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张 荣
(海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 571199)
当代大学生正值青年时期,他们出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那时候我国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几乎都拥有相对较好的成长环境,因此这一代大学生见识的更多,他们的好奇心更为强烈。而大学时代是一个人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人们常常用“第二次诞生”“心理断乳期”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大学时代,由此可见大学时代对一个人的人生的作用。对于高校来讲,如何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何帮助大学生的成长,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等教育如何深化改革,不断发展,这都是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当代社会处于大变革与大的转型期,由于我国目前处于这种新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背景,使得当代大学生所担负的使命与其他以往各代的大学生都有所不同,这种复杂的环境,加之其的年龄特点,使他们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面貌与特点。笔者根据《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本校学生进行相关研究,相比80后的大学生,90后的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更加趋于稳定,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结果,甚至非常理想化。但这并不能仅凭借这样的结果就说明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更高,有研究认为,社会经济的建设以及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信息化的发展这些都有可能在微观层面改变90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造成他们的心理状况的差异。
从宏观层面来讲,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为当代大学生奠定了坚实的精神生活基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当中充斥着各种流行文化、网络等等,这些都促使其精神生活层面非常的丰富并且不断向外拓展,正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们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有更为多的条件来缓解其学习当中的压力,他们也有更多的人际交往方式,社交网络也给他们提供了一种纾解心理压力的方式,进而帮助他们在主体上都能够有更为健康的心理状况与心理健康意识。
从微观的层面来讲,限于笔者的工作经历与工作范围,笔者所探讨的大学生不能够覆盖整个大学生群体,另外,城市大学生与乡村的大学生在心理状况上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文史类、理工类的大学生群体的心理承受能力明显不如艺术、体育类的大学生,但是这并不妨碍本文所探讨的主题,也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的整体状况相对来说确实比较好。
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供给侧结构地不断调整,可以说我国社会的一直处于变革与转型当中,有鉴于此,我国当代大学生由于所处于这样的环境当中,其所承担的角色与使命也与其他各代大学生有所不同,因此,其在心理层面上也表现出了与以往各代大学生所不同的心理特点。
从当前来看,由于当代大学生都出生在改革开放的以后,他们的生长环境优越,他们更倾向于实用性的学习行为,也可以说他们在学习行为更趋于功利性,他们更注重“学以致用”。这与80后的大学生有所不同,80后的大学生更为理想主义。当代大学生常常将自己的学习与是否能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用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用,或者用处不大,他们就不愿意去学;反之,如果对自己将来的工作作用比较大,他们就比较能够刻苦的踏实的去学习。在笔者的教学过程当中与观察中,很多大学生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如果不能用,那么就不如不学,学了也没有用。
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与校园当中获得了极为宽松的环境,他们在社会或学校当中的学习环境比较自由和开放,这让他们在大学校园当中的成熟感倍增。他们认为自己是成年人是能够自己做主的大学生,自主的意识空前的膨胀。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个性相对来说比较关注,他们不愿意与别人一样,他们无一例外的都非常愿意去彰显自己的个性,希望自己都与众不同,能够独立的决断自己的事物,能够自由的走自己的路,不愿意老师、家长有过多的干预。他们不愿意走家长安排的路,不愿意按照老师为他们设计好的成才模式发展,企图拜托“束缚”与“枷锁”是他们最为常见的行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最前沿的一代,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变革都深刻的影响着他们,使他们产生多元化的需求结构。物质生活方面的“超前”,各类社交的需要,新奇的娱乐文化、学习求知等各个方面的需要,使得当代大学生在各类的需求上似乎并没有“满足”的时候,甚至显得“贪心”。这与他们自小的生活环境和我国社会变革之下的大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这也使得当代大学生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更需要被关心、被尊重、被重视、被需要。
当代社会日新月异,随着我国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外来文化也随之进入到我国,并深刻的影响着我国的年轻人。无论是八九十年代的日本漫画还是当代的美剧、日剧以及综艺等,这些随着外来文化进来的多元化的价值观都影响着我国的大学生。在当代大学生当中,一元化的价值信仰已经不复存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强调自我与社会价值取向的融合,强调索取与风险的并重,在重视国家、集体利益的同时,更为强调自我,注重自我是否能够被满足,被认可。而这种价值观也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体现的越来越明显,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新的面貌、新的特点、新的矛盾与新的问题,面对这些“新”,高等教育工作者已经要更新自己的观念,变革自己陈旧的教育观,不断学习、完善自己,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不断的解放思想,从而制定出满足与适应大学生心理需求的教育模式与策略。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应当把握时代的脉搏,做到与时俱进,摒弃陈旧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主动引进新的教学方法与新的教学方式,树立科学的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观念,在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的发展,引导大学生坚持心理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从而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能动性,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发展,并进而获得教育的有效性。高校教师应当时刻谨记,大学生并不是装知识的竹筒,而是一个时刻能够被点燃的火种,教师不应当采用灌输式、说教式的陈旧教学方式,教师应当能够尊重、爱护大学生,在理解其心理发展的前提下,播下教育的“火种”,并能够引导大学生燃起人生的希望之火,事业的发展之火。
在上面笔者已经提到,大学生并不是一个被动接收知识的客体,他们是一群能够自我发展并实现的具有积极意识的主体,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正应了叶圣陶先生的话:“教是为了不教。”因而,对于高校教师来讲,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主动学习,学会自我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作为高校来讲,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区别在于,高等教育是引导者,引导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给予其广阔的空间,让其能够自由发挥。高校的教育与学习资源纪委丰富,如何在大学当中主动吸收先进的知识,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使之能够主动自觉的进行学习,进而将学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学习理念,并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才是当代高校教师所需要思考的。另外,当代文明来自于创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极为重要,高校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更要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允许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索,并帮助其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时间中创新。
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教师已经不是单纯的教师身份,其实教育的引导者,高校教师应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因此,高校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切实的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在教学当中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观念,切实的做好教师的职责,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从而为大学生的前途发展服务。因此,高等教育的教师应当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的变换自己的角色,从而实现其是专业领域的“榜样”,展现自己的专业才能与人格魅力;在课外,自己是学生的朋友,引导大学生自觉自愿的将自己的内心交托,从而引导从心理层面引导大学生,实现隐形的教育。
面对当前大学生的新的特点,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把握学生的心理,做到将教育与心理结合起来,将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起来,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思考,学会换位思考,从而让学生真正做到将教师的教育留在心中,真正的实现教育的时效性,从而增强管理的股黯然里,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思考,切实的为大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产生移情的心理,这才是高等教育的管理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