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儿童电影与青少年教育
——从电影《第一缕阳光》说起

2019-12-26 15:21胡谱忠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未来教育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青少年儿童教育

胡谱忠/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2019年9 月,在“ 中国·秦皇岛首届残障儿童电影周”的展映上,一部农村儿童题材电影《第一缕阳光》获得了观众与专家的好评,并获得多个项奖。影片根据“全国十佳孝心少年”隋佳瑶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乡村小学生隋佳瑶孝老爱亲、自强不息的故事。

影片中女主人公的原型隋佳瑶出生于一个特殊家庭,祖父母和父母都是聋哑人。从出生开始,她就生活在无人声的世界里。八岁时,佳瑶的母亲去“外地打工”后迟迟不归,不久家里唯一的劳动力父亲也因身患重病而丧失了劳动能力。从此,她的生活变得与大多数同龄孩子完全不同,照顾年迈的爷爷、重病中的父亲和年幼的妹妹等职责,全部都落在了她一个人的身上。她很早就学会了洗衣、做饭、煎药、种菜等家务活,小小年纪成了家里“顶梁柱”。她带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和坚韧成长起来。终于在16 岁时,她的事迹开始为外人所知,她的乐观坚韧和孝心事迹,不仅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而且也传遍了她生活的小城。2017 年,隋佳瑶荣获“感动桦南人物”荣誉称号;2018 年,在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动中,荣获2018“媒体特别关注孝心少年”荣誉称号。

根据这个人物事迹拍摄的电影记述了这个女孩与一般孩子截然不同的童年。影片里,她起早贪黑,料理家务,照顾家里所有成员,有时还要以户主的身份接待来访的客人。在照顾家人的同时还不忘努力学习。由于家境贫寒,女孩不断经历着生活的挫折和打击,但她却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坚持着独自撑起了整个家庭,真应了那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老话。这个故事让观众看了不由得慨叹。

影片展示了一种乡村图景中乡村儿童的生活状态。这种影像在主流影像里是稀少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以城镇化、工业化为发展路径,在这种发展观下,农村文化显然不处于主流社会的关注核心。因而,在商业化电影体制里,主流电影呈现的农村影像自然就减少了。主流电影中有一种和农村相关的形象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农民工题材电影倒是占据了主流电影中小小的一席之地,进而使得“留守儿童”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影片《第一缕阳光》中的农村女童却不属于这个群落,因为她家的长辈都是残障人士,走出乡村进城务工有很多障碍。电影中的女童虽然没有留守儿童之苦,但身边的父亲身体残障且患重病,不仅不能给予成长中的孩子以关爱,而且因残障重疾、丧失劳力使家庭陷入生活贫困。

当这个孩子被电视媒体的道德教育栏目挖掘而公之于众时,马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这个形象对于中国少年儿童而言,具有怎样的教育意义呢?首先,影片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有差异性的“同龄人镜像”,让他们体会到同一片蓝天下,同龄的孩子在另一种环境、压力和价值系统中生活,也算是一种间接的“国情教育”。当前中国发展水平不平衡,总有些地区相对贫困。在这个意义上,乡村儿童电影具有开阔视野的认识价值。其次,是一种责任教育。虽然大多数中国青少年锦衣玉食,教育资源丰富,但人生的匮乏是常有的,即使没有物质匮乏,也有精神匮乏。贫困在中国教育中一直具有宝贵的“苦其心志”的激励价值。影片中女主人公在艰难困苦中自强不息,对广大青少年观众而言,是一种励志教育。

另外,影片中的女童之所以能够逆势成长,成为受社会表彰的榜样少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在场。父母残障丧失劳动力是贫困之源,需要社会保障体系统筹考察,施以援手,这不是一人一家的困境,个人改变不了这种家庭困境。此时,社会与学校的关怀、鼓励和干预,成为这个小女生面对逆境仍能自强不息的坚强后盾。当孩子的家庭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时,起决定作用的正是女童所在的学校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外围的社会救助体制。学校的班主任几次在关键时刻鼓励了女孩的上进心,保护了女孩的自尊心。学校教育中的责任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激发了佳瑶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可以说,正是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弥补了女生在家庭教育中所缺失的关爱,使女孩免受人生之苦的消极影响,并给予了女孩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信念。而在社会教育这一块,除了村干部、邻里的关心,电影中还加入了扶贫女书记形象,及时矫正了女孩在极度困苦中可能产生的消极社会认知。因此,这部电影在讲述女孩成长的过程中,还悄然赋予了青少年观众一种社会善恶观教育和社会正能量的教育。

这也是讲述贫困的乡村儿童电影所需要展现的社会力量配置。联想到湖南卫视有过一档电视节目《变形记》,其中的贫困影像与乡村儿童形象对社会曾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其社会传播效果很难说是积极正面的。《变形记》中可以看到贫困山区的学童,他们在编导的安排下来到城市,与城市中的富家少年来一次“身份交换”。贫困山区孩童的故事宛如一场“苦情戏”,音乐以及旁白都催人泪下。他们与生俱来的美德感动了城里人,而城里少年在乡下,在贫困生活中改变其恶习。撇开这种庸俗的城乡二元关系不谈,正是在这种对贫困进行的人为戏剧性展演中,乡村儿童真实的成长环境和社会关系都消失了。最终,这种贫困影像只是被城市社会廉价消费了,而其中贫困影像所隐含的社会信息以及改变现实的力量都被消解。当下社会其实并不缺乏这种贫困影像,而是疏于展现这种贫困影像在现实中依存的真实社会生态。如果贫困影像仅仅孤立地展示乡村的贫困,有意无意地过滤这种匮乏状态所属的具体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尤其是乡村的青少年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阻断他们去思考、探索改变这种现状的路径。基于当今社会的现状,如何展现贫困影像是一个问题,仍旧值得继续研究。

乡村儿童电影无疑对青少年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小成本电影《第一缕阳光》蕴含着这类题材电影的教育价值。不过,在当下商业化电影体制内,这种电影常常难以在商业院线面世,其教育价值一般也难以实现。中国电影需要建立更完善的传播和放映机制,保障这类电影能发挥出其独特的、积极的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青少年儿童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青少年发明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