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研究

2016-12-19 06:03肖邓华
新媒体研究 2016年21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新媒体环境

摘 要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人与人交流、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章通过阐述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特征,分析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的原则,对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构建策略开展研究,旨在为促进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合理控制引导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网络舆情;预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21-0026-02

新媒体环境下,伴随着突发性事件的日益增多,网络舆情对我国社会公众的影响不断增大,网络舆情在社会舆情中占据很大一环,政府同样加大了对网络舆情传播控制的力度。由于现阶段我国依旧处在社会转型阶段,突发性事件增多势必会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一定影响。由此可见,对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特征

1)网络舆情传播覆盖面大,控制困难。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一方面可促进信息交互的快速达成,另一方面可为网络舆情传播提供极大便利,信息传播是任何个人、组织难以进行全面垄断的。任何人均可于网络中提出自身的观点、意见,而不受其年龄、社会背景、职业、种族等限制。基于此,只要出现突发性事件,便可能造成社会公众群体情绪的强烈反应。信息经由网络传播期间,通常信息容量、真实度难以得到有效规范,使得诸多虚假信息于网络中广泛传播,众多社会公众被蒙在鼓里,继而产生社会公众群体负面网络舆情。就此类虚假信息,政府同样难以采取迅速有效的处理对策,控制上十分有难度[1]。

2)信息传播迅速、影响力大。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让实时交互变成了可能。然而这只是信息技术发展带给人们的积极面,消极面则是受网络信息快速传播影响,使得只要出现突发性事件,便会迅速在各大网络平台、论坛等传播开来,为社会公众所发现、了解;再通过信息接收者的“口口相传”,致使引发范围极广的网络舆情。针对敏感信息,政府通常会采取电视、报纸等媒体不予报道的手段,社会公众对相关信息的渴望日趋强烈,极易受到网络谣传、误传的影响形成网络舆情。

3)网络舆情非理性发展。舆情言论肯定有理性的一部分存在,因为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公众对言论规范界限要求显著降低,难以达到以往网络对消息的控制水平,基于此,“众口铄金”现象越来越屡见不鲜。很大一部分社会公众在不了解某一消息的真相情况下极易受到现存大众舆情的诱导,形成同类情绪,进一步发表诉求产生强大的社会舆情压力,对社会和谐、安定发展构成负面影响。

2 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的原则

1)分级清晰、指标可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应当是在定性判断、定量预警分级指标上开展建立的。其中,分级应当清晰明了,同时要使舆情预警工作人员一清二楚、有章可循。在舆情预警工作实践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未知因素,该部分的未知因素一方面测定难度大,另一方面难以实现量化。鉴于此,在对网络舆情预警指标开展设定期间,应当尽量确保其具备可操作、可行性。

2)灵敏高效、报送迅速。网络舆情预警主要是为了对网络信息流中潜在的风险开展高效迅速识别,以尽可能快速的对舆情信息进行保质保量的报送,如此方可在网络舆情控制工作中占据主动地位,不然便会丧失最佳控制时机。网络舆情预警工作需要反应灵敏迅速、有效可靠,务必要构建有序畅通的舆情信息传递渠道,保证信息及时报送,避免重大信息的误报、迟报、漏报等。

3)前瞻预测、保持常态。网络舆情预警一方面要对萌芽性舆情开展识别判断,另一方面要对舆情潜在转变态势、发展路径开展有效预测,从而为网络舆情控制工作提供有利参考。以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影响的技术特征为前提,要求网络舆情预警工作应保持常态化,不可松懈。网络舆情中很大一部分突发事件往往会在不经意情况下发生,继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一步发展,相关预警工作倘若不保持常态化的实时戒备,通常会在事后补救中付出沉重代价。

3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构建策略

整个网络舆情预警工作在时代发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先进科技、成功发展经验逐步强化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构建,如何进一步促进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的有序健康开展可以从以下策略着手。

3.1 构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依据指导。一旦发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主动性、权威性及应对处理水平,一方面是自发性的反应,另一方面是法律法规授权所造就的。一套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之于社会突发事件预警体制制度化不可或缺。就好比,美国全国紧急状态法对网络舆情危机处理能力予以了有力强化,我国同样于近年来颁布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值得一提的是,此部分法律法规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涉及不足,未有对网络舆情预警工作进行充分指导,进而加大了此项工作的实际操作难度[2]。鉴于此,当前亟需建立科学完备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法制框架体系,保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切实促进网络舆情预警工作不断朝法制化、规范化方向法制。

3.2 构建覆盖面尽可能大的联动机制

1)上下联动。构建各级高效、快速的网络管理及信息应对渠道,确保网络舆情预警工作不留

死角。

2)同级联动。相关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预警工作予以总责承担的同时,还应当建立相应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串联体系,构筑起同级联动的工作网点,一方面要把与网络舆情密切关联的通信管理部门、宣传部门、公安部门等部门纳入进联动系统,另一方面要把所在地区全面党委、政府机关部门调动起来,达成信息实时交互。

3)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通常是社会重大舆情事件的源头,先有新媒体上的酝酿,后有传统媒体的介入,对新媒体上舆情信息开展深度、放大处理。鉴于此,网络舆情预警工作同样应当关注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联动预警。

3.3 健全高效迅速的报告通告机制

信息流动是网络舆情预警体系的重中之重。网络舆情信息唯有采取相应方式对上级部门进行反映,对同级部门进行传输,对下级部门进行通告,方可切实凸显信息的真正意义。鉴于此,务必要建立明确畅通的信息报送、政令通告渠道,经由一系列报送方式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尽可能快速的报送。同时在报送通告要做到兼具真实性、时效性,兼具质量、数量,兼具喜报、优报等。此外,还应对重大社会舆情进行随身报告,推行重要舆情通告制;对相关敏感、突发舆情,应当及时对省直关联部门等进行通告,防止发生大面积舆情事件[3]。

3.4 构建明确清晰的责任机制

责任机制可为达成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制度化提供有利基础保障。倘若责任模糊、协调不当,势必会对网络舆情预警工作构成不良影响。鉴于此,应当构建全面独立的指挥部门,基于对相关部门肩负总协调工作任务的明确,构筑起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打造预警管理高素质人才咨询团队,推行领导责任制。此外,应当对网络舆情预警工作责任主体、工作制度及工作内容等予以明确,构建舆情预警排查、处置回告等工作制度;强化舆情通报、责任追究制度的切实推行,对先进工作者予以表彰,并对不良工作者予以一定处理[4]。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犹如一把双刃剑,其在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又给网络舆情带来了危机。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特征,全面分析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的原则,“构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覆盖面尽可能大的联动机制”“健全高效迅速的报告通告机制”“构建明确清晰的责任机制”等,积极促进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的有序健康开展。

参考文献

[1]袁媛,吕晗月.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三位一体引导体系的构建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5(17):138-139.

[2]王晰巍,赵丹,张长亮,等.基于社会网络的新媒体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研究——以反腐倡廉话题为例[J].情报杂志,2016,35(3):103-110.

[3]周小情,张梅贞.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新闻知识,2014(1):58-60.

[4]方雨薇,徐光,吕尚豪.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引导策略研究[J].中国电子商情:科技创新,2014(4):10.

作者信息:肖邓华,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困境与对策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试析央视六一晚会的视觉传播及创新路径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