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杨
摘要:时至今日,网络已渗透至社会各个行业,给传统行业带来诸多机遇与挑战。网络作为大众传播载体之一,也为我国公民参与政治讨论提供了平台,网络平台承载着诸多政府决策及重大事件信息,往往引起公民广泛关注,并形成强大的舆论效果,影响颇大。基于网络信息的复杂性,需认真分析网络舆情的产生,减少网络公共事件中公民被错误引导倾向,营造理性客观的舆论环境,形成良好讨论风气,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政治化背景下的传播,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良性引导。
关键词:网络舆情 良性引导 主流意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2—0248—02
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已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各种意见交汇于网络空间,产生反映大多数公民意愿的网络舆情。而今,网络舆情对公民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应对复杂多变的舆情环境,需从营造理性讨论环境、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提高政府舆情处理能力、提升公民媒介素养方面入手。
一、网络舆情的简要论述
1.网络舆情的概念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2.中国的网络舆情发展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至2018年底6月30日,中国网络用户已达8.02亿人次,网络普及率达57.7%。网络平台层出不穷,用户结构不拘泥于固定阶层,网络成为公民获取政治信息、追求话语权、实现利益诉求的重要途径。网络空间为广大公民提供了分享信息、政治观点的平台,是现代公民表达意愿和诉求的新的公共空间。从空间使用的角度看,网络非联系工具,而是构成生活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之下,网络用户参与政治讨论顺理成章,网络的普及性及言论的多样性使公民乐于发表对时事政治的看法。
二、网络舆情带来的问题
1.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被弱化
从社会影响力与服务社会的功能属性上来区分,意识形态可分为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具有一定强制性,受制度和主体保障。但意识形态本身的正当权利,在网络中可能受到部分网络用户的抵抗。如部分网络用户由于对传递信息的不认同,或在现实中处于社会底层,话语权受阻,虚拟空间使这类用户自由发声,甚至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我国政府对于传统媒体所传达的主流意识有充分的言语控制权和解释权,而网络的无门槛言论使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部分用户表达对主流思潮的不认同会影响到其他公民。新媒体的发展让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公民自由选择阅读信息,造成受众分化,使主流意识关注度降低。
2.非主流信息的广泛传播
由于网络传播的便捷性与参与者的隐秘性,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屡见不鲜,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的传播效果减弱。如少数学者以“价值中立”为由,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而基于网络参与者的复杂性,往往使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受到影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在网络世界中被成倍放大,产生恶劣影响。
3.网络时代公民易受错误引导
互联网的使用并无门槛,且因其普遍性受众面极广,部分为夺得关注或者获得经济利益的个人、媒体发布耸人听闻或歪曲事实的信息,使不明真相的网络公民接收错误的时事。大众媒体舆论引导往往影响网络公民对于某些事件的看法,使网络空间缺乏理性客观的风气,可能导致人们对社会现状作出错误判断,对政府公信力提出质疑,影响社会稳定。网络公民的个体差异,使部分网络用户易被错误引导,形成消极舆论。
4.政府公信力受到影响
标签化是网络舆论的显著特点。对于公共事件,部分网络用户倾向消极舆论,认为与政府的不作为、作为失当或体制弊端有关。往往未明因果,便主觀地将其归咎于体制或者政府,且由于互联网的传播迅速,甚至部分媒体以引导性的报道,使观者对种种现象持普遍质疑态度,尽管有理智的网络用户发声,但造成的恶劣影响往往久久不散,这对于政府的公信力也是一种削弱。
三、应对策略
1.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党的十六大提出,“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网络空间信息多元化,使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被弱化,因此,加强网络背景下的主导意识传播更加重要。在传播时,需要传播以马列主义为代表的科学思想,也应该切合网络实际,根据时下比较流行的方式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加工,以一种更加易于让人接受的方式宣传,提升网络用户接受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思想道德。部分企图以非主流意识形态来弱化主流意识形态或者极尽推崇西方政治的行为需要警醒,对此作出必要的澄清、批判以及引导,引导公民客观看待西方政治及其他意识形态。我们需根据网络传播的特点,将社会核心价值观宣传至各领域,不仅入脑,而且入心。掌握好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现实与网络缺一不可。
2.营造理性客观的环境
社会的不断发展,也衍生出许多时代的产物,自媒体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产物之一。目前,在网络中有影响力的媒体很多,肃清网络风气同样需要对媒体进行约束,使媒体理性客观地对时事进行报道。媒体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应做到客观,须做好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此外,建立思想政治网络系统及健全网络管理制度,是形成良好的讨论风气、良好舆论环境必不可少的步骤。
3.提高公民理性表达能力
非理性和不成熟会表现为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化的心理冲动,容易简单地根据从众心理对一些政治事件进行消极批判。“沉默的螺旋”理论中,个人在集体舆论场中,因为担心个人的意见成为少数而保持沉默,这种心理,在网络中更易体现。一般而言,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下,公民被有心引导的概率也会逐渐变小。究其根本,也有我国国民总体素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的原因,公民对于一些非理性言论缺乏辨别的能力。
4.提升政府处理能力
政府对于公共事件的处理失当、回应不及时可能导致消极的网络舆论。我们已经步入了新的时代,根据时代特点,政府同样需要作出改变。“人民网”“共青团中央”“新华网”深受广大网络用户信任,在网络中发布诸多政治信息、国际时事,时事传播、解释更为精准,使公民对于民族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于公民思想道德提升有积极影响。政府应不断提高回应网络民意、应对突发舆情的能力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让公民有了新的发声平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面临着各种挑战。网络突破传统界限,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适应新环境,博采众长,学习各国对于网络平台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方法,掌握现实与网络双重话语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维系符合我国国情的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样需顺应时代,转变教学方式,针对不同人群传播方式也应改变,不断探索,提升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张权.网络舆情治理象限:由总体目标到参照标准[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赵勇,倪向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设方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
[3]吕规,黄义灵,韩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
[4]李国泉.论全面从严治党与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机统一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
[5]王琳琳,齐南南,艾锋.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治理模式研究[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8.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