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盘西化文化观

2019-12-26 02:53赵亚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文化

赵亚军

(新疆阿拉尔市塔里木大学历史与哲学学院,新疆阿拉尔 843300)

全盘西化的文化观点,源自1929年胡适先生《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一文中的英文词汇“Wholesale westernization”,汉译为“全盘西化”。由此,胡适被认为是提出全盘西化的第一人。但是后论者对此理解不尽相同:有陈序经的‘百分之百’全盘西化论,还有另外一些人的‘根本’西化论。全盘西化也即是全盘彻底地接受西洋文化。[1]不妨通过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全盘西化的文化观点。

1 全盘西化的社会背景

自鸦片战争始,中华民族就饱受帝国主义侵略,直至新中国建立。这其中的血泪和屈辱让民族有识之士深感蒙羞,思想理论的辩驳由此开始,文化领域首当其冲。

清朝在这场维护皇权的反帝战争中,战败求和、割地赔款,侵略者屡试不爽。整个民族处于一种想抵抗却力不从心,想求和却任人宰割的矛盾心理,时间一长便开始自卑了吧。接着,地主阶级改革派代表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目的是: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以制夷。随着洋务运动兴起,中国开始了效仿西方学习西方,造坚船利炮、改良军备、兴办军事学堂、建立强大海军。甲午一战,投降签约。一批维新派知识分子又开始寻求制度革新,遭到了以慈禧为首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辛亥以后,袁世凯称帝流产。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又是反封建反传统。这段经历,使得一些学贯中西的先进学者和知识分子开始探索国家未来的方向。国人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里表现出了“西方先进”的心理。全盘西化也成为当时思想界中的一股暖流。

2 全盘西化文化观的产生

作为中西方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兼中华传统与西洋文化于一身的胡适提出全盘西化的文化论也是自然不过的。国内社会的一片狼藉与西方社会的工业革命迅猛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一个客居异乡的中国人来说,不免产生一些心理上的落差。既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向往,也是对国家未来方向的深刻思索,他提出全盘西化的文化观。这个观点与“中体西用”截然不同,形成了文化主体的对立。支持者陈序经先生在其《中国文化的出路》中指出,中国问题之根本在于文化问题。“救治目前中国的危亡,我们不得不要全盘西洋化。但是彻底的全盘西洋化,是要彻底打破中国传统思想的垄断,而给个性以尽量发展其所能的机会”[2]。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被另一种文化所取代,这种极端的文化观点,既是对国家快速发展并走向强国之路的迫切渴望,又把对本土文化的极不自信表露无遗。为国家谋进步图富强,应该得到肯定,但是这种推翻传统文化的历史观点显得过犹不及。一个民族抛弃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去套用另一种社会模式,未免有些僵硬滑稽。邯郸学步,自取其辱。西方经过工业革命,社会急速发展,经济空前活跃,然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能代表整个西方文化的优越,贸然提出全盘西化就显得急功近利。

3 全盘西化与反封建关系不大

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尽管全盘西化带有主观性,确实极端了点,但是对反封建文化、反对复古倒退而言应该肯定。个人认为两者关系不是很大。

首先,西方文化不一定优于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不能因为洋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封建主义的大门就否定一切封建主义,毕竟文化不分优劣。中国人今天尊崇的“和谐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大量社会积极元素皆来源于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它经过了封建社会的考验,直到今天依然受用。过去不代表过时,只要能促进社会文明,对人类有益,我们就要去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教育影响深远,注重整体和谐,并不主张突出个性;西方主张个性和突出自我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是不容易被接受的。由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财富的急剧增加,造成个人产生利益至上的观念,发展个人本位,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导致了西方社会普遍性的竞争现象存在,如霍布斯说:“人对人就像对狼一样”[3],这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思想与中国人的“以和为贵”“和谐共生”思想是对立的。再者全盘西化观在五四运动以后才首次提出。五四运动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一次伟大的思想变革“它以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作为导火线,揭开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4]。而胡适作为五四的启蒙者之一,不仅提出全盘西化论,任北大校长时也在其文章中强调:“五四运动在两个月之中,轰动了全国的青年,解放了全国青年的思想……经过了这次轰动全国青年的大解放,方才有中山先生所赞叹的‘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这是五四运动永久的历史意义。”[5]胡适对五四运动的肯定,实则否定了全盘西化的反封建意义。

4 全盘西化的非科学性

全盘西化的文化观属感性而非理性。全盘西化观对一个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华部分也一并否定,这种极端意在迫使自己将传统文化连根拔除去接受西洋文化。殊不知,灵魂土壤的覆灭将是民族的灾难和文化的悲哀。在胡适提出全盘西化五六年以后,也感觉此观点确有不妥,于是写篇文章辩解此事:“全盘西化一个口号所以受了不少的批评,引起了不少的辩论,恐怕还是因为这个名词的确不免有一点语病。”[6]并向各位论者提议将全盘西化修正为充分世界化,很明显这种表达由刚变柔,由强转弱,一定意义上否定了全盘西化成立的可能。

想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国文化,否定中国文化在历史中的绝对地位,这不科学,有违历史规律。在文化领域,邻国日本的做法就值得借鉴,既保留自己的文化,又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为我所用。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文中提到:“日本作为西方的伙伴已确立起自己独特的地位,它和西方既像又不像”这里的“像”是指硬实力像西方,“不像”是指软实力本土化。同时他也提到了其他国家的极力西方化,如土耳其和墨西哥的上层精英极力亲近西方社会,不仅在海湾战争中与其结成同盟,同时支持伊斯兰复兴,结果“当土耳其精英将土耳其视为西方社会时,西方的精英却不予承认”和土耳其大相径庭“很多墨西哥人抗拒重新确认国家身份,它的欧化倾向的领导人不得不对坚持墨西哥是拉美国家的人们作出和解姿态。”[7]一旦否定了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立性便否定了共同的国家意识形态,绝不可取。关于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者对西化派的批判:“不可否认,这种文化决定论的进化史观相对于循环论或退化论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是这种观点本身并不是科学的……本质上依然是唯心主义的。”[8]可以说,这种观点被否定的一大原因在于轻视了本土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并且脱离实践,忽视了物质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因素。毕竟,西方所体现出来的优越性是建立在两次工业革命基础之上的,而中国却错失了这两次机遇。东西方物质上的不对等直接制约了原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5 如何避免文化高度西化趋势

东方的古老文明在西方人野蛮入侵以后遭受很大的破坏,伴随着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自然不例外。西方的一些先进科学技术开始传入中国,其中文化传播普遍存在,而这一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将要我们用智慧去化解。如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西方节日等等,表象上是商业活动的需求与供给,实则是文化的渗透。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集体泛滥,必须警惕。一位演员在获奖典礼上有过很深刻的感言:我们在名利场上拼搏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作为一个演员的文化自觉。这句话的分量,不仅跨越了职业界限,更上升至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的完美体现。钱穆先生在韩国延世大学演讲时说:“今天我们东方人的教育,第一大错误,是在一意模仿西方,抄袭西方……切不可要学别人而遗忘了自己,更不可要学别人而先破灭了自己。今天,我们东方人便有这样的趋势,亟待我们自己来改进。”[9]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年轻人作为发扬本土文化的主力军,社会应该在教育方面下大力气,立足传统文化,树立正确导向,吸收西方文化优点,融汇中西,言传身教,为祖国的明天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6 总结

总之,全盘西化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之争的一个观点,引发的争论产生一定影响,但却已成过去。今天,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国家需要强大,文化也要跟上。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民族文化传承的同时必须走向世界。用中华文化的特色魅力、远大格局赢得国际声望和地位,将对国家长远发展意义深远。今日世界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更是在各个领域都朝着世界一体化迈进。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单元,我们在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对话的时候,不能背道而驰,而要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展示出本土文化的风采。中华文化的格局要更大、眼界要更宽、影响要更广。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上也应是这种兼容、互需的关系。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也指出:“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有一个一统文明的世界,而只能有一个多种文明的世界,因而每种文明都必须学会与其他文明共处。”[10]不难看出,未来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世界性的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就单个国家而言,只是本土文化保留多少的问题。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