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儿童立场

2019-12-25 01:21孟利勤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孟利勤

摘 要:2011年出台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儿童的生活需求和特点都与成年人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别,儿童的生活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价值。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作为最新版的教材,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充分结合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内容的设置与儿童的实际生活具有较高的契合性,有助于儿童法治意识的增强和良好道德思想观念的形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儿童立场;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10B-0034-02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以前叫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现在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更名后的课程不是换汤不换药,而是蕴含着新的变化。它追求的是“道德”和“法治”,讲求的是“道德”与“法治”的融合。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排上的特点是尊重了儿童立场,以儿童道德的发展为主, 从“儿童兴趣”出发编排教材的内容;从“儿童活动”设计教材的对话形式;从“儿童认知”切入教材的思维逻辑。

道德与法治承载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社会责任,在价值导向下设置的课程内容,其育人功能是其他学科教学不可取代的。统编《道德与法治》,站在儿童立场上,由浅到深,由近到远地用儿童自己的语言展示儿童自己的事,达到德法兼修,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教育较好地融合在一起。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儿童立场,更好地优化教材,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一、根据儿童的实际认知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课程开发和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首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方向。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德育课程,它不是知识的教学,而是情感和价值的教学,因此在设定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本班儿童的实际情况、切身需要,研究本课时教材的情感教育的落脚点和价值引领方向。摒弃过分追求知识增长,注重儿童的情感体验,达到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德育目标。

如执教统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我也能做研究》这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宜定位于让孩子掌握做研究的方法,而应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用的小探究,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也能做研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从而体验研究的快乐,使他们主动去探究周围的世界,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

二、把静态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动态的学生活动

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特征。活动是道德与法治的主体,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获得生命的成长。任课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活动的方式,在活动中儿童占据着主体的位置,任课教师则是指导者与引导者,不可以单纯讲解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要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儿童亲身参与,培养儿童的动手动脑能力。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避免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

如执教统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爸爸妈妈在我心中》“爱父母在行动”这个板块时,可以设计“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一活动。首先提出问题:图中的爸爸爱抽烟,你的爸爸有什么不良嗜好?接着,引导学生讨论,老师梳理归纳学生的问题,最后开展活动帮助改正。活动可以这样开展:爸爸的不良嗜好相同的学生为一组,选一个题目讨论,小组讨论后组与组之间交流好方法。这样设计,从儿童立场出发,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引导孩子帮助爸爸改掉了坏习惯,增进了亲子关系,倡导了优良家风。

正如唐爱民在《真实的道德生活与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开发》一文中所说的: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所回归应该是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而并非是虚妄的生活状态。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的生活非常的真实,其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自然也非常的真实。

三、注重情境创设,增强学生的切身感受

对于儿童来说,每一名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属于自身的个性化特点,但是儿童不可能一直在自然环境中自由的活动,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创新教学情境。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把课堂当成自我展示、自我教育的舞台。

例如:在讲解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劳动最光荣》第二课时《从小爱劳动》时,我整合教材内容,创设了叠衣服比赛的情境,让小组推选代表上台进行叠衣服比赛,并采访冠军,询问他平时都是怎么做的。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在生活中也会试着做些类似的家务。这样把教学内容以儿童的生活视角,融入儿童可知可感的具体生活情境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使学生获得积极参与的情感体验,以儿童立场为出发点,更好地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又如在执教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请让我来帮助你》时,我在课堂上扮演一位拄拐的老奶奶,要穿过拥挤的马路,过到路对面,情境创设后,学生纷纷上台搀扶着我过马路,并提醒我注意安全。这样的情境创设,从儿童立场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进而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也体现了教师和教材为学生搭建自主道德学习的“支架”,学生才能有效地展开自主学习这一教学理念。

四、以学生的“在场因素”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在场因素”是指儿童自身的经验、体验以及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因素。也就是说教学尽量要从儿童熟悉的生活、能感知到的生活出发来设计教学,引入新课的学习。如执教统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做学习的主人》时,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儿童立场,以学生的在场因素为出发点设计教学,主要针对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学习难度加大,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在学习上表现出泄气和不自信等现象,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在某个方面表现出来的长处,进而明白每个人在学习上都有潜力,关键是自己要能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再通过“故事屋”“问好之歌”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做到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掌握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好学和会学的目的。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儿童立场,以学生的在场因素为出发点,促使学生逐渐树立自信心,促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将学生已经积累的学习经验作为重要出发点,全面落实“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的发展,将学生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新积累的感知结合在一起,在相互作用下,认同课程内容,并产生新的感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五、努力追求“知行合一”的德育最高境界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德育课程,而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使学生不仅明理、悟道而且践行,也就是知行合一。这一课程性质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不仅引导学生明白理,领悟道,更要把儿童立场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其在课后践行理、道。例如在讲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劳动最光荣》第二课时《从小爱劳动》时,可以先让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拍成图片或者录制视频发给老师,作为上课的素材,课堂上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孩子在做哪些家务,再请同学说说他自己在做这项家务时的体会和感受。这样的课堂以儿童立场为出发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必然会是很高的,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赢得孩子的喜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束語

由未知到知,由知到内化是品德教育的必要环节,道德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建构应从生活中来,也更应回到生活中去指导和建构生活。引领儿童关注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才能使其关注生活、反思生活、改变生活,儿童对自己的关注、反思、超越需要教师以儿童立场为出发点,研读教材,设计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教学,创设具体情境。以儿童立场为出发点的教学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深思,从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导之以行!以儿童立场为出发点的教学,对儿童的个性化、和谐和全面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是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儿童为中心和主体,更加有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民.课程标准修订对小学德育课程探索的深化与推进[J],基础教育课程,2012,(1).

[2]边霞.论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2000,(1).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