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12-26 08:44申雯雯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2期
关键词:乡村规划城乡规划规划

申雯雯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地区发展机遇前所未有,也引发了社会对乡村规划建设人才的迫切需求。从2008年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将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纳入城乡规划体系,到2011年城乡村规划学确立为一级学科、2014年党的十八大提出 “新型城镇化”战略,到2018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10年间,乡村规划战略地位日益提升。值此重要历史阶段,对于主要为乡村振兴发展输出规划人才的高职院校,如何提升其乡村规划专业人才适应性供给的能力,逐步解除乡村规划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成为高职城乡规划专业共同面临的重要时代性课题。

1 高职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现状

在城乡规划学成为一级学科之前,本科层次专业为“城市规划”,高职层次为“城镇规划”,体现了两者培养目标之间的差异,即高职主要面向中小城镇规划岗位的人才需求[1]。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 专业目录 (2015)》,高职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540201)是由城镇规划专业(560201)更名而来的。目前,大约有74 所高职类院校开设了城乡规划专业,很多院校名字包含了“建筑”“城建”“建设”等字样,如“山东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从专业课程来看,2017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认定六门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分别是:城乡总体规划、城乡控制性详细规划、城乡修建性详细规划、城乡道路规划、规划管理实务、规划设计实务。

2 高职院校推进乡村规划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2.1 破解生源困境和学历门槛

各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招生规模基本稳定在每年1 个班,30 人左右,生源短缺一直是困扰专业发展的瓶颈。高职院校由于其学制时间和生源质量的限制,以及课程的深度,广度方面不及本科生,毕业后,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进入规划设计和管理单位。由于三年学习时间极为有限,专业技能与设计能力与本科学校的学生五年制学生比较有相当大的差距,三年制高职学生大部分不能胜任设计院的能力。从现实的就业情况来看,高职院校规划专业的学生培养对于就业方面并无明显的优势,这也是导致生源短缺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广大乡村地区对于专业人才是紧缺的。不少地区已开展“乡村规划师”“驻地规划师”“振兴专干”等制度,对岗位学历仅要求大专及以上,突破了原本高职院校学生无法进入城乡规划管理的学历门槛。未来高职将培养乡村规划人才成为专业教育的主导方向,增强就业竞争力。

2.2 突破乡村规划人才的困境

长久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广大的乡村地区面临人居环境、地域文化、产业发展等的全面复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的规划建设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然而农村基层技术力量不足、 人才匮乏、建设标准缺失、规划管理薄弱等现实制约了乡村地区发展[1]。目前,迫切需求能够真正了解乡村的应用型人才。

放眼全国除建筑类高职院校设置了城乡规划专业,其他院校鲜有开设。《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规划》提出了22 项具体指标,其中乡村规划管理覆盖率(预期性指标)到2022年争取达到90%,可见未来乡村对规划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

3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城乡规划专业面临困境

3.1 传统教育方法与乡村规划实践的矛盾

长久的城乡二元结构不仅导致乡村发展滞后,也造成了规划教育的重“城”轻“乡”。我国城市规划专业脱胎于土木工程和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基本是以建筑学与城市设计为基础的物质空间规划。传统的城市规划教学方法主要针对城市的物质空间规划,而乡村的地域特征、发展要素、发展主体等与城市有着巨大差异。近几年对全国各地村庄规划可实施性的调查发现,传统的委托设计院设计的模式造成大量规划成果不接“地气”无法落地。这就需要城乡规划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培养复合型规划建设专业人才的教育之路。一方面,避免将城市规划的编制方法简单套用于乡村,造成大量的乡村规划编制与设计都成为“空中楼阁”;另一方面,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

3.2 基于乡村振兴的乡村规划教育新挑战

与传统的城市规划相比,乡村规划更有显著的地域性、全员参与性和社区更新的特点,其知识体系、组织方式、工作方法、实施过程也不尽相同,这些都对城乡规划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挑战[2]。具体而言在高职层次开展乡村规划教学。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学生认知层面,相比于重点本科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多来自周边农村,学生对农村有一定的了解,在进行乡村规划学习时,有相应的生活和经验基础,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高职学生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长大的00 后学生,往往对生活的环境缺乏思考,学习主动性较弱。乡村规划建设需要的是多类型,多层次,复合型的人才,且涉及知识多而杂。如:乡村文化传承、乡村人居环境更新、乡村产业发展、等都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完善相关知识点,并形成体系,这对高职学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其次在教师层面,由于生源短缺的问题导致高职院校规划专业教师较少一般在3 人左右,一些授课任务由其他专业教师共同完成。由于自身专业成长背景和参与实践的差别,高职类院校的老师研究领域和实践专长都聚焦城市,教师本身对乡村的土地、文化、风俗、产业、社会工作等认知程度也不够深入,因此对于乡村规划的教学积累以及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深入[3]。

4 高职教学中应对乡村规划教育的改革策略

4.1 突破固有思想,找准专业定位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该如何选准自己的未来职业方向呢?我们认为,小城镇规划和村庄规划是我们能够关注的重点。一方面前两个层次的规划技术难度高、市场饱和,以高职现有的师资力量和学生素质来看,三年高职学生与本科五年制的学生相比差距较大,在传统的设计院为主的就业市场没有明显的优势很难有立足之地。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方兴未艾,未来需要大量的驻村规划师,从事规划管理工作,市场空白多,未来需求量很大。由此看出,配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培养复合型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因此,要从思想理念上有所突破,选择与本科院校差异化的人才培养路径才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抢抓机遇,进一步发展壮大(师资力量充分加强、服务地方乡村振兴、生源和就业得到保障),为打造特色专业创造基础。

4.2 完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衔接

将乡村规划的教学内容与原有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比如在《城市规划原理》课中加强城乡协调、乡村规划原理的内容;在《居住建筑设计》中强调新农村住宅设计;在详细规划系列课程中(《公园规划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广场规划设计》等)中增加乡村的课程与城市类课程并行,完善《村镇规划》理论教学开设必修课。课程时间安排上,尽量将《村镇规划》课程与其他详细规划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便于课程之间的衔接,可以共同设计任务书(如:农宅设计可与居住建筑设计课程作业共同设计任务书的形式来完成,同样村口景观、健身广场等可与公园规划设计、 广场规划设计等课程共同设计任务书),使学生能够通过单项课程任务的推动来完成一整套的村庄规划的文本和图集; 毕业设计阶段增加乡村规划设计的选题等。

4.3 强化交流合作,丰富教学实践

(1)建立乡村规划教学实践基地。充分发展高校集中的人才优势,结合地方职能部门的需求,建立一个能够长期合作的科研和教学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参与规划理论研究、设计任务等方式,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一方面,学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实践,画墙画、设计并实施小空间(如花池、树池、小场地等),在这过程中逐步爱上乡村、 了解乡村,获得乡村工作的成就感;另一方面,这在三年的学习中可以不断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分阶段、分模块地进行具体的实训锻炼。

(2)将认知乡村与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开展乡村发展调研活动。主要调研:乡村的自然条件、区位交通条件、人口和流动情况、经济产业状况和土地使用情况、居民收入来源和生活水平、居民点建设和分布情况、公共服务设施及公用基础设施等内容开展调研,使学生能够从专业角度深入理解乡村地域发展与城市发展的显著差异,深刻认知当代乡村的现实问题。

(3)学校之间加强交流以赛促学,开展联合毕业设计。多项式互动,依托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这个平台,可以组织乡村规划竞赛和联合毕业设计,这一方式在本科院校中早已开展多年。浙江地区的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较早,人才培养和教师参与实践方面均向乡村倾斜,因此可以通过联合毕业设计、乡村规划竞赛等方式,加强同类院校之间的交流,以赛促学,促进各高校乡村教学质量的提高。

5 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的乡村规划人才,这种自上而下的人才需求,势必对生源和人才培养方式产生影响。为培养乡村规划人才我们将以乡村问题为导向的从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成果评价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打破原有教学模式,建立适合于乡村规划建设的教学框架,为大批量培养乡村规划师做出努力。

猜你喜欢
乡村规划城乡规划规划
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召开乡村规划专家研讨会
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运用探究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别让乡村规划变成简单的山寨城市规划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