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内容的多重解读
——以王松泉、邹本军、施黎明的教学设计为例

2019-12-26 02:53徐照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父子背影背景

徐照航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1 《背影》的教学史

《背影》在教学史上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赵焕亭“根据《背影》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及被解读的状况,将其教学史大致分为春晖时代(1925—1950)、寒冬时代(1951—1977)、夏日时代(1978年以来)三个阶段”。虽然在这三个阶段中,其地位不同,人们对其解读也不同,但其两度以优秀散文入选教材,都是因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受到了大众的肯定。直至今天,专家们对于《背影》教学的讨论仍未停止。

2 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教师选择《背影》教学内容的解读

以“《背影》教学设计”为篇名于知网进行检索,截至2018年9月26日,共有46条结果。其中被引量最高的三篇分别为王松泉、邹本军、施黎明的教学设计。笔者按照时间顺序,以这三篇教学设计为例,解读不同时期的不同教师设计《背影》时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2.1 王松泉的《背影》教学设计

1982年1月,王松泉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发表了其教学设计。在设计开篇,他就点出《背影》作为一篇优秀散文,抒发了父子间的感情,并且肯定了其写人方面的成就。通过学习其抒情写人的方法,进而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设计者将教学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理解课文,领会写法。首先使学生掌握课文结构,突出父子之爱。其次结合对父亲的描写以及所选取的场景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最后体会写作特点,突出感情在文中的重要性。第二课时续写课文,学习写法。要求学生复述并续写课文。第三课时模仿课文,运用写法。评讲学生习作,布置并修改作文。

由此可见,设计者选择了《背影》的写法作为教学内容。语文教学经常涉及很多内容,《背影》不仅感情真挚、内涵丰富,在选取场景、描写人物等艺术特色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但课堂时间有限,经验不丰富的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往往什么都想教,却什么也没教透。设计者用三个课时教一个“写法”,从学习写法到独立运用写法,达到了“一课一得”和“学以致用”的统一。

但是,既然肯定了《背影》情感的真挚,为何不选择文中情感作为教学内容,而要选择其写法?查阅相关文献后,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其教学史有关。1951年,以《人民教育》为首,展开了关于《背影》教学的大讨论,最终以思想内容不健康为由,在1952年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将其删除。1978年以后,人们开始改变对《背影》的原有认识。1982年,《背影》重回中学语文教材。本篇设计写于1982年初,正是其刚刚回归之际,设计者选择写法作为教学内容,原因可能是《背影》曾因思想内容被删除出课本。

2.2 邹本军的《背影》教学设计

2011年4月,邹本军在《教育教学论坛》中发表了其教学设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设计者将本课设计为阅读课。通过语言感悟文中真挚的情感;通过“背影”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亲情内涵。

设计者在本课的设计中,除了对文章基础知识的讲解外,重点对家庭变故、四次背影、父亲的四句话、作者的感受进行分析,体会文中父子情。并且结合父亲的背影,赏析全文艺术特色。最后让学生写出想对父亲说的话,呼吁学生感受父母之爱并学会感恩。

本篇设计主要以《背影》中的情感作为教学内容。虽然分析了文章的语言和描写方式,但是这些分析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子之情。

2.3 施黎明的《背影》“情感体验式”教学设计

2012年9月,施黎明在《语文建设》中发表了其教学设计。在设计开篇,设计者就肯定了《背影》的质朴语言与真挚情感,并以“感悟作品中蕴含的父子深情”为教学重点。

设计者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亲情”,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初步感受亲情;再分别从“亲子之爱”与“念父深情”两个角度体会亲情,明确这篇文章是作者与父亲分别多年、见到父亲的信后写下的。最后探究其艺术特色,引导学生记录并分享亲情。

本篇设计也选择了《背影》中的情感作为教学内容。上一篇设计主要通过文中语句来分析情感,并未密切联系写作背景。本篇设计则点明《背影》并不是作者与父亲一分别就写下的,而是写于分别多年后。尽管并未详述二人间的矛盾,但在分析亲情时提及写作背景,已难能可贵。

3 关于《背影》教学内容的解读与反思

在朱自清写下这篇散文90余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选择什么作为教学内容?王荣生根据不同的功能类型,将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作为一篇经典、优秀的散文,《背影》应归为定篇文,其内涵是教学的重点。三位老师均选择其内涵作为教学内容,王老师选择了艺术内涵,邹老师和施老师则侧重思想内涵。今天,我们已不再怀疑《背影》的思想内涵。“放弃《背影》思想内容的讲解而只讲文法,不免讲得自相矛盾”。

在一线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为了让学生体会情感的真挚,突出父亲对作者的关心和作者对父亲的怀念。这样一来,父子之情就变成了完美的亲情。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这样的教学能否使学生真正体悟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那年冬天”是1917年,“差使也交卸了”是因为纳妾而产生的矛盾。由于受到五四民主精神的洗礼,朱自清的思想是进步的。“他厌恶姨娘的教唆,他憎恨旧的婚姻制度,他曾告诫弟弟不要纳妾”。在这件事上,父子二人是有矛盾的。1921年暑假,父亲又将其工资代领。有着民主思想的朱自清无法忍受父亲的做法,携妻儿离家出走,于杭州定居。1922年暑假,他主动回家,但父亲并不领情。此后,父子矛盾愈演愈烈。1923年暑假,他再次回家,但父子关系并未缓和。

以上背景对体会父子之情有很大帮助,但这能否作为教学内容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出现?“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老师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老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教师应该以《背影》为文本进行教学,而不应该只教《背影》。选择或重构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到文本的特点,更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学情。

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朱自清为什么要写这篇散文?这篇散文的魅力在哪里?从“那年冬天”到1925年写下《背影》,朱自清与父亲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最终父亲的信打破了紧张的局面,作者有感而发写下《背影》。父子关系的变化通过《背影》表达了出来,使文章透露出复杂的思想感情,也赋予了文章独特的魅力。所以,在选择或重构教学内容时,这段背景是必不可少的。

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学生需不需要学习这段背景?从体悟文本情感出发,若仅局限于文本,就无法体会作者写作时的真情实感。“我们过去对文学名著的很多解释都是从教条出发的,我们不相信文本背后还有一个更加完整的世界,我们只相信显文本提供的东西”。学习过写作背景,就会对“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和“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有更深刻的理解,不仅能体会到父子间的真挚感情,还能理解“有隔膜的爱”,这种爱虽不完美,但却真实又感人。从联系生活实际出发,《背影》是八年级语文课文。随着年龄增长,初中生往往会产生叛逆心理,容易漠视父母的关心,进而产生误解,疏远与他们的关系。在这段背景中,尽管父子间的紧张关系持续了数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浓于水的亲情冲淡了隔膜,父子相互谅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恰似作者与父亲之间的关系,虽然会有暂时的不合,但终究会彼此理解。这段背景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中情感,还能引导学生发现、理解父母之爱。

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学生能否理解这些背景?这些背景中,学生最难理解的是父子产生矛盾的原因。看上去是因为父亲代领了作者的工资,实质上则是以作者为代表的进步思想与以父亲为代表的封建思想之间的对立。《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课,而《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九课,新文化运动的历史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父子新旧思想的对立。这一“文史不分家”的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背影》的写作背景,而且符合新课标中“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的课程理念。由此可见,在历史知识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理解这段背景。

综上所述,在学生理解父子矛盾的基础上,将《背影》的写作背景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不仅能够赋予文本独特的魅力,还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复杂感情以及父子间“有隔膜的爱”,进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

猜你喜欢
父子背影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两个背影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黑洞背景知识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