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起国,陈燕婷,黄 翔
(1.武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2.统战文化武夷山研究基地,福建 武夷山 354300;3.武夷学院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我国大力加强传播绿色发展新理念,大力倡导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科学理念,广泛开展生态教育国际工作。武夷山市(属闽北地区)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也是陆、海“万里茶道”的起点,处于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武夷山市积极响应绿色“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打造典范进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试验,主动融入并服务于国家倡导的绿色“一路一路”建设。在此背景下,闽北高校要切实履行好服务地方、传播文化、培养人才和国际交往的职能,依托区位优势和现有基础,主动对接国家推进的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积极与绿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多种层次、方式的生态教育交流与合作,培养知华、懂华、爱华和传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这对于对外传播武夷山生态文化,代表中国对外讲述、讲好美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自信力和公信力,树立美丽中国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认为,生态文化概念源自全球问题学者、罗马俱乐部首任主席奥莱里欧·佩切伊。而在中国,生态文化概念从酝酿兴起的自发到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国家行动的自觉、自信和自为,直至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经历了丰富拓展、有形建设和规范发展演变过程。[1]总的来说,从政界到学界,关于生态文化的概念内涵、结构功能都得以不同程度、不同层面地诠释,诸多话语结构也随着时代前进而发生转变、创新。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相关文献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层面探讨生态文化的问题,而从区域或地方尺度研究生态文化之于来华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海外传播却鲜有涉及。关于生态文化的概念,本文采用我国著名学者余谋昌的定义“广义理解,生态文化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是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2],就武夷山生态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中海外传播的自信和自为问题作些阐述,以期抛砖引玉,引发学界和政界在区域(地方)生态文化何以“走出去”这个问题上的思考。
自信是一个心理学范畴。在心理学看来,自信是指主体的自我肯定和相信,是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和无形的强大的思想力量,即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那么武夷山生态文化海外传播自信的根基在哪里?我们需从武夷山的历史传统文化和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去寻找答案。武夷山于1999年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成功无疑给生态文化自信写下了有据可循、有证可考的注脚。武夷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代表,其自然和文化遗产亦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自古以来,武夷山一带汇集了生态文化的多重形态,主要有:生态哲学文化、宗教生态文化、图腾生态文化、生态伦理文化、养生生态文化、建筑生态文化、农耕生态文化、旅游生态文化等。这些都为新时代武夷山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化海外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武夷山文化的自信力是通过各种生态文化形态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以及各种成果的传播、影响这两个方面来生成和彰显的。鉴于此,下文将从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来探讨武夷山生态文化海外传播的自信问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生态文明基因”。我们应该深挖文化遗产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向于历史,即珍视我们所拥有的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对人类文化的独特贡献,科学开掘其中穿越时空的精华因素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以助益于当下”[3]。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当代人类面临许多突出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需要运用人类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4]武夷山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朴素生态文明思想,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经验和生态智慧就是武夷山传统生态文化①的主要内容。可以说,武夷山传统生态文化绵延不断的发展历史、博大精深的精髓和气势磅礴的海内外传播、影响,正是武夷山生态文化海外传播自信的精神底气所在。
朱子的生态哲学文化。生态思想是朱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子在武夷山生活、讲学、著述长达50年,逐步形成了其朴素的生态思想。朱子的“天人一理”“天地万物一体”“参天地、赞化育”,这些都是人类珍贵的生态智慧遗产。“‘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仁爱万物’的生态道德观、‘顺应自然’的生态风水观、‘节用爱物’的生态保护观”[5],构成朱子生态思想的完整内容。朱子的思想处处体现“仁”而达至“天人合一”的境界,彰显了朱子生态思想的高度与深度。面对全球性的生态难题,朱子学蕴藏的生态智慧,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性探索全球治理方案提供有益启发。因此,我们应该自觉地整理、发掘、提炼和承传朱子的生态思想,使之发扬光大,并生成文化自信,为武夷山生态文化建设及其海外传播提供更肥沃的文化养分,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区域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除了朱子的生态哲学文化之外,武夷山还留存其他多维生态文化形态的表达方式:
一是宗教生态文化。武夷山佛教、道教自古以来就有保护生态的传统,孕育着丰富而又深厚的生态和谐思想。“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生命观、“依正不二”的生命主体与生存环境相统一的思想、“中道缘起”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众生平等”生态伦理思想、追求“净佛国土”的和谐社会思想,都彰显了武夷山佛教生态思想的深刻蕴意。[6]这些都可以在武夷山寺院楹联、摩崖石刻和寺院环境等载体上找到答案。武夷山道教生态思想具有深厚的亲山亲水的文化意蕴,这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可以说,武夷山佛教、道教的生态意识契合了我们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这些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资源并运用于现时代,使之发扬光大。
二是图腾生态文化。武夷山图腾故事演绎人与自然的关系,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作为一种文化表达方式,武夷山图腾文化经历着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自然山水崇拜的演变。这三者实质上都是先人把自然看做自己的生命之源,体现着对自然的敬畏,表征着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三是养生生态文化。武夷山养生生态文化遗存丰厚,源远流长,遗迹繁多,极大丰富了中国传统养生生态文化的涵蕴,也为现时代生态养生产业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例如,有“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的彭祖养生思想,“不欲以静”的道教养生思想,“和、静、怡、真”的武夷岩茶养生文化,“主静居敬,静坐养生”的理学养生意蕴,“静坐禅定,安乐养生”的佛教养生文化,等等。这些都可以为我们发展生态养生产业,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益启迪。对于武夷山传统养生文化中积极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立在当下的承继、发扬和创造性转化,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
四是建筑生态文化。武夷山至今保留了许多诸如武夷山市下梅古村落、青山绿水掩映间的武夷山止止庵等古民居建筑物。其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武夷山建筑生态文化对于今天城镇建设设计理念体现“天人合一”文化精髓,满足居民“人在风景中,风景在人中”的美丽宜居环境具有借鉴价值。
五是农耕生态文化。武夷山留存历史悠久、深厚而又独特的农耕生态文化遗产。在历久的农业劳作中,武夷山农民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经验,创造了大量具有地域特色且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农耕文化:武夷植茶文化、精耕细作文化、稻作梯田文化、稻鱼共生文化、植树造林文化等。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现代生态农业、农村生态扶贫、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益启迪。
六是旅游生态文化。武夷山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追溯生态旅游的文化源头,从武夷山文化遗产中寻找文化支撑和历史依据。武夷山旅游文化的源头来自于“幔亭招宴”这则神话传说。“幔亭招宴”神话传说为武夷山旅游文化奠定了人神共享、和谐共荣的特质。[7]融合灵性、天人合一于一体的武夷山自然景观,承载了以追求自然美为准绳的生态旅游准则、以尊重自然万物生命为根本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倡导人与自然万物平等为法则的生态旅游观念。因此,我们要深发掘、善利用武夷山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生态旅游中的价值。
我们要关注武夷山生态文明持久发展的生态文化因素,从中寻求可资借鉴的生态智慧,倡导绿色发展。我们自己更要增强对武夷山生态文化的自信,让其为新时代武夷山乃至中国绿色发展服务;我们自己更要坚定能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发展贡献武夷山智慧的信心。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信念和信心,离不开一定的现实实践。在“一带一路”和全国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建设的大背景下,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城市的武夷山,理应更加自觉、自信地担当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的责任,在绿色发展实践方面提供武夷山经验和武夷山思路,对全国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第一,秉承“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自然观。由此也奠定了武夷山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世界观基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武夷山市始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动摇,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同时并举,“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8]正是人人参与、上下联动、全方位支持形成合力,畅享建设绿色家园的美好生活,武夷山呈现出天更蓝、山更青、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物种更丰富、环境更优美的画面,推动共建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第二,秉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武夷山市自觉秉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好山、好水、好空气、好生态,大力发展以“世界遗产地,纯真武夷山”为品牌的生态旅游产业、生态岩茶产业、生态养育养生养老产业等,在保护绿水青山和推动生产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也在增强。可以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在成为全域人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武夷山探索,也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实践依据和鲜活样本。
第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方法论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8]武夷山市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系统治理”方法,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新模式,统筹推进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和治草,全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近年来,通过实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工程,武夷山市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安全局面。
第四,秉守“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立场,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8]这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取向的发展观。近年来,武夷山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回应人民的生态关切、顺应生态民生需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美化宜居环境,让人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碧水、望得见蓝天、吸得到清新空气、记得住乡愁。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观在武夷山生态文明建设中得以生动地展现。
悠久深厚、意蕴丰富的生态资源,绿水青山的竞争优势是历史和大自然赋予武夷山人的宝贵财富,也是武夷山人未来之行的丰富资源和不懈动力。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实践观念”是实践走向成功的重要向导。[9]武夷山丰富的历史生态文化是在人对自然的实践中生成的,生态文化又指导着人类去开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并不断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故事。在当代武夷山市新的实践基础上,又催生了诸如自然保护区生态文化、森林公园生态文化、绿道生态文化、湿地生态文化等独具区域特色的现代文化形态。新的生态文化形态又不断丰富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提升了武夷山市的绿色软实力。武夷山市由此被列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接着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另外,武夷山的优势还在于较早借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并探索出一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努力追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探索,是武夷山市理直气壮地担当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责任的底气所在。基于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武夷山市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率先建成绿富美的武夷山。同时武夷山市也应更加自信地融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并在其中率先探索出先行示范的标准,进而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清洁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武夷山思路和武夷山样本。(下期待续)
注 释:
①本文所探讨的武夷山传统生态文化是指武夷山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