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延安人·延安精神

2019-12-25 07:04崔益林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11期
关键词:壶口瀑布安塞腰鼓

所谓“群文阅读”,就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也是为了打造卓越课堂而创设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

具体说来,就是在一节语文课上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章,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个或多个议题展开立体式的、全方位的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中发现自己未曾发现的东西。同时也让学生在对不同作家、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并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无疑,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新要求,新思路,同时更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它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对多种多样的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近,应一次语文学术会议的邀请,拟请为参会老师上一节群文阅读课。接受这个任务之后,我左思右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切入口,既能完成主办方交给我的任务,又能够真正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一次真阅读的体验?!

其时,我正好与八年级的孩子一起探讨《红星照耀中国》的名著导读课。在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时,突然想到前一段时间,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回延安》《安塞腰鼓》等课文,一下子眼前为之一亮:我为什么不能以“延安”这个红色中国的摇篮作为题材来实施群文阅读呢?

以下就是我这一节群文阅读课的教学片段,在此呈现出来,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

一、走近圣地延安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曾经被称为中国革命的圣地,红色中国的摇篮,知道是什么地方吗?

生:延安。

师:去过延安吗?去过延安的同学,请举手。

(全班只有2个人举手)

生:我去过。

师:去过延安的什么地方?

生1:去过延安的宝塔山和延安的窑洞。

生2:我还去过延安的杨家岭。

(学生笑了)去过壶口瀑布,去过安塞。

师:大家笑了,为什么笑啊?

生:照他们俩这么一说,我也可以去过,刚才他们俩所说的这些地方绝大多数是在贺敬之的抒情诗《回延安》里。

师:这就对了。1956年,诗人贺敬之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延安,情郁于中,不能自已,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了激情澎湃的诗篇《回延安》,从这首诗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生:我虽然没有去过延安,但是我去过安塞。

师:为什么去安塞?

生:我是冲着安塞有粗犷豪放、享譽中外的安塞腰鼓而去的。

师:是的。你能具体说说你看到的“安塞腰鼓”吗?

生:可以。刚刚学过《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源于延安市安塞县的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尤其是延安人民张扬而独特、憨厚而朴实、悍勇而威猛的艺术个性。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师:那你能具体描述一下“安塞腰鼓”到底有多大的气势吗?

生:老师,说实话,我描述得再好,也没有延安作家刘成章描述得好,再说,我也不一定就描述得出来。我们刚刚学过《安塞腰鼓》,我想还是从那篇课文里面去领略一下“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吧!

师:好的。让我们一同走进延安作家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究竟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生:老师,延安,我虽然没有去过,安塞,更没去过。但是我在学习《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时,的确是很用心的。

师:那你具体说说看?

生:延安作家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生命和力量的文章。作者通过描写西北汉子擂腰鼓的场面,歌颂了他们身上具备的那种挣脱、冲破、撞开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应该说,延安人民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所受到的压抑与羁绊太多太久了,好不容易迎来了改革开放,所以延安人民借助于安塞腰鼓,把这种力量完全释放了出来。

师:大家说说看,这位同学分析得有没有道理?

生:(齐声)有。

师:刚才不是有同学说,他去过壶口瀑布吗?那你说这壶口瀑布与延安有什么关系吗?

生:当然有关系,而且这个关系说来很怪的。原先我以为壶口瀑布就属于延安,因为我的依据就是它紧靠延安。但是在通往壶口瀑布的大巴上,导游是一个山西人,导游在介绍壶口瀑布时,这样介绍道:壶口瀑布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的旅游景区。这下子,我才知道壶口瀑布是一个具有双重籍贯的旅游景点。

师:是的。壶口瀑布毗邻陕西和山西两省的交界处,不仅是中国第二大瀑布,更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

二、走进延安人民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些地方,的确是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但是,你们看到的仅仅就是几个地名,几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吗?

生:不!

师:为什么?

生:我们还看到了延安人民,以及与延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一群人。

师:哪些人?

生:从《安塞腰鼓》和《壶口瀑布》,我们看到了延安人民;从《回延安》和《艾青诗选》,我们看到了诗人贺敬之和艾青;从《纪念白求恩》《红星照耀中国》,我们看到了国际友人白求恩和埃德加·斯诺。

师:是的,大家能具体说说这些人吗?

生1:我先说说《安塞腰鼓》这篇文章中的延安人吧!这篇大气磅礴的散文看上去写的是擂腰鼓的场面,而实际上歌颂的是西北汉子,也就是延安人,以及延安人的那种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

生2:我来说说《壶口瀑布》中的延安人吧!这篇散文的第⑥段这样写到:“黄河博大宽厚,柔中带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梁衡的这一段话,已经不是在写黄河,不是在写黄河壶口瀑布了,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性格,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出作者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生3:我想补充一点。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民族的精神。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师:这一点,是我们后面还得认真讨论的问题。很好!

师:哪位同学再来说说,你从《回延安》和《艾青诗选》中看到的两位诗人,他们与延安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生1:《回延安》的作者贺敬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剧作家。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第二故乡延安,一时感慨万千,心潮澎湃,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回延安》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荡气回肠的政治抒情诗。

(鼓掌的声音)

师:《艾青诗选》作为部编版新增加的必读名著,要想完成“整本书阅读”,就必须了解一下“诗选”的作者艾青。谁来说说《艾青诗选》和艾青这位诗人。

生2:关于《艾青诗选》,说实话,我一直喜欢艾青的诗,尤其像《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但是我在了解艾青这个人的时候,特别了解到诗人艾青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延安,还是一个改变人的地方?

师:何以见得?

生:我在读《艾青诗选》时,无意间读到艾青的这样一句话:“我的创作生活,大概可以划分成三个时期: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恐怖时期;抗日战争初期;延安时期。而在延安时期,我的创作的风格,起了很大的变化。”

生3:是的,我也有同感。从1941年3月到1945年9月,艾青在延安生活了整整四年,在这段峥嵘岁月里,艾青的文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在这之前,艾青在法国做过小工、在上海蹲过监狱、在重庆受过“恐吓”之后,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艾青沿途经过47次检查,终于安全抵达延安。从此,开始了在延安的崭新生活,也是一段平静的生活,在兰家坪,他有了属于自己的两孔窑洞。

师:还有谁能说说艾青的文风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

生4:我在阅读《艾青诗选》的“导读”时,了解到一点这方面的知识。首先,艾青认为“文艺和政治,是殊途同归的”;其次,艾青强调“作家的立场和态度是其所生活时代的政治方向相结合的东西”;此外,艾青还着重提出了“作家的团结”问题。

师:真好!看来,还真的被这个同学说对了,延安,让一个经受思想洗礼的艾青已经完成了自身的历史性“蜕变”。正当艾青“举着火把”“乘着热情的轮子”来到“太阳”升起的延安后,他和许许多多从国统区来到革命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一样,虽主观上想积极融入延安文艺运动,努力反映解放区的新生活,但客观上他们的思想感情与解放区生活仍有一定距离,甚至格格不入,他们曾经一度迷茫。就是延安这块热土,成就了艾青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如果不是延安,我们真的很难想象艾青最后会何去何从。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还谈到与延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际友人。想真正了解这两位国际友人吗?让我们一起走近诺尔曼·白求恩和埃德加·斯诺。谁了解诺尔曼·白求恩这个人物的?

生:我知道。我们从毛主席的《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了解到白求恩的一些生平。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938年1月8日,白求恩率领加拿大和美国医疗队来华,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3月,白求恩到延安,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期间,他在他的日记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延安,我見到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虽然延安是中国革命最古老的城市,但我立刻觉出它是管理得最好的一个城市。”如此种种,白求恩不仅给延安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力量,而且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曾经说过:“即使我活不到胜利的那一天,我们以后的人将有一天会……庆祝解放的中国人民的伟大共和国的成立。”这是白求恩生前对中国人民的衷心祝愿。

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写下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就是我们今天所学到的这篇文章。

师:刚才我们还说得了一个国际友人,那位国际友人的名字叫什么的?

生:埃德加·斯诺。

师:你了解这个人吗?

生:我是因为阅读他的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才了解的。以前甚至没有听说过。

师:那你把你所知道的,尤其是你把你所了解的他跟延安的关系跟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生:当然!埃德加·斯诺(1905.7.19~1972.2.15),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首次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来到了延安,拜访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许多中共领导人,并且写了大量的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作为中国人民的朋友,如实报道中国抗战实况;开展大量的国际宣传,极大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完成了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的写作。

师:很好!新中国成立后,斯诺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斯诺的遗愿,他的妻子将他一半骨灰带到中国,安葬在北京大学校园的末名湖畔,另一半骨灰安葬在美国哈德逊河畔。

斯诺把一生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以自己的行动,在中美两国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是中国人民永远的朋友!

师:同学们,延安,已经成为一个红色的记忆,延安人民以及与延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贺敬之、艾青、白求恩、斯诺等等也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脑海中,那么老师想再追问大家一个问题,那就是留在你深刻记忆中的这些人身上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

三、探寻延安精神

生:我觉得应该是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延安精神。

师:大家说,有没有道理?

生:(齐声)当然有道理。我也是这么认为。

师:那你能说说你们心目中的“延安精神”又是什么呢?请结合我们刚才的分析,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延安精神”究竟是什么?

生1:我从“安塞腰鼓”那震天动地的声音中,读懂了延安精神,就是延安人民以及中华民族身上所具备的那种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生2:我从贺敬之的诗句中,读懂了延安精神就是延安人民在中国革命史上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强大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生3:我从刚才我们所分析的这些课文中,尤其是从《红星照耀中国》以及《纪念白求恩》这些文章中,得出延安精神其实就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师:是的,大家概括得很好!可以说,没有延安精神,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没有延安精神,就没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该珍视延安精神,好好学习,刻苦自励,将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师:延安孕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精神动力。在改革开发的新时代,我们还得赋予延安精神以新的内涵。坚定理想信念,担负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偉大复兴贡献力量。

师:在很多人心里,延安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象征,一种情怀。它更是革命圣地,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丰盈着人们思想的江河,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寻!昨天是这样,今天是这样,未来,还会是这样。

师:同学们,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围绕“延安”这个题材,和大家一起探讨了群文阅读的话题,希望大家以此为契机,探索更多的关于阅读的方式,这样就为我们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以及为我们的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今天,这一节群文阅读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崔益林,江苏省海安市紫石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壶口瀑布安塞腰鼓
壶口瀑布的美
唐代的腰鼓这样演奏
安塞腰鼓的体育文化价值与传承发展探究
在黄土地上飞扬的安塞腰鼓
安塞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义写春联活动
我想去壶口瀑布
你好,腰鼓
激发兴趣,简化腰鼓教学
drum dance in ansai 安塞腰肢舞
歌唱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