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棠 侯杰 徐启豪
摘要 目前,国内很多高等农林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沿用传统模式,未体现院校特色,制约了农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本文结合山东农业大学的教学实际,提出了高等农林院校大学英语“金课”构建的原则和具体措施,以期为农林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金课”构建;大学英语;高等农林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1-0241-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At present,many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in China still adopt the traditional model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which does not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s and restricts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compound talents.This paper combined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and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nglish "golden lesson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Key words "golden lesson" construction;college English;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
中国农业大学刘竹青教授[1]指出农业生产从“农业1.0”到“农业3.0”共经历了3个阶段,并且以“互联网+”为背景的“农业4.0”已崭露头角。农业生产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农业与新技术结合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对培育农科人才的农林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农科人才的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在2017 年2月“复旦共识”提出“新工科”概念并被教育部采纳组织实施之后,广大涉农院校就“新农科”教育逐步达成共识。2019年6月28日,全国涉农高校形成《安吉共识》,发出建设“新农科”的宣言,对“新农科”建设做出总体部署。
2018年11月3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提出要“消灭水课,打造有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11月24日,吴岩司长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提出“金课”的标准,即“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2]在其《高校外语界“金课”打造的标准和内容探索》一文中指出,高校外语界的“金课”必须往“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靠拢。高等农林院校的大学英语是了解国际农业生产动态进展、学习和借鉴国外农业科学领域先进技术、培养国际化农业科学人才的重要支撑。因此,农林院校应根据新时期国家战略需求,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积极构建高等农林院校大学英语“金课”,提高农林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和水平。
1 高等农林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北等地区几十个具有代表性的高等农林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进行调查、访谈,结果发现,目前全国农林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存在较大的共性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1 缺乏自身特色
纵观农林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目标基本按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集中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与其他综合类大学没有区别,未体现出农林院校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优势。
1.2 教学观念有偏差
长期以来,农林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唯四、六级至上;重读写、轻听说;重知识,轻能力”,结果造成很多“聋子英语”“哑巴英语”,考核方式依然以考试为主,仍以四、六级考試成绩来评判学生的英语水平,导致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很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这种观念己经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1.3 学生需求差距较大
相对综合类高校来说,农林院校生源较差,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部分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甚至没有接受过英语听力训练,其目标是通过期末考试或四、六级考试;相反,个别来自大城市的学生英语水平较高,其目标是出国深造,这就造成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需求的情况。但是,很多农林院校的大学英语采取“一刀切”模式,所有专业都使用同一套教材、采用同一种考核方式和教学内容,没有根据学生具体水平和需求进行分级、分类教学。
1.4 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
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是高等农林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3]。综合课以教师讲英语、讲课件,学生记笔记、记知识为主;由于现代化语音设备的缺乏,视听说课程教师播放听力材料、学生反复听的模式是常态。由于教学模式简单、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没有真正去体验、训练和实践所学知识内容,很难提高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总体来说,目前大多数高等农林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和手段都落后于时代发展步伐。
2 高等农林院校大学英语“金课”构建原则
2.1 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党的十九大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等农业教育以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宗旨,以培养高级农业科技人才为己任,以农业科学技术教育为主体。高等农林院校可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在新时代的国家战略中大有所为。高等农林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应面向“三农”,服务农业专业学科,在教学改革时必须把握这一根本所在。
2.2 符合农林院校特色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既懂农业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就要求高等农林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需根据本校特点进行量身设计,在符合国家统一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立足于高等农林院校专业优势和特色,选择适合本校的高效、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农业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市场上的人才需求。此外,高等农林院校各学科专业实践性、应用性强,强调面向“三农”、服务“三农”,因而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也理所当然应该体现这一点,这正是农林院校特色的根本所在。
2.3 符合学生实际需求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城市二元体制的存在,高等农林院校一直以来不受学生青睐。虽然招生基本能够满足,但生源素质与学校定位不相匹配,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虽不乏优秀者,但很多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同时,也有很多学生认为大学基础阶段英语与高中英语知识面重复太大,不能满足其学习要求。基于此,设置大学英語课程时,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与需求。对于英语水平高、需求高的学生,可适当加大英语课的难度以及英语专业课的开设力度,体现农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对英语水平低、需求低的学生,应重点强调英语课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先打好英语语言基础,再开设相关专业的英语课程,从而做到因人制宜。
3 高等农林院校大学英语“金课”构建措施
基于高等农林院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生源特点以及学生和社会需求,笔者认为,高等农林院校大学英语“金课”构建应该包括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重构。要根据农林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英语基础以及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起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使学生既能全面提高英语基本技能,又能学会相关农业专业的语言知识,实现语言与专业的融合,为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以此为目标,高等农林院校应科学设置英语课程、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合理搭配教学模式,为国家、区域、地方农业经济发展输送优秀农科人才。
3.1 更新课程设置
适当提高课程难度,体现课程的“挑战度”。鉴于社会发展和高等农林院校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EGP、ESP和EAP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全面提高本科生EGP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并扩大ESP和EAP教学,培养既具备较强英语应用能力又精通农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具体来说,可以用一年级2个学期的时间来提高学生的EGP水平,但要注意适当提高难度,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和高中知识有太大的重合度;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ESP,让学生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的英语知识,同时可开设一些应用性强、操作性强、市场需求量大的拓展课程,重点体现出农业科学与技术,比如农业科技英语教学、农业专业词汇教学等;二年级第二学期让学生进入EAP阶段,将英语教学和农科专业教学紧密结合,深入学习农业专业英语。这样才能体现英语与其他专业的有机结合,体现高等农林院校的特色,真正达到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目的。
针对农林院校生源的具体情况,还可以将学生按进校时的英语成绩分级:基础较差的学生先进行EGP阶段的学习,若一味强调专业课程的重要性而减少英语基础知识的分量,会导致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专业知识不宽泛的后果;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直接进入ESP阶段的学习,因为这些学生已基本具备《大纲》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多涉及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丰富知识结构。当然,这需打乱分年级上课的格局,按照学生的层次来分班。例如,山东农业大学设有齐鲁学堂,其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科学家,该班的学生英语水平较高,因而较普通班要提前进入ESP阶段的学习。分层教学能合理利用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和形成竞争的良性循环,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师资资源[3]。
3.2 整合教学内容
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体现课程的“高阶性”。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核心载体,是教学设计主要的依据,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教材的规划和建设在课程的实施中起着重要作用。黄雯怡[4]认为,有些高校教材比较传统且内容偏重于语言基础,与所学专业关联不大,致使学生积累的语言知识无法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全国的农林院校可以联合编写具有鲜明农林院校特色的本校教材,选择的内容要具有时代气息、能够反映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提高课程的“含金量”;同时,所选内容应该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学以致用,比如,可以选择一些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农林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农业科技推广、乡村旅游等方面的文章。此外,在选择时应注意选择语言规范的文章,这样学生才能以实用的语言为工具,领会和掌握实用的内容。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学会相关专业的语言知识,实现语言和专业的衔接及融合,这正是复合型专业教材的重要特点。
3.3 改革教学模式
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体现课程的“创新性”。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努力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金课”打造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由于生源差异,很多学生表现不自信,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完成度不高,也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成为“低头族”,长此以往,学习的积极性和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都会受到影响,因而亟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各种线上教学方式和手段,比如微课、慕课、SPOC(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等在适应当代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特点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有些农业大学开设了关于农业文化的公开课,生动形象,效果很好,教师可以把类似的农业相关网络课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各种APP进行自主学习。当然,传统的线下课堂活动是线上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教师可以在线下课堂为学生解惑答疑,这样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科学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而优化教与学。
4 结语
总之,高等农林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应结合农林院校的自身优势,更新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顺应社会和学生需求,寻求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现代化高等农业人才。
5 参考文献
[1] 刘竹青.“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18(1):15-21.
[2] 蔡基刚.高校外语界"金课"打造的标准和内容探索[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154(6):5-9.
[3] 谢筠.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特色英语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4] 黄雯怡.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困境的生态解析与对策思考[J].外语研究,2016(3):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