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达 张文姗
威廉·迪安·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lls,1837—1920)在美国文坛上久负盛名,被尊称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旗手。曾担任《大西洋月刊》和《哈珀杂志》主编的豪威尔斯一生笔耕不辍。《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The Rise of Silas Lapham)创作于1885年,是豪威尔斯的代表作,也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部重要作品。1865年美国内战的爆发为美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此后,美国现实主义作品蓬勃而起,浪漫主义小说逐渐衰退。内战后国家的逐渐统一促使美国摆脱其亚文化的文化身份,摆脱欧洲文化尤其是英国文化的影响。相较于受法国、英国影响较大的浪漫主义文学,美国文学需要开拓创新、体现其“美国特质”从而摆脱亚文化身份。
《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描写了一个做漆矿生意发迹的商人拉帕姆。他成了百万富翁之后,还想跻身波士顿上流社会,但是就在他春风得意的时候,他的漆矿生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面临破产。这时他本可以将自己的工厂卖给一家英国公司,但考虑这样会使买主受损,他不愿意损人利己,没有把灾难转嫁给他人,最后领着家人回到乡下。豪威尔斯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中产阶级作为主人公写进小说的作家,因而《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该作品创作于19世纪末期美国内战爆发之后,恰逢美国资本主义转型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美国欲摆脱欧洲文化的统治,实现文化身份独立。本文将分析、探究《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中带有明显美国民族性和美国特质的方面,从而推断出豪威尔斯创作这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意义:通过创作带有“美国性”的文学从而建构美国文化身份。
《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创作于1885年,正值美国内战之后资本主义转型时期。内战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西进运动的进行以及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美国工业和经济的发展。然而美国当时还未摆脱欧洲尤其是英国文化的统治,处于“亚文化”状态。内战促进了美国现实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在此之后,美国作家开始关注并描绘美国社会及人民的真实状态。这无疑是建构美国文化身份的一种方式。《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中中产阶级“白手起家”的故事原型、“美国梦”的精神追求以及请教主义的弘扬与发展,带有典型的美国特征。
对于美国这样一个由来自欧洲的定居者和移民组成的国家而言,欧洲文化,特别是英国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其文化传统和国家精神的重要基石。比如美国浪漫主义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被称作“美国莎士比亚”。美国内战的爆发为美国现实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更为美国文化身份的构建起到了促进作用。内战爆发之后,美国凭借其优渥的地理环境,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政治制度,经济实现迅猛发展。同时,这一时期,伴随着美国的西进运动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许多穷人通过努力奋斗追求“美国梦”。
国内学者刘肖栋教授在其书《讲我们自己的故事:美国少数族裔作家早期作品研究》中提到:“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通过关注并描绘美国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从而抵制来自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影响。”[1]她认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实质是确立美国文化身份的一种途径”[2],并举例豪威尔斯就是一位代表作家。
豪威尔斯在其文学批评“A Call for Realism”中主张写出“真实的、带有美国社会特征的小说从而建立美国文化身份,使其区别于欧洲、尤其是英国文学”[3]。在《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中,豪威尔斯第一次以中产阶级为主人公,刻画了农民出身的塞拉斯·拉帕姆和父亲一起坚持不懈开挖漆矿白手起家的故事,“四十年前尼迈亚·拉帕姆就在这里发现了一种矿物,而他的儿子则依仗由进取精神和旺盛精力练就的炼金术把这种矿物质转变成最贵重金属的锭条”[4]。
拉帕姆的发迹史靠的是辛勤的努力和付出,他从父母那一代继承了优良的传统:“她(拉帕姆母亲)从早到晚忙个不停:煮饭、扫地、洗烫衣服、缝缝补补。我不知道她怎么会有睡觉的时间”[5];拉帕姆的父亲更是如此,“他自己屋里屋外干起活来像头马——天不亮就起床,喂牲口,整天被风湿病折磨得哼哼唧唧,可还是不停地干”[6]。拉帕姆遗传了父母的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特质,不久之后便成功发迹:“我们那一地区里到处可以看到用我们创业时生产的三种颜色的油漆所写的‘拉帕姆漆矿样品’。”[7]这一“白手起家”的故事带有“美国色彩”,反映了“美国精神”,也象征着美国为摆脱欧洲尤其是英国文化的影响而对本国进行的文化身份构建。
蒙特洛斯(Louis A. Montrose)总结了新历史主义的理念:“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文本的历史性”指一切文本都具有特定的文化性和社会性;而历史的文本性指历史也是被建构的文本,无法摆脱话语和意识形态的操控[8]。新历史主义者们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产品,必然对它产生的时代与社会中交织的话语有所反映[9]。该小说中“美国梦”和清教主义对主人公行为的指导作用体现了“文本的历史性”,主人公的行为特点和方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美国梦”是美国人的普遍信仰,他们相信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就能过上理想的生活。自1776年以来,世代美国人都深信不疑,认为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取得成功,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这促进了他们对“美国梦”的狂热追求。然而,“美国梦”的具体内涵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美国内战爆发之后,其经济、政治地位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因此“美国梦”的内涵演变成发迹、扩张之梦。
《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拉帕姆对漆矿就有着坚定的信念,也可以被称之为“美国梦”。他在本书一开始就对记者巴特莱说道:“有些人问我用什么东西调拌的,我总是说,首先我用信念调拌,然后用世界上价格最贵的、最优质的的亚麻子油。”[10]此外,拉帕姆还具备为了信念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终生为实现所追求的“美国梦”而努力奋斗。作为一个生意人,他没有丝毫的懈怠,把漆矿作为自己人生的“宗教信条”,为之奋斗终生。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有假期,连生病的时候都丝毫没有懈怠。
清教主义是这部小说中又一个美国特质的体现。请教主义信奉者具有勤奋、克己,对良心有格外的追求等特点。小说中的主人公拉帕姆就来自于一个信奉清教的农民世家:“他俩(拉帕姆父母亲)普普通通,却遵循时代的风尚而笃信宗教,德行卓然。他们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依据的是《旧约》的朴素道德观以及《穷查理历书》。”[11]这两本“精神食粮”都传递着清教精神。受父辈影响,面对良心的挑战,拉帕姆依然顽强坚守。面临生意破产,他最终拒绝将自己不值钱的工厂转卖给不懂行情的英国人,坚守住了自己的道德底线。
从民族性来看,这部作品是豪威尔斯进行美国身份建构的一种途径,该作品深刻体现了“美国性”,是美国为摆脱欧洲文化统治,走向独立的文化身份象征:第一,作者通过塑造一个“白手起家”的新贵形象,象征着美国为摆脱欧洲附属文化及英国殖民文化影响进行的美国文化身份构建;第二,豪威尔斯通过塑造拉帕姆这位深受美国梦、清教思想、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的中产阶级发迹者,并体现出资产阶级新贵兴起、贵族没落的趋势,从民族性角度体现了“美国特质”,因此也是一种美国文化身份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