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毅娜
(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
引言: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促使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及其具备的道德素质也不断提高,出具备专业知识及跨专业技能外,还需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当前高校教育对素质教育(以人文素质为核心)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人文素养是构成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其实质属于内在品质的范畴,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文化性格、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等),在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结合运用传统文化及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已成为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1]。
目前我国教育教学现状仍需进一步改善,为了避免教育失衡,实践中需重视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而语文教学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为有针对性解决问题需首先明确人文精神缺失的成因:(1)处于转型发展期的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传统的社会价值发生了改变,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对外开放使西方包括拜金、享乐主义等在内的不良思想流入侵蚀了广大学生,使其奉献、奋斗等理念逐渐丧失;此外贫富差距等不良社会现象影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2)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成绩和分数成为师生及家长的关注重点,繁重的学习压力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焦虑、紧张及抑郁等心理普遍存在。(3)学生群体具备活跃的思维、对新事物的好奇心重且逆反心理较强等特点,存在抗拒家长、老师教导的普遍现象,而有限的知识和阅历使其不具备准确区分繁杂信息的能力,较差的自身控制力又会使学生极易被诱惑[2]。
包括信念、追求、道德与修养等在内的人文精神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需培养的关键素质之一,教学实践中需兼顾知识技能的传授及精神教育的开展,具备较强的理论及实践能力如果缺乏人文精神也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发挥,融入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培养具备高度责任心与使命感人才的有效手段。目前包括享乐、物质、利己及消费主义等在内的不良理念侵蚀着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学生功利心理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1)感情淡漠,不体谅父母,仅关注自身知识、技能的学习,对亲人、朋友存在冷漠、自私等情感,以自我为中心,难以遵守学校纪律。(2)部分学生缺少责任心和远大理想,不懂得回报,在家庭中力所能之事也很少做,逃避推脱,面对不良事件难以伸张正义。(3)意志薄弱,尤其是独生子女因过度溺爱,缺少磨练意志的机会,导致学生承受能力普遍较差,逃避而非积极应对遇到的困难。(4)独立性较差,普遍缺少独立、自主精神,背离了教育培养独立人格的根本目的,使部分学生易附和他人观点、过分依赖父母老师。(5)弱化优良传统,不断提升的生活水平弱化了传统的勤俭、节约及奋斗等美德,学生群体普遍存在享乐主义、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等问题[3]。
目前各国对人文性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而学生学习阶段接触实践的机会较少、抗挫能力较较差,语文应在培养学生人文性中充分发挥作用,在全日制教学环境下学生仍然以书本作为获取人文养料的主要方式,通过在教学中对经典名著进行有效深入的解读实现其隐含人文价值的明确,帮助学生培养人文性。
外国文学发展和文学理论的概括较为同步,未避免教师空洞说教的现象,可以文学现象作为切入点,调整教学计划,合理规划重要作品、文学思潮及理论的讲授,实现文学史到文学理论的有效迁移。如在教学中通过讨论《俄狄浦斯王》以便于学生直接理解抽象的亚里士多德戏剧观。
外国文学教学的重点在于把握知识的广度性的同时帮助学生体验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品位,在建立完整知识体系的同时提高其审美判断能力和批评能力,在品评鉴赏外国文学作品活动时以相关文艺理论作为方法论进行迁移,做到内容的整体梳理与个性化鉴赏,从多元化的学科角度切入(包括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采用多种方法(包括社会历史、人物原型、叙事学、意识形态等)对经典内容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解读,寻找文学经典阐述的重点,如对于“说不尽”哈姆雷特的原因让学生从包括文本细读、社会历史、女性主义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提高阅读质量、拓展思维空间,在运用中掌握、在掌握中提高[4]。
经典文本蕴含丰富的人类智慧,通过经典的阅读能够充盈学生的头脑、丰富其情感、提升其道德素养,帮助学生体悟多样的人生探察人物精神历程,学生在阅读经典时需避免浅尝辄止,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精读、细读,通过评价、反思使学生真正有所感悟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直接的阅读认识提高阅读体验,追求文学人文精神的本真意义。经典文本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和筛选,这些属于个体创作的经典文本穿越了漫长的时空进行着永恒的对话,在阅读经典时引导学生找出人类精神史的血脉联系,通过对比不同的经典文本,如对比阅读《奥德赛》与《尤利西斯》,认识远古英雄的坚毅、智慧,以及人的精神世界如何同外部客观环境的沟通,认识现代人在人文精神上的缺失(包括信仰的失落、思想的平庸等),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人文精神的重要性[5]。一部西方文学史就是心灵追寻史和审美史,将真与善铸成艺术整体,掌握经典作品的美之所在并汲取其中的精神食粮。实际教学中需进一步完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主体间以经典文本为媒介采用多种方式实现(包括课堂讲授、辩论、表演、写作、论坛等)相互间的多元对话,教师和学生均为对话的参与者,帮助学生读出经典的文本意义及文本的读者意义,这种多维的意义同学生个体经验建立起联系,实现人文精神的构建和内化。通过人文性培养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的提高,新时期语文教育应弥补传统语文教学忽视学生个体价值培养的不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协同合作,激发其求知欲,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其心理素质[6]。
以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家)的作品《哈姆雷特》为例,《哈姆雷特》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以残酷的现实社会将主人公崇高的人文理想及人性中的真善美凸显出来。由于莎士比亚创作时所处的环境较为动荡,作品反映出了当时英国的现实社会,营造了多变及悲壮的气氛,书中所述故事的主人公为丹麦王子(发生在12世纪末),以哈姆雷特为父复仇为主要内容,丹麦国王假仁假义杀害了兄长,主人公父亲离世、母亲改嫁、叔父威逼,受制于官僚主义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况(亲人离散、世人抛弃),作者据此将典型的悲剧形象营造出来。哈姆雷特在对社会及自我进行批判的同时肯定了人的价值,他认为人类拥有高贵的理性及超凡的力量,哈姆雷特在承受命运的多重打击下,面对黑暗的现实开始思考“是生存还是毁灭”等问题,充斥着理性和现实间(人文精神与现实环境)的矛盾,为维护内心的光明,面对强大的恶势力始终坚持信仰、充满期望。作为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具有先进的理想,他敏感、纯洁、高尚,其人文理想难以在现实社会中达成,他仍讴歌了人性的真善美。对哈姆雷特的看法每个读者都不尽相同,如感动其精神、感叹其懦弱等,使读者体会到了不同的思想,主人公一如既往勇于追求信念,所呈现的人文精神值得学习[7]。
逐渐深入的素质教育改革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保证其获得均衡与个性发展。为解决语文教育中人文性的普遍缺乏,教师需对文学作品进行充分利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感受国外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认识不同的思想理念,在确定人文精神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采取多元化的培养策略。
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语文在较长时间段内内更多体现出了工具性,以满足应试教育需求,师生均以标准答案为准,教师采用的传统语文讲解方法只关注文章表明内容,对隐含的人文精神挖掘和讲解不足。积极开展的素质教育改革在新课标中明确语文需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时需树立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审视和解析。研究《哈姆雷特》的人文精神给我们的提示在于学生在掌握我国传统人文性的同时需明确其多样性,对差异化的人文内涵通过中外文学的对比实现深刻的理解,儒家文化(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指出了人性本善,赞扬了人性美,同莎士比亚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吻合。但东西方文化仍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更关注人的素质,凸出了人文精神中的科学理性的特点。教学中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充分利用,通过作品的深入剖析和解读,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重视其人文性培养,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及抗挫折能力等[8]。
素质教育改革拓宽了语文及文学教材的内容,具体的题材形式多样化(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通过众多优秀作品的支撑实现为学生打造良好的人文情景,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在学习《哈姆雷特》时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如结尾部分),融入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对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及人文理想的坚持有更深刻的体会;组织学生分角色富有感情朗读,在掌握辞藻魅力的同时将各角色的特点呈现出来,帮助学生获取对真善美及假恶丑更为直观的感受。教师应对既有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师生及学生间的交流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充分了解作品中的人文精神,熏陶学生心灵。
课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占用重要地位,作为后续环节,评价方式在传统教学中多以课堂测试等为主,单一的评价方式降低了评价效果,因此在评价环节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每个学生在学习《哈姆雷特》时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与感受,同一场景和问题会引出不同的观点和答案,需将自由表达的时间提供给学生,鼓励学生阐述自身的人文见解并给予肯定,使文章中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实践结果已经证明学生在激烈状态下的学习兴趣会和注意力会显著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评价过程需对学生的表现与进步进行包括纵向与横向在内的全方位分析和考量,通过给予人文评价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9]。
人文精神在东西方文学作品中都是强调的重点,通过对彰显人文精神的中外经典著作的运用培养学生的人文性,本文阐述了通过阅读经典培养人文精神的方法,并以《哈姆雷特》为例探讨了培养人文精神的对策,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