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占婷
(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襄阳 441053)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时代著名的小说家,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夏目漱石、森鸥外并成为日本文学史上20世纪前半期的“三大巨匠”,代表作有《罗生门》《地狱变》等。他35岁时服药自杀,大正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陨落,他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很多作品,尤以短篇小说为多。《日语阅读教程2》的第三课《蜘蛛丝》便是芥川龙之介受同门前辈铃木三重吉之邀,取材于《因果的小车》,发表在童话杂志《红鸟》上的一篇童话短篇小说,是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篇幅短小,寓意深刻。某天清晨,释迦牟尼在极乐世界的莲湖池边散步,他透过天界的莲花池观看地狱时,发现了一个名为犍陀多的大恶人正在地狱血池中挣扎。佛祖念其曾偶发善心放生了一只蜘蛛,就让一只蜘蛛从遥远的天上垂下一条蜘蛛丝欲救助犍陀多。犍陀多爬上蜘蛛丝,但当他发现地狱里的许多罪人也爬上了蜘蛛丝,因担心蜘蛛丝承重不起自己再次坠回地狱而动了恶念,大喊“喂,你们这些罪人们听着,这蜘蛛丝是我的,谁让你们爬上来的?快给我滚下去!滚下去!”然而这一吼不要紧,一直安然无恙的蜘蛛丝从他攀爬的地方“嘭”的一声断开,犍陀多如旋转的陀螺一般,转眼又坠回到黑暗的地狱里。天界和地狱归于平静,释迦牟尼面露悲悯之色,在莲花池旁重新踱起步来。
《圣经》讲人的一生有原罪和本罪,而佛教有“十八层地狱”的概念,极乐与地狱、罪恶与救赎,这是一个自古为人议论不止的话题。在佛教的信仰体系里,人因恐惧而衍生出地狱的概念,又被寻求光明的本能驱使而创造出一个没有黑暗的美好的极乐世界。
清晨的极乐世界是很温暖纯净明快的色调。文章中有这样的描写:「池の中に咲いている蓮の花、はみんな玉のように真っ白で、その真ん中にある金色の蕊からは、何とも言えない好い匂いが、絶え間なくあたりへ溢れております」、「水晶のような水を透き通して、三途の河や針の山の景色が、ちょうど覗き眼鏡を見るように、はっきりと見えるのでございます」、「翡翠のような色をした蓮の葉の上に、極楽の蜘蛛が一匹、美しい銀色の糸をかけております」。有“池中盛开的莲花洁白如玉,从金黄色的花蕊中不断地向四周散发出无法形容的芳香”;有“澄清晶莹的池水,宛如带上透视镜一般,可以清晰地看到冥河三途和针山”;“翡翠色的莲叶上有一只极乐世界的蜘蛛正在吐出美丽的银丝”。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及极乐世界的池底便是地狱这样一种意境的描写是别有深意的,与这如诗如画般情景相对的便是犍陀多所在的地狱的最底层——血池,为下一节地狱的描写及强烈对比手法的运用做了铺垫。在极乐世界里,在释迦牟尼的眼里,如犍陀多即便是一个杀人放火、罪大恶极的人,但只要他动了善念做过哪怕是放生一只蜘蛛这样的小事,也会被给予救济和点化的机会,体现了佛教所倡导的因果报应,善因结善果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爱的一种憧憬。
场面瞬间转换到本应与极乐世界相隔几万里的地狱中,地狱是黑暗绝望沉寂的画面。第二节的内容比一、三节的内容总量还要长,是这篇童话小说的中心部分。「何しろどちらを見ても真っ暗で、たまにそのくらやみからぼんやり浮き上がっているものがあると思いますと、それは、恐ろしい針の山の針が光るのでございますから、その心細さといったらございません。その上、あたりは墓の中のようにしんと静まり返って、たまに聞こえるものと言っては、ただ罪人がつく微かな嘆息ばかりでございます」。四周一片漆黑,偶尔觉得有什么东西从黑暗中隐隐约约地浮现出来,却是可怕的针山上的针在发光,没有比这里更可怕的地方了,而且四周死一般的寂静,偶尔能听到的只有罪人发出的隐隐叹息声。此处作者不仅描写了地狱的黑暗,还通过“叹息声”从听觉上渲染了地狱的死寂。但当犍陀多发现沉寂的黑暗中,突然有根银色的蜘蛛丝正从天而降,仿佛怕人看见似的,微光闪烁,直奔自己而来时,不禁拍手称快,并畅想自己若抓住蜘蛛丝往上爬一定能逃出地狱,或许还能进入极乐世界。爬上了蜘蛛丝的犍陀多,将两手绕在蛛丝上,开怀大笑道“这下好了,我得救了”。这两个场面感情基调由悲转喜,犍陀多发出了在地狱挣扎多年不曾有过的欣喜若狂之感慨,此处作者以动衬静,用犍陀多的拍手声和大笑声更反衬了地狱的死寂,为后文中犍陀多因对身后众多爬上蛛丝的死灵的大声暴喝“喂,罪人们!这根蛛丝是我的。谁让你们爬上来的?快滚下去!滚下去”而重新坠入地狱进行了气氛渲染。犍陀多因为偶发善念发生了一只蜘蛛而得到蜘蛛丝的点化,同样的也因其自私、无慈悲而再次跌入地狱,这充分体现了佛教的因果循环的理念。
自古乐极生悲,在生与死面前充分暴露了犍陀多或者说人类的利己主义劣根性。正如文中所言,“地狱和极乐世界之间相隔何止几万里”,它正是象征着人类想脱离利己主义的困难程度。令人悲哀的是,只要我们生而为人,只要我们还不能成佛,我们就不会从利己主义中完全脱离出来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就不会到达大彻大悟的境地,这或许也是芥川龙之介想要表达的思想吧。
第三节芥川再次描写了极乐世界的白莲及其宜人的芳香。「その玉のような白い花は、お釈迦様のお御足のまわりに、ゆらゆら萼を動かして、そのまん中にある金色の蕊からは、何とも言えない好い匂いが、絶え間なくあたりへ溢れております」。首尾呼应,衬托出了极乐世界的如诗如画。“释迦牟尼伫立在湖畔,目睹了这一切待到犍陀多如顽石一般沉入血池之地,释迦牟尼形容悲悯,径自漫步而去。犍陀多只想自己逃出地狱,对他人没有一丝慈悲之心,再次跌入地狱是他应得的报应。在释迦牟尼看来,这的确是一件另其感到可悲的事”。犍陀多的“恶”消失在血池之底,而极乐世界芳香依旧,善人和释迦牟尼就生活在这美丽且芳香的世界,象征了极乐世界的圆满和美好。文中芥川龙之介虽没有直接描写血池的味道,但是“血池”就是地狱的代名词,地狱里弥漫着血腥味,与极乐世界的莲香形成鲜明对比。
首尾两次描写极乐世界,虽视角主体同为释迦牟尼,但又略有不同。第一节中“释迦牟尼注释着地狱的景象,同时也想起犍陀多放生蜘蛛一事,于是想把这个男子从地狱中拯救出来,作为他唯一一次做善事的回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对释迦牟尼的心理描写,体现了佛教所倡导的因果报应,即善有善报,为第二节做铺垫。而第三节中“犍陀多只想自己逃出地狱,对他人没有一丝慈悲之心,再次跌入地狱是他应得的报应。在释迦牟尼看来,这的确是一件另其感到可悲的事”,就不再是对其的心理描写,而是把焦点放在了以犍陀多为代表的人类身上,同样的体现了佛教所倡导的因果报应,但在此是恶有恶报——即只考虑自身利益不仅会贻害他人也会毁灭自己,是对人性利己主义丑恶的揭露和批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日语阅读课作为日语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读解技巧的同时,还肩负着育人的使命。芥川借《蜘蛛丝》揭示并批判了利己主义的丑陋,告诫众生欲至极乐世界,便得摒弃心中恶念、私念,从而达到“劝善惩恶、扬善惩恶”的目的。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坚持贯彻三国刘备托孤遗诏中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同时培养学生热爱、传承并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避免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小而言之,培养学生在现阶段具体的事情面前、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尽量胸怀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等理念,取得自身与周围物事的和谐、平衡。
本文通过对“极乐世界—地狱—极乐世界”三节的对照分析,阐释了芥川龙之介对《蜘蛛丝》中所蕴含的人性恶即利己主义的批判及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的思想内涵。在芥川龙之介的笔下犍陀多确实是一个真实的人,他杀人如麻、烧杀抢掠,罪大恶极,却也曾为一只蜘蛛动了恻隐之心。似乎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都有失偏颇,很多时候人性是复杂的,善恶并非泾渭分明。如前所述,只要我们还是人类,我们就无法完全脱离利己主义,但是我们却可以积极主动地避免一些利己主义现象的产生。人们等待蜘蛛之丝的行为有些悲哀,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忽略了自身的力量。就像“没有勇气去直面黑暗,没有理想去改变地狱、制造光明,去哪里都不会拥有天堂”一样,只有我们主动作为,努力改变才能实现现世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