法把新媒体技术应用到平常的统战文化工作中去,经常出现微信、微博更新不及时,平台无人维护,统战网页内容滞后,无法发挥统战文化窗口的文化宣传作用。而二级院系及相关部门多未配置专门统战工作人员,很多统战文化宣传工作联系渠道不顺畅,无法掌握党外人士思想动态等一手信息,影响高校统战文化工作的开展。

(二)统战对象整体情况变化

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场所,聚集着党外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当前,一方面,高校统战对象的范围扩大。高校统一战线的主体主要是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代表人士、少数民族人士、归侨侨眷、港澳台同胞、留学归国人员、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他们大多是高校中的专业教师,具备高学历、高文化素质,高专业技术等特点。另一方面高校统战对象的积极主动性增强。随着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队伍的日益壮大,他们的影响力也迅速扩大,政治参与意识日益高涨,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不断提升。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宣传高校统战文化时,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些党外知识分子在带动高校统战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未能很好的利用新媒体这个新平台发挥高校统战对象在带动全体形成共同价值追求的重要作用。

(三)统战环境易受外界影响

高校是新媒体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前沿阵地,高校师生利用互联网的机率也远高于社会其他人群,受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影响的渠道自然明显增多,人们思想的个体差异性、变化性、选择性也随之增强。在新媒体平台上,难免出现一些不良的文字、图片等信息,容易渗透到人的思想中,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容易动摇那些本身立场不坚定,统战认识不深入的人群,对他们造成负面影响,造成高校统战文化发展环境的日趋复杂性。应加强新媒体的舆论监督,应用正确的理念牢固共同的思想基础,共创良好的统战文化发展氛围。

(四)对网络媒体的监管机制缺失

当前,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而相应的法律法规,监管机制并未健全。由于缺乏相应的网络管理制度,高校在面对信息庞杂的网络时,往往缺乏有效的处理和监控,对新媒体的监控缺失。而高校党外人士中也存在个别人思想观念淡薄,网络安全意识缺乏,对这些人在网络上发表的不当言论就缺少有效监督。此外,由于监督机制不完善,容易造成不良思想在网络间随意扩散,也影响了高校统战文化的有效传播,对高校统战文化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造成阻力。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新情况,净化新媒体环境,尽快出台有关监督制度,提高高校统战文化主体及党外人士网络安全意识尤其重要。

四、新媒体视角下促进高校统战文化发展的对策

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要开拓以文化作为引领和感召力量的统战工作模式,通过文化的作用,使统战工作更具亲和力、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4]。

(一)前提:发挥主体宣传作用

高校要紧抓新媒体发展之契机,应对削弱宣传主体权威的新媒体挑战,提高统战宣传主体认识水平,充分发挥其文化建设、宣传教育作用。一是提高媒介素养。高校统战主体要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素养,增强进行统战文化建设的政策性、敏锐度,掌握媒体传播、舆论走向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做到遵守网络法律法规、提高网络道德素养。二是建设网站平台。我国很大部分高校的统战网站功能不全、设计简单,内容更新不及时、可读性低,高校要对统战网站进行规划设计、版块设置、内容更新,做到图文音频视频并茂、可读性与感染力强。三是优选传播方式。对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与方式各有侧重、有的放矢,在微信公众号重点推介统战要闻、时事政策,在微博空间、电视媒体重点宣传典型事迹、优秀人物,在QQ群、微信群等手机媒体重点发布通知文件、加强沟通交流、了解思想动态、解决具体问题。四是加大资金投入。高校要将统战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年度计划、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为统战文化建设的专题培训、外出调研、学术活动、评奖评优、媒体宣传提供经费保障。

(二)基础:凝聚党外人士共识

高校要适应新媒体下的统战形势,运用新媒体壮大统战力量、发展统战文化,进一步统一同心思想、凝聚发展共识。首先,提升思想认识。高校各级基层党组织要把统战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统战政治文化建设,用统战文化构筑大统战格局[5]。通过进行学习教育、开展实践训练、组织专题调研、举办技能竞赛,提升党外人士媒体运用的政治素养、思想认识、道德素质。其次,建强宣传队伍。高校要吸纳政治素质高、网络素养好、综合能力强的党外知识分子到统战工作之中,同时针对性培养、考察、选拔、锻炼,充分激发其参政议政、文化建设、改革发展的热情。再次,团结各类人才。留学归国人员、专业代表人士理应成为高校统战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在引进、培养、使用、保障方面加大力度,发挥统战工作集聚各类人才的作用,加快线上线下统计文化建设,运用新媒体强化与统战对象的交流互动。最后,组织网络活动。高校要通过网络开展观看会议、学习文件、专题研讨、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集体活动,进一步规范网络交流互动行为,共建共享网络宣传教育平台,有效引导广大知识分子凝聚发展共识。

(三)重点: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高校要积极应对加剧不良信息侵袭、增强西化思想渗透等新媒体挑战,为高校统战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和氛围。第一,坚持思想引领。以同心思想为依托,引领统战人士深刻领会、认真践行同心思想,将党的领导贯彻高校统战工作开展及其文化建设始终,做到与党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第二,突出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使高校统战文化建设方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促进统战人士形成基本道德标准、主流意识形态、美好价值追求,并进一步增强高校统战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第三,融入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向来注重“和合”,高校统战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指引高校统战工作朝着和平共处、和谐永续的目标前行[6]。因此,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统战文化建设之中,结合高校统战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形成符合实际、指导性强、凝聚力量的和平、合作等共有价值理念。第四,做到以人为本。“人”是统战工作的主体,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尊重广大统战人士的人格,注重人本主义和人文关怀,力争为每个成员成长成才、实现价值搭建平台与创造机会,增强统战工作的人才集聚效应,确保高校统战文化的永续发展。

(四)保障:加强媒体监管融合

高校要主动应对新媒体给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与问题,多措并举加强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监督管理。一方面,加强平台监管。高校要建立新媒体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新媒体监管制度,对新媒体平台信息进行分析、过滤、加工后再行发布,及时拦截有害信息,并制定舆论事件应急预案。同时,重点关注敏感话题、重要人物的动态,积极引导、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及时引领舆论导向、疏导不良情绪,避免不良舆论事件发生,着力传播社会正能量,减少低俗有害信息传播。另一方面,整合媒体资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有所长,两者之间应当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合力促进高校统战文化的建设与传播。高校统战主体应当掌握各类媒体的传播需求,从内容篇幅与互动性来看,传统媒体相对较长、注重灌输,新媒体相对较短、注重讨论,因此要有的放矢、各有侧重,藉此增强统战文化传播的实效性。在此基础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要互相借鉴,最大限度发挥媒体的宣传教育功能。传统媒体从新媒体发掘热点与问题,紧跟形势变化传递信息、及时发声;新媒体学习传统媒体的做法,加强信息的监管、过滤和把控,推进新旧媒体的有机结合、融合发展,全方位传播高校统战文化。

猜你喜欢
党外人士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谁远谁近?
“党外人士”称谓的由来
晚晴(2016年4期)2016-05-30 10:48:04
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优势作用的对策
“党外人士”称谓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