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民间泥塑的历史与地域性探究

2019-12-26 10:20:08张文珺
文化学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惠山虎丘泥人

张文珺

江南民间泥塑,顾名思义就是江南地区的民间泥塑。

江南,中国最具特色与魅力的地域之一,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明悠远。关于江南地域的界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广义指长江以南的广袤地域,狭义主要指今苏南、浙北的环太湖流域和钱塘江以南部分地区,包括传统的“江南六府”,如苏州、杭州、松江、常州、湖州、嘉兴等,以及南京、扬州、镇江、绍兴、宁波等城市和地区。本文中的江南,主要是狭义上的江南区域,研究地涉及苏州、杭州、镇江、无锡、常州等地及其周边地区。这里位于太湖流域,湖河水系发达,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文教发达,为江南民间艺术的生长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与人文条件。纵观江南民间泥塑的产生、发展、流传,始终浸润在江南地域环境与文化氛围中,在江南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生态的发展变迁中,积淀形成了丰厚的历史底蕴与地域特色。

一、深厚的历史积淀

江南民间泥塑历史久远,其起源、发祥与发展始终与江南地域的文明史相同步,绵延至今。

据已发掘的考古资料,江南民间泥塑的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以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家畜、鸟兽和人类自己的形象为主。距今约七千年左右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些猪、羊、鱼之类的小陶塑,造型朴素天真,十分生动,颇有生活情趣,很可能是原始先民信手捏制的把玩之物。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捏塑人像及陶猪,栩栩如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制陶工艺的发达。

汉代,泥塑艺术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形式。王符《潜夫论·浮侈篇》中有关于泥玩的最早记载,描写时人取好土制作“弹丸”“泥车瓦狗”“马骑倡俳”等儿童玩具出售。汉代厚葬突出,制俑业繁盛。距今两千多年的苏州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工艺陶俑,面容敦厚,手足粗壮,端庄稳重,朴质生动。苏州自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在此建都,至汉代,已然发展成为江南一座人文荟萃的繁华都城,那时的人们用陶俑做祭祀陪葬品,说明苏州的泥塑工艺在当时已臻时尚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泥车瓦狗不断出土,虽然多属随葬之物,但其中也不乏玩具趣味之作。”[1]。六朝时,一些形如玩具的瓷塑动物多施釉彩。谷仓罐上堆塑鸟兽、人物、建筑等,形象生动有趣,展现出超凡的捏塑技艺。魏晋佛教兴盛,出现以陶范磕制的泥佛像,此可谓后世泥模玩具之雏形。

唐代,泥塑技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题材更加生活化。著名雕塑家杨惠之,塑像能抓住人物外貌与神情特点,逼真如生。清代顾禄《桐桥倚棹录》载:捏像“其法创于唐时杨惠之”。“虽无根据,但杨惠之是苏州人,他又善于塑真,他所作如真人大小的留杯亭像,曾名噪一时,苏州捏像,可能是他的传统。”[2]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市民阶层的物质、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民间泥塑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与风俗相结合,大量出现,并有广泛的群众性。供玩耍观赏的小型泥塑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江南地区的表现尤为突出。

两宋时期,江南繁荣。由于战祸较少,社会相对安定,人口迅速增长,农业、手工业都有了快速发展,促进了城乡商业的发展,城市和商品经济十分繁荣。由于突破了传统的坊市制度,城里店铺鳞次栉比,城郊出现了许多商业繁盛的镇市,各项贸易蓬勃发展,市井兴盛。北人南迁,把北方的风俗习惯也带到了江南,亦有大批能工巧匠逐渐南下。此背景下,两宋时期江南地区世俗生活十分发达,各种艺术形式与活动愈加丰富多彩,并深深融入百姓生活,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与愿景。

由文献可知,宋时江南苏杭一带民间泥塑格外兴盛,不但种类纷繁,还与民众日常生活、节日节令相连。苏州民间泥塑业兴旺,泥塑产品远销外地,还涌现了一批著名工匠。1975年,苏州宋代平江府平权坊遗址出土了一批泥磕玩具及泥模具,花样有童子、高僧、文官、花朵、狮戏球、虎头哨、小鸟、龟等,形象丰富,生动精妙。其时,苏州泥孩儿最为著名。风靡两宋的七夕节令玩偶磨喝乐——一种儿童形象的小泥偶,手持荷叶,相貌端庄可爱,“惟苏州极巧,为天下第一”,尤以“木渎袁家所制益精”。它于七夕前集中上市,平民百姓、达官显贵争相购买、供奉,借此实现“乞巧”与求子多福的愿望。1976与1996年,镇江市一宋代遗址先后出土了一批泥塑儿童像,并发现了宋、元时期的泥塑手工作坊遗址。出土的泥孩儿,高约十余厘米,多着彩,经烧制而成,像上有“吴郡包成祖”“平江包成祖”“平江孙荣”等戳记。这些儿童像姿态各异,神情生动,充满天真稚气,生活气息极浓,展现了宋代苏州泥孩儿的面貌与受欢迎程度。

宋室南渡杭州,民间泥彩塑业较前更加繁荣。西湖风景著名,为游人瞩目,各种民间土特产聚集于此,称为“湖上土宜”,其中包括泥孩儿。例如:黄胖,儿童形泥偶,在北宋就已出现,是清明时颇受欢迎的游春玩具,还常作为杭州风俗活动的点缀,可能有多种样式。七夕杭城赏玩磨喝乐之俗更盛。这些儿童形泥偶,在杭州的生产发达,西湖边孩儿巷因泥人艺人多居于此而得名。其他民间泥塑品,同样精彩,名目纷繁,泥春牛、小泥象……与节令民俗相系,不仅是儿童们的娱乐玩具,还是民间求福祈愿的吉祥物。

除了苏州、杭州,两宋时,宋代江南镇江、常州、常熟的泥塑生产同样活跃。镇江不仅代销、加工外地泥塑商品,例如苏州,其本地制作的泥塑品及泥模具,种类多样,艺术水平不俗。再如常州,宋时作为江南大驿,商业繁盛,手工业发达。1980年,常州市一宋元时期的手工作坊遗迹,出土了一批泥塑像,有神佛、人物、动物、器皿等,采用前后双片模合制,未施彩绘,造型别致。其中有三件儿童塑像,或伏凳、或持拍、或捧笙,神态形象逼真生动,生活气息浓郁。

明清时,江南民间泥塑在前代基础上迅猛发展。苏州虎丘作为天下名胜,游人趋之若鹜,形成一个规模可观的地产玩具市场,被称为虎丘耍货。泥玩具作为重要组成,又分出等级。头等泥货包括泥美人、泥婴、人物故事,彩画鲜妍。其他泥玩品种多样,题材丰富,富有娱乐性。泥玩基础上发展出的塑真艺术,即按照真人捏塑小像,形神毕肖,名家辈出,代有作者。杭州泥孩儿、泥猫融于民间生活生产习俗中,依然深受世人的喜爱。此外,距离苏杭不远,同属苏南太湖流域的无锡,其西郊惠山明清以来泥人制作格外兴盛,名工巧匠辈出。模印制作、以儿童玩具为主的粗货,如大阿福、小花囡、如意、蚕猫等,和手捏成型、表现戏曲故事的细货,适应着不同人群的需求而发展,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泥人手工艺行业。

清末民初,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江南泥塑业遭受了严重摧残,逐渐衰落。杭州“孩儿巷已无泥人铺”,曾经辉煌的泥猫也因习俗的消逝而渐没落。民国初年,苏州虎丘泥人也已绝迹,昔日繁华不再。而无锡惠山的泥塑制作数百年来几经起落,传承至今,保持着完备的塑造技艺,洋溢着浓郁的江南地域风情。那个笑盈盈、胖乎乎的泥孩儿大阿福已然成为江南民间泥塑的代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

综上,江南民间泥塑艺术渊源久矣,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时间段:一个是两宋时期,一个是明清时期。宋代城市经济发达,促进了世俗美术的发展,民间泥塑制作空前繁荣,儿童形泥偶颇为流行,且融于节令风俗中,受到各阶层的追捧。“随着宋室的南迁,大批能工巧匠逐渐南下,抟泥制泥孩儿的工艺在江南随之发展起来,遍及杭州、镇江、苏州、常州等地,相互间亦有交流与合作,并且带动了其他泥玩的生产,类型丰富多彩。”[3]小小的泥孩儿仿佛一根引线,牵连起了南北方地域间民间泥塑生产的联系,并为明清时江南苏州、无锡等地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泥塑产地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江南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推动了手工业的兴盛。苏州虎丘、杭州西湖、无锡惠山等地,依凭优越的地理条件、丰富的人文资源,成为地方民间泥塑生产和销售的集中地。泥塑的产销还多结合着年节时令、庙会香市等风俗活动,体现出江南民间生活的面貌,并影响至今。

二、优越的自然条件

江南民间泥塑走过漫长的历史岁月传承至今,与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江南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肥沃土地上,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很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生存。地形为平原、丘陵、山地交错分布。核心地带太湖平原是一个以太湖为中心的大型碟形洼地,地势低平,由泥沙长时期不断淤积发育而成。土质优良,自然肥力较高,农业物产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桑蚕基地,素以“鱼米之乡”著称。

优越的自然环境不仅提供了江南丰饶富足的物产,滋养发达的农业,还为手工业生产奠定了重要基础。无锡惠山泥人的塑造,便离不开惠山脚下一种独特的自然土质。这种泥土贮藏在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一米以下的稻田中,呈棕黑色或褐色。民国时刊物载:“原料和其他制造泥人的泥土,是白石坞、煤屑路一带的特产,淡黑色,既不涩,又不太黏,该处仅三十七亩左右地方产此项黏土,就中只有六亩地原质最好……出产此项黏土的地面三尺内的土质,与普通农田相同,一样可以种植稻麦,三尺下即是黏土,不过最多有四尺深……每年只限于收麦收稻之后,采取黏土二次。最近双河上一带,也有黏土发现,约占地八十余亩,土质稍逊,每元可买九担左右。”[4]北宋诗人苏轼曾写下“惠泉山下土如濡”的诗句形容这种独特的黑泥。得益于太湖水的淤积,惠山黑泥里的化合物很多,泥质细腻黏滑,仿佛有一种油的感觉。现代科学实验发现,惠山黑泥的泥土颗粒大都小于1微米,成分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铁,使其不仅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且具有弯而不断、干而不裂、不用焙烧的特点,非常适合捏塑。从清人诗词还可获知,通往惠山古镇的运河支流惠山浜一带的泥土是制作泥孩、泥美人的好材料,就连当时名声很大的苏州泥人所用的泥料也是来自惠山。

不止惠山,苏州泥塑自宋至清久传不衰,其重要原因是虎丘附近所产的一种“滋泥”。清顾禄《桐桥倚棹录》中载:“虎丘有一处泥土最滋润,俗称‘滋泥’。凡为上细泥人,大小绢人,塑头必此处之泥,谓之‘虎丘头’。塑真尤必用此泥。”塑真,俗称捏像,即按照真人捏塑小像,追求生动逼真,形神肖似,因而对捏塑技艺水准和泥土材料都有很高的要求。清张霞房《红兰逸乘》载:“虎丘捏相,老少男女,神气宛然,固绝技也。尝闻士人云:用井底金沙泥和蜜丸之,则肥瘠美丑,得心应手矣。”清常辉《兰舫笔记》中记:“有苏捏者位虎丘山塘,余尝以游山坐观之。泥细如面,颜色深浅不一。有求像者,照面色取一丸泥,手弄之……毫无差。”这都说明,虎丘一带的泥土质量很好,细腻胶黏,具有颜色,为苏州捏塑艺术提供了优良的原材料。虎丘外,常熟虞山的泥土也宜于捏相,据说,苏州城内吴趋坊的捏像艺人是去常熟虞山取泥的。其实,从文献可知,常熟泥塑历史也很悠久,明代时已成为泥塑产地,且具有一定知名度,开始跨区域经营了,这与当地特殊的泥土不无密切的联系。

优质、肥沃的土壤资源还造就了江南发达的蚕桑种植业。明清两代,蚕桑是江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蚕桑种植主要集中在杭嘉湖平原以及太湖周边地区。江南苏州、湖州、嘉兴等地的蚕桑生产至今仍在全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繁盛的蚕桑业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蚕桑民俗,与之相关的泥塑品也应运而生。譬如泥猫,玲珑可爱,十分受江南蚕农们的喜爱。清代杭州半山泥猫兴盛,“大小塑像如生”,成为清明时蚕农、桑农、香客们争相购买的吉祥物。清同治《湖州府志》引《湖录》云:“或范泥为猫,置筐中以辟鼠,曰‘蚕猫’。”清初海盐诗人彭孙贻《舟过马泾谒曹武惠王庙》诗言:“原蚕争卜茧,屠豕竞迎猫。”清代《广蚕桑说辑补》载:“蚕最为鼠所喜食,饲蚕者不可无猫。无猫之家,每以泥塑假猫外加粉饰,置蚕室中吓鼠……”江南蚕乡都曾出产一种泥猫,模印成型,遍身彩绘。双眼圆睁,或画或以羊毛制作的胡须,挺直有力,耳朵竖起,神情贯注,好像一只真猫。蚕农饲蚕时,将其摆供于蚕室,以镇鼠、吓鼠,祈盼丰收。蚕猫成为人们追求平安吉祥的载体,也成为儿童们乐于玩耍的玩具。

除丰厚的自然资源,江南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也为江南民间泥塑的传播、发展提供了便利。江南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下游,长江贯通东西,运河直通北方,外部海运往南也达福建、广东。特别是江南地域内湖泊星罗棋布,水运十分发达。大运河贯通南北大地,连接起江南大大小小的水网,不仅促进了运河周边江南城市的发展,还推动了江南地域内、外文化的交流和物品的流通。清中期后,无锡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已逐渐形成米市、布码头和丝市,加之惠山庙会、香会之盛,而惠山古迹亦遐迩闻名,惠山泥人由客商贩卖流传至各地,需求量增加,促进了行业发展”[5]。在惠山泥人发展的鼎盛时期,“每年八月节后,苏北东台和盐城两地有六七百条船,约二千余人陆续地来惠山采购泥人。他们带来了米、豆、棉花,花生之类的农产品,多半用以货易货的方式,换取泥人运销各地,至翌年春耕前,才返苏北。此外还有部分的‘赶面船’捎带泥人运往各地。泥人赖此运销江苏南北广大灾村,部分还流入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一带和山东部分地区。‘细货’主要销售对象为各地至无锡来经营蚕丝、米面的商贾与城市市民,此外部分销往上海、松江、昆山一带农村”[6]。由此可见当时惠山泥人的传播及产销盛况。据说,清末惠山著名艺人丁阿金时常到北塘三里桥一带兜售泥人,那儿正是米市所在地。从徽州、湖州来的客商,下船就可以买他的泥人,十分方便,因此销路很好。各地商旅对惠山泥人质量和数量上的要求,客观上推动了泥人艺术性和商品价值的提高,并促进了专业作坊的常年性生产。

比邻无锡的苏州东有大海,西有太湖,运河傍城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明清时的苏州城中阊门,最是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苏州从阊门一带向虎丘去的七里山塘,水路旱路皆通。水路则画舫连绵,旱路则商店林立,其中各种小手工艺美术制造店也不少,特别是虎丘的山门之内直到剑池的路两侧布满了多种小商品的摊贩。清人戴延年《吴语》载:“虎丘山塘,自酒务、茶棚、花房、竹坞之外,大半皆以纱橱檀匣,粉饰土偶,剪缯缀彩,光艳如生,四方争购,殆无虚日。”繁华热闹的街市,制作精巧的泥偶,便利的交通运输,吸引着外省州县的商贩、游人来到虎丘,将苏州泥货带回各地,无形中也将苏州泥塑的声名和工艺传播到各地。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载:“小丑滕苍洲,短而肥,戴乌纱,衣皂袍,着朝靴,绝类虎邱山‘拔不倒’。”所谓“拔不倒”,即不倒翁玩具,向为虎丘特产。《扬州画舫录》又云:“雕绘土偶,本苏州扳不倒做法,二人为对,三人以上为台,争新斗奇。”可见,苏州泥塑工艺在清乾隆年间已传至扬州,受喜爱程度也很高。和李斗同时代的王锦云,在《扬州忆·调寄望江南》中咏道:“扬州忆,奇巧出名都。灯虎皮瓤翻广社,泥人嘴脸捏姑苏。心共手工夫。”其中,“泥人嘴脸捏姑苏”一句,也说明了扬州的捏像一技是从苏州传来的。

江南地域外,大运河漕运沟通了南北的粮盐,也将南方的手工艺品运往北方,推动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清代杨锡绂《漕运则例纂》中列举了清代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漕运携带的“土宜”共十二大类百余种,其中“各种杂货类”中就有泥人,“这是南方流入北方的商品中唯一一种艺术品”[7]。这些商品“俱不算货”,可以任意携带而不纳税。它们“皆由水手、漕船头舵、工人等携带,而制作泥人的艺人往往受其盘剥,所以,许多泥塑艺人纷纷来北方谋生。其中,泥人张创始人张明山的父亲张万全就是从祖籍浙江绍兴流寓至河北,最后落脚天津的泥塑艺人”[8]。漕船所带商货,或沿途出售,或运到北方售卖。清末时,天津泥人在“码头附近近三十家,兼卖各地运来之泥偶”[9]。清末民初人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言:“琉璃厂中间路南,旧有万源号,所卖之物皆由南省随漕运来京,举凡食品、用具、玩具……无不毕陈。”不仅是泥塑产品出现在北京的南货店里,江南泥塑技艺也流传至北京,如《红兰逸乘》中云:“吴趋坊有取虞山泥捏相,近日京师已有之,而吴人之独得精妙耳。”

三、结语

妩媚秀润的江南民间泥塑是江南地域自然环境和历史积淀的产物。依托江南优越的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泥塑制作不仅在江南流传广泛,还传播到江南地域外各地,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千百年来,江南民间泥塑始终植根于江南地域环境中,伴随着江南地区的历史进程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实践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江南历史文明的有力见证,是江南社会风貌的形象写照。

如今,惠山泥人、苏州泥塑、杭州半山泥猫等江南民间泥塑已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重视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劳动智慧的成果,一代一代继承、传习,具有传统性和历史性,带有地域性特色。作为江南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民间泥塑的传承、发展,应在保持其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与社会生活需求,进行开掘创新,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猜你喜欢
惠山虎丘泥人
无锡惠山的“凤羽龙”
华人时刊(2023年11期)2023-07-29 06:27:16
苏州虎丘街道加强消防设施建设
“侨”见惠山:“云”游桃花源 同筑“根魂梦”
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6:38
虎丘剑池,流淌在姑苏血液中的音符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36
疫情之下,这里有虎丘温度和速度
现代苏州(2022年9期)2022-05-26 01:34:49
惠山泥人——须臾出手中 泥韵展风采
华人时刊(2022年23期)2022-05-10 08:20:00
我是“泥人罗”
捏泥人
虎丘游记
泥人刘
小说月刊(2014年4期)2014-04-23 08: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