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巍
(武夷学院 艺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4300)
大学校训是大学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和育人要求的高度概括,是一所大学特点和风格的体现,是全校师生所须培养和践行的价值观。作为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校训通过其自身所包含的理念、精神风貌作用于广大学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武夷学院以“涵养穷索,致知力行”为校训,分别出自朱熹的《朱子语类》《答吕子约》,集中体现了朱子的修身要求和治学思想。它强调学生应把品德修养放在首要位置,要成才先成“人”,强调玩索、穷究的治学精神,强调知行合一,与当代立德树人的要求,与学校培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有机衔接。
大学核心的功能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在立德树人。“立德树人”要求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国务院前总理李岚清曾说道:“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以校训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把思想教育的主题渗透到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校训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的主导文化和精神。校训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思想源泉。[1]校训较清楚明白地对全校学生的价值观追求提出了要求,具有价值导向功能。“涵养穷索,致知力行”是武夷学院对全体学子提出的修身和治学要求。“涵养”要求学生注重修身养性,做到“平日庄敬诚实”“持敬以受”,树立以德为先的价值观。“穷索”要求学生要有穷理之精神,能思索会探索。“致知”是重要的修养方法和治学方法,朱熹认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2]格物致知也并非随意就可以去格,须立诚意去格。[3]“力行”要求学生知行合一。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广大青年提出要身体力行,做到知行合一,做个实干家的希望。总之,校训对学生现今及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要树立起怎样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着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大学校训对广大学生的学习科研、工作生活有着良好的指向性和启发性,并促使他们为理想信念的实现而不懈奋斗。武夷学院校训不仅明确指出了我们应该有的价值观,也为我们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指明了方面,提供了方式和方法。“穷其理”“格物致知”而后力行。“穷理”即指学生经过“学、问、思、辨”后获取知识的过程;“格物致知”指即物而穷其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穷理”“致知”这都只是认识的过程,但这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去做,必须“力行”,只有身体力行,才能把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果只局限于知却不做,这和不学没有多大区别,总之,只有在知的基础上躬身实践,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4]大学校训为学生的理想信念指明了方面和道路,激励其为之奋斗。
校训是一所高校对其内所有人员提出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准则,对广大学子的日常学习、生活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涵养穷索,致知力行”对武夷学院学子做人和做学问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求学生致力于做一个有道德有品德的人,立德为先;要求学生要努力学习知识,更要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我们在校训的约束和规范下培养和践行良好的品德,以“穷索”“致知”的精神刻苦学习,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校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发挥出重要的功能,但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视程度并不理想,其功能未得到很好的发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当前我国高校校训同质化严重,大部分高校校训皆为“四词八字”,武夷学院亦不例外。高校在制定校训时用字上的雷同,甚至出现一模一样的校训。闫发贤通过对300所大学校训的统计分析发现,校训中带有“德”之一字的就有149所,占比49.67%,其中49所高校校训中含有“厚德”一词,47所用到“明德”。而校训中有“笃行、敏行、敦行、力行”等词语的高校高达75所,占比25%。中北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校训中均有“致知力行”字眼。同质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校训的认同感,从而影响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
由于一些高校并未把校训当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内容,故大多数高校不重视校训的宣传教育工作。笔者通过对武夷学院近300名在校生的调查显示有接近四成的学生并不知道学校的校训是什么。这与王华光、曹海峰、刘铁对1000名学生调查显示只有62.2%的学生真正知道学校校训这一结果具有一致性。[5]学生对校训的知晓度不高主要在于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学生接触和了解校训的机会不多,也缺乏对校训的关注。部分学生甚至把学校校训和学校精神混淆。据笔者了解到武夷学院校训宣传主要通过公共教室墙面上的粘贴为主,除教室外基本很难在校园内看到明显的校训标识和文化景观,也没有开展相应的校训相关知识的学习教育。总之,学生接触到校训的渠道较少,加之学生对校训的不关注,最终导致学生不知道校训确切的内涵和作用,更不要说对校训能有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根据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认为校训虽然是学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校训多只是一种形式、一个口号或是宣传标语,没有太大的实际作用和意义。大学校训在很大程度上其建设流于形式,导致未能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良好资源。仅仅依靠简单的标语和口号式宣传教育,校训既不能内化为学生心中的自觉认同,也不能外化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
要增强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在校训的制定过程中重视学校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避免出现同质化,增强学生认同感和接受度的同时,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赋予校训以新的内涵。[6]武夷学院传承800多年前朱熹创建的武夷精舍。其校训“涵养穷索,致知力行”八个字皆出自朱熹的著作,是其思想的集中体现。凡是深入人心的校训,都是与该校文化传统有着深厚的渊源凸显出该校的办学特色。[7]武夷学院校训在传承学校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充分结合现代教育思想和新时代思想对校训进行了新的诠释,赋予其新的内涵,凸显了校训的文化传承和时代特征。
校训可在充分总结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的基础上制定,这样不仅可以规避同质化,还能彰显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特色鲜明的校训有利于学生铭记于心,并形成自己鲜明的价值观,从而提升校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武夷学院以朱子理学为特色发展,学校充分汲取朱子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把朱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引导学生做朱子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武夷学院校训“涵养穷索,致知力行”即为朱子修身、治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武夷学院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的校训,在高校中具有较高的辨识度。
为了使校训能得到学生的自觉认同并内化于心,学校应加大对校训的宣传。一是要让学生的视野中尽可能多地看到校训,让学生耳濡目染,加强对校训感知和认识。[8]如武夷学院近期在图书馆松涛林旁新增了校训景观石刻,在学院网站、教室显眼位置等标有校训。二是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开展校训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对校训的理解和认同,以期到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开展校训专题活动。在宣传的同时,鼓励同学践行校训,开展校训实践活动。校训精神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是一个递进、升华的过程,需要在认知的基础上实践,不断反复,才能最终形成稳定的认同。[8]三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引导。教师在平时生活工作中,要“庄敬诚实”“涵养有素”,有着反复探索的治学精神,这种无声的宣传教育更容易得到学生的接受和认同,榜样的宣传教育有时效果更佳,对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形式更加有效。同时,思政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在对学生的管理者可加大对校训的宣传,增强学生对校训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促进校训在学生中的内化,用校训激励学生,约束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
总之,大学校训不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直接来源,也通过促进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形成,间接引导着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塑造健康的人格,进行正确的行为实践。同时,大学校训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学校训承载着学校培养目标、教育理念,对统一学校管理者、教育者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起着重要作用,保证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发展,促进科学的思想政治理念的树立。大学要充分发挥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用校训中体现的学习价值观引导学生价值取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