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胜兰/湖北省黄石市沿湖路小学教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成本愈来愈低,“知识贬值,见识增值”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以课堂为主阵地、以传授为主要教学模式、以记忆为主要学习方法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得延伸到大自然;人,不仅仅要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读书,是读有字之书;行路,是读无字之书。
从战国时期开始,我们的先祖就非常注重“脚底板下做学问”。《史记· 春申君列传》载:“(春申君)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周游各诸侯国长达14 年之久,一生遍及卫、陈、鲁、宋、郑、蔡、楚诸国。”古往今来,能成大事者绝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行走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见识所带来的认知上的改变。最好的学问,永远在路上。
古人云:“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行走的过程中,每一道风景都是孩子的新大陆。具有好奇心之人,必然会力学笃行,于不知不觉中,观察力便在众人之上,能够“见一叶落而知秋之将至,掬一杯水而知江河之清”。
我们乘飞机时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飞机从机场起飞时,天空阴沉,大雨将至,透过窗户,既看不见蓝蓝的天空,也看不见绿绿的田野,眼前雾蒙蒙的一片。不一会儿,眼前豁然开朗,碧空如洗,阳光明媚。
这是为什么?难道是“东边晴来西边雨”?其实不然,地方仍是那个地方,只不过此时的飞机远离地面,穿越了云层,才有眼前的这晴空万里。不信,低头往下看,下方依然是雾蒙蒙的阴云。
在自然科学上,我们零星学过一些有关太阳、云彩及航空的相关知识,知道云按照云底高度可以分为高云族(云底高度大于6000 米)、中云族(云底高度2000~6000 米)、低云族(云底高度在2000 米以下);知道民航飞机飞行时,高度一般在8000~12000 米之间,需要穿越低云族、中云族和高云族;知道一年365天,太阳都是高高悬挂在天空,所谓阴雨天,是因为云团大,云层厚且离地面近,遮住了阳光,所以地面上才看不到太阳。
这些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以知识的形式存储于我们的脑海,如遇考试,可能会暂时唤醒对它们的记忆。然而,它并没有转化为我们生活的智慧,此乃学不能致用!
生活中,学不能致用的事例比比皆是:物理考试满分的学生不会接电线、换灯管;数学博士不会测算房屋的建筑面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学到的是只是知识,而非真知。知识是死板的,真知才是灵动的。知识来源于读万卷书,真知则形成于行万里路。知识存储于脑海,真知运用于实际。
行走在路上,赏过的景、见过的人、听过的音,能成为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能把脑海里的知识进行巩固、拓展、延伸,将知识变成真知。饱学之士为何要云游四方?化知识为真知也!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诗意”是什么?雨来,倚窗听雨,提笔描画;雪来,沐雪赏梅,吟诗作赋;夜晚,月下花前,落笔成诗。面对生活,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面对名利,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文字需要锤炼,诗意自然生成,就是这个意思。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行走在路上,看到飞鸟,会情不自禁地默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到枫林,会徐徐吟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看到牧童,会联想到“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看到渔翁,一幅柳宗元诗中的寒江独钓图会自动浮现于眼前。
当你想表达志向时,一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足矣;当你想表白自己时,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可。
常怀一颗悲悯之心行走在路上,常怀对生命的热爱之心行走在路上,那么,过往岁月中所沉积下来的那些朴素情感也会转化为激情:你会有倾诉的欲望,有写作的冲动。所以,先有诗意地行走,后有诗意地写作。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害怕写作?为什么文章词藻华而不实,除了生活阅历浅显、人生经验缺失、见识浅薄单一这些可以理解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多数孩子还没有体验到文字表达带来的精神愉悦是其他任何活动所不能取代的,他们还不知道日常生活中其实可说可写的东西比比皆是,诗意也无处不在,很多时候是强行命笔,“为赋新词强说愁”,写出的文字自然没有感染力。
如果,让孩子走出家门,感受生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感受大自然的神秘和不同人群的精神面貌,或许写起文章来,笔锋能更好地落在实处,更能引起他人的共鸣。我就曾有这样的经历:21 天的西藏之旅,行程艰苦,高原反应强烈,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我也笔耕不辍,写下游记12篇,共30000 余字。是什么在激发我的写作热情?是那出行时的满腔诗意呀!
因为有诗意,所以更好奇。我们行至高原小城理塘时,发现一墙壁上写着“梦回理塘”四个大字。缘从何来?一行人均不知。我上网搜索,发现很多人认为理塘是仓央嘉措的故乡,其实不然,理塘只是仓央嘉措恋人的故乡,因为不可遏制的思念,他曾写了这样一首小诗“洁白的仙鹤,请把双翅借给我。不飞遥远的地方,只到理塘就回。”由此,仓央嘉措与理塘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段典故激起了我再次阅读仓央嘉措诗歌的兴趣,时至今日,依然兴趣盎然。以前只是单纯喜欢他诗歌之语言优美,现在发现自己对他的诗歌理解得过于肤浅,此时才真正明白“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诗中的那份执著与无奈。
行走在路上,可以把诗意融进生活,可以让生活变得富有诗意,可以于平凡中见伟大,于腐朽中见神奇。
携带一颗温暖的心去旅行,目之所及皆是美好,耳之所听皆是福音,即使遇上截然不同的人和事,也能泰然处之,安然待之。
行走的过程中,你会知道地球之大,人之渺小;行走的过程中,你会看到山之巍峨、海之广阔;行走的过程中,你会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见的世面多了,眼界也就广了,格局就会变大。你不再愤世嫉俗,你不再与人为敌,而是陶情适性,襟怀洒落,能够化干戈为玉帛。
在西藏之旅中,车子磕了碰了是常事,责任你的我的分不清,路上一堵就是数小时,急性子也好,躁脾气也罢,只能收敛起往日的跋扈,自己找乐子。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在林芝,刚出县城就堵上了,这一堵就是四个小时。大家累了席地而坐,饿了啃啃干粮,然后设计抖音拍摄内容,拍摄一遍又一遍,配上音乐,愉悦他人愉悦自己。不知不觉中,四小时就过去了。
路通畅之后,大家使劲地跑,车子就容易剐蹭,说声对不起就算了,谁也不会去追究谁的责任。时间很宝贵,行程不能耽误,沿途的风景不容错过,最重要的是,一路的好心情不能受到影响。
行走在路上,怀揣一颗温暖的心,人就会变得豁达变得洒脱,因为谁也拒绝不了真诚的微笑,就像花儿拒绝不了阳光的照耀。而这些,对于那些心智正处于成长期的少男少女而言,是多么的不可或缺啊!
假如,鲁班没有行走在路上,他怎会被茅草的细齿割破手指从而受到启发发明锯子?假如,贝多芬没有行走在路上,他怎会遇到盲人兄妹从而产生灵感,谱写《月光曲》?假如,牛顿没有行走在路上,他怎会被苹果砸到头从而产生疑问,发现万有引力?假如,达尔文没有五年的环球旅行,怎能为进化论奠基?
行走在路上,不是“进城看庙,景点拍照,回家一问啥也不知道”,而应做好相应准备:除了物资,还有知识和心态。只有这样,才可能让自己的行走更有意义,更有成效,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