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技术在组织中得以运用
——对通识教育在X学校Y学院推广的个案分析

2019-12-26 10:20
文化学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行动者合法性通识

马 杰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对技术与组织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技术如何得以实现、技术如何取得成功,是组织研究过程中重要的话题[1]。在对组织与技术关系的研究中,传统理论分为两个流派:技术对组织的建构和社会对技术的建构[2]。传统理论强调生产效率的提升,之后的研究转向对组织中人的重视[3]和技术与组织的互构过程[4]。对于技术的界定上,传统技术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指个人在生产活动中使用的硬件,广义的概念则包括了开展工作的硬件、工人的技能与知识以及工作对象[5]。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在应用上的实践性特征强调组织结构与技术应用过程中相互形构的态势[6],组织与技术关系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思路。从制度合法性的角度看,技术在组织中的运用成功,需要组织内部合法性作为支撑[7]。在不同的条件下,绩效合法性、任务合法性、价值合法性对技术运用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8]。对于合法性概念的探讨,既有强调事物被承认、接受[9],也有强调被建构起来的一整套价值、信念、规范、实践做法等。适应并建构制度成为组织与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研究点,正如吉登斯与社会建构主义者描述的那样,组织即建构技术,同时也赋予技术以意义[10]。

对于组织来讲,技术已经不仅仅是提升效率的象征,组织引用技术的过程也不仅仅是将技术投入生产过程中,而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技术引入过程中,组织整体上的一种变化状态。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在不同的阶段展现出不同的态势,组织中各个要素作用也不同。本文将通过组织制度扩散理论研究整合模型[11]对技术在组织中运用过程进行分析,以通识教育在X学校Y学院的推广过程为案例,探索在一项新技术进入组织的过程中,前期是何种要素促使技术在组织中获得运用并发展起来。本研究注重技术与其他要素互动的发生和过程,尝试解释技术要素得以实现的条件。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框架简述

(一)X学校Y学院的基本概况

X学校是山西省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一所校企合办的独立院校。Y学院作为X学校的教学改革品牌单位,以通识教育为教学特色,成为该校育人体系下的重要一环。Y学院以其优势对通识教育的不断探索,尤其是对课堂的革新,创新型、高效率的课堂帮助学生在学业上获得更好的成就。从2012年至今,通识教育在Y学院已有7年历史。选择Y学院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两点考虑:其一,通识教育的推广是Y学院运营过程中的营销亮点与品牌特色,也可体现出技术在企业运用初期的状况;其二,笔者在Y学院任职,掌握通识教育的推广过程的丰富资料,也可体会到历时性变化中通识教育在Y学院的发展态势。本文资料收集方法采用的是无结构访谈法(1)此次共访谈15人,访谈至第10人时,发现已无法得到新的信息,之后访谈的5人是为了印证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在访谈对象上,分别选取了Y学院教学系统中的教职员工。选取过程中,考虑到访谈对象的职位、学科背景、性别、院龄(指教师入职以来的工作年限)等变量,在文中将访谈对象的真名隐去,均以字母代替(访谈对象字母代称:A-院长、B-副院长、C-教研室主任1、D-教研室主任2、E-教研室主任3、F-教学秘书,GHIKLM-新教师(入职1年),JNO-老教师(入职超过1年))。参与观察的资料在访谈结束后交给每位访谈对象阅读,收集每个人对资料的看法,通过三角矫正的方式确保收集来的所有质性材料具有高效度水平,通过资料的最大饱和差异判断资料收集的穷尽,随后对资料进行编码,以(字母代码-日期)形式展现。。

(二)研究框架

本文借助组织制度扩散理论研究整合模型分析本文的研究问题,该模型主要是为了解决不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在不同层面上相互之间联系互动[12]。模型中关注宏观整体架构和中观和微观的互动,强调内生要素和外生要素的相互影响。根据模型,本文关注于技术运用初期,组织中要素互动及条件,新技术在组织中使用过程中三个层面变量的互动关系状态:宏观层面上效率主导/合法性主导的制度环境,中观层面上利益/权力和价值承诺,微观层面上个体选择与面对的风险。

三、技术的运用——通识教育在X学校Y学院的开展情况

首先,技术在组织中运用的前期离不开制度合法性的影响。Y学院引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较早,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课程所占比例在40%(F1016),通识课程有其特有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与传统课程差异较大,通识教育课程的引入对Y学院来说是一大挑战(A1024)。经过7年的发展,Y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已经初具规模,课程体系丰富且呈现模块化,教学质量提升较快(A1024)。但是,通识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A1024),尤其是通识课教学方法的深化发展遇到了困难(A1024,C1017,D1018,E1019),“架子好搭,但是搭好不易”(A1024)。2012年建院以来,通识课的开展依赖于设定好的学院发展思路与制度,所有招入的教师均按照学院对通识课程开展要求来开展自己的教学(A1024,C1017,K1028)。7年来,教师队伍人员流动较大,但是对通识课教学的理念与方法仍在不断推进。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技术得以在Y学院使用,是由于与开展通识教育相匹配的制度在Y学院得到了坚决贯彻。在Y学院,开展通识教育属于教师在组织中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具有强烈的任务合法性特征。在Y学院推行过程中,通识教育体现出技术运用的价值合法性特征:教师边理解通识教育,边创新通识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参与到Y学院通识教育推行工作中,在学院组织内部形成了对通识教育强烈的价值认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Y学院通识教育推行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技术的绩效合法性特征,故在此处不做讨论。所以,任务合法性成为技术在组织中运用的早期核心动力,并且伴随至今,而价值合法性的作用逐步显现,日益成为重要的动力。

其次,从个体来讲,组织成员与技术在组织中呈现的关系是需要探讨的。“这里的通识教育和其他大学选修课完全不同,小班教学、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成了这里的常态,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H1014,J1012)“课程设计多样,我适应了几个学期后才找到感觉的,现在基本上符合通识课教学的要求了。”(G1015)“形式很新颖,学生参与度比大课堂会好一些,很难说这种方式会取得怎样的成功,目前看来还是很好的。”(I1013)“我们的老师很优秀,都很好的在贯彻学校对于通识教育的要求。2017年也根据通识教育的要求为教师设定了一套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强化教师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对通识教育的认识达成高度一致。”(A1024)“我来了之后就在各种新教师培训会中知道了学院对于通识课的要求,而且绩效考核中有要求,所以要按照要求去工作。”(N1101)教师普遍能够将学校的制度要求内化在自己的课堂中,从结果上看,教师对技术的认同度较高,纷纷采用通识课理念下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学设计方式、教学方法等。从过程上看,教师的认同过程都经历了一个过程,教师逐步适应了通识教育的理念与教学模式。作为组织中的行动者,教师对通识教育的接受和贯彻执行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势,行动者的动机多样,但组织制度对行动者的影响显而易见。需要注意的是,前期通识教育在该学院的推广过程并没有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中,2017年开始,通识教育在员工绩效考核中开始体现出来,技术的推广过程由组织中制度规范了组织中的行动者的行动到规制了行动者的行动[13]。规范到规制的转变,体现了Y学院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制度的过程,也进一步强化了通识教育在Y学院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地位。组织中行动者对技术的接纳,体现了组织中行动者对制度的接纳状态。通识课教师在Y学院中的成长,正是按照Y学院的制度设计而成长的。行动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希望在组织中获得好的资源与位置,需要选择在Y学院的制度下认可的行为。行动者与组织在这一过程中互构了制度,技术得以更好地普及运用。

最后,教师面临的风险。调查中,许多通识课教师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学院以教学为主,教学的研究,尤其是教学方法的研究非常注重,而且日常还有极具学院特色的育人活动,对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专业能力的培养力度较弱。”(G1015)“我感觉自己和本专业的圈子慢慢脱离了。”(H1014)“我们是通识教育的探索者,我们是先驱,而且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开始重视通识教育了,我们要研究教法,我们的未来会很好。”(A1024,C1017)。“虽然在这里工作的很开心,很有成就感,但假设离开了学校,其他高校会需要一个通识课教师么。”(L1029)作为组织中行动者的教师,在行为选择的过程中也遇到了风险。风险来源于宏观环境与组织内部对教师资本积累过程的差别,Y学院中出现了资产专有性[14]的情况。通识教育开展的过程是一种“逐步注重教学内涵式发展的过程”(A1024),通识教育在Y学院的开展是由理念到形式再到实质的变化过程,不断优化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成为目前Y学院通识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Y学院运用大量资源支持本学院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在宏观环境中,就山西省目前各高校的状况而言(2)笔者参与了2017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通识课开设的现状与愿景”,收集到了山西省8所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情况的资料。,Y学院是开展通识教育的先锋,教师的人力资本的积累的内容与方式与其他高校的教师不同,这就使得教师在个人发展上处于忧虑的状态,面临风险。Y学院帮助教师应对风险的方式有学院做出对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承诺、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待遇等方式,确保教师在组织内部获得支持,以降低教师在Y学院个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四、合法性为主导的制度环境中技术得以运用的分析框架

技术在组织中得到应用,取决于该技术是否提升了组织运行效率。正如本文分析的情况,技术在组织中运用是一个过程,效率的提升也是在技术逐步得到运用后逐步显现的。技术运用过程的前期如何在组织中存续,本文试图提出以下解释框架。

首先,在组织场域内,合法性为主导的制度环境中的制度与技术是不可分的,制度发挥着核心作用。宏观上的制度安排直接决定了中观层面上利益/资源的安排,任务合法性带来的是技术使用的硬性要求,技术的采用已经超出了技术本身意义,深深嵌入到制度安排中。在这一过程中,价值合法性的地位不可忽视,价值合法性成为组织中组织成员与组织场域互动的一个渠道:组织将技术和与之相应的制度传递给组织成员,影响组织成员在技术使用上达成行动的一致;组织成员逐步认同技术及其推广技术的制度,并且不断内化,促使技术的推广。所以,任务合法性和价值合法性对技术在组织内的推广作用明显。

需要强调的是,组织中技术的推广,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非常重要。上文提到,组织技术推广过程中技术嵌入制度的情况,是在新技术运用初期没有给组织带来效率与利润提升的条件下,推广新技术的一条路径。效率与利润提升体现的越不显著,技术嵌入制度的程度就越深。

其次,组织中成员对制度的认同程度越高,技术得以使用的可能性越大。组织场域中,制度会确定资源及组织中的位置,组织成员会在各个位置获得或争取资源。组织成员对制度的认同,是基于其在组织场域中期望获得更好资源而做出的选择。组织成员对制度的认可程度越高,运用技术的可能性就越大。在组织中换取资源,积累资本的可能性越大,在组织中获得更好位置的可能性也会增大。所以,组织成员更愿意采用技术,推动新技术在组织中的发展,而组织也会奖励采用新技术的组织成员。

最后,技术本身可能会带来风险,影响技术的运用。上文分析中,资产专有性带来的风险也会影响技术在组织运用过程的前期组织成员对技术的认可程度。风险会对技术的运用造成障碍,上文分析过程中涉及到的资产专有性就是组织成员面临的风险。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中,该项技术的运用态势不明朗,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难以预测时,资产专有性在组织成员对技术的运用过程会造成障碍。破除障碍,消除资产专有性带来的影响,会有利于技术在组织中的使用。

一项新技术代替之前技术,组织成员在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过程中会面对使用初期效率甚至会不及原有技术的效率等风险,个体选择上也会偏向于使用旧有技术。在制度强有力的影响下,组织成员则会倾向于日常工作中选用该制度认可的技术。同时,制度需要保障组织成员使用新技术过程中带来的风险,以便能更好地推广新技术。

猜你喜欢
行动者合法性通识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Westward Movement
苗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行动者网络——贵州反排木鼓舞个案的体育民族志研究*
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社会网研究的启示
合法性危机:百年新诗的挑战与应战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区域旅游行动者网络构建的路径研究—基于田野调查法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