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继尧, 刘德森, 李 钟, 崔 健, 何 江
(1.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 心胸外科, 江苏 苏州, 215128;2. 苏州科技城医院 心胸外科, 江苏 苏州, 215153)
晚期肺部肿瘤患者因年龄、体质条件、基础疾病、心肺功能等多种因素影响而无法接受手术治疗。传统的放疗、化疗、射频消融等治疗手段的疗效缓慢,且副反应较多[1], 对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氩氦刀冷冻治疗可以在CT引导下精准定位肿瘤,并通过短时间超低温冷冻及快速复温过程,使肿瘤细胞爆裂[2], 并对周围组织起到有效的“冷冻栓塞”及止血效果。本研究探讨氩氦刀冷冻治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1—10月因多种晚期肿瘤致肺部肿瘤的患者25例,男18例,女7例; 年龄43~86岁,平均年龄70.0岁; 食管癌术后肺部转移瘤患者3例,乳腺癌肺部转移瘤1例,结肠癌术后肺部转移瘤1例,晚期肺癌患者20例; 肿瘤大小1.2~7.6 cm; 肿瘤<3.0 cm者9例, 3.0~6.0 cm者13例, >6.0 cm者3例。治疗前常规评估患者心肺功能,并从胸部CT图像上测量肿瘤大小及CT值; 患者术后1个月复测胸部CT的肿瘤大小及CT值。
患者CT引导下行氩氦刀肺部肿瘤冷冻灭活术, CT平扫后确定肿瘤层面,于肿瘤层面粘贴自制栅栏条后再次CT扫描明确进针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后,0.5%利多卡因局麻至胸膜,留针头于肌肉内行CT扫描以确认进针角度及深度。检测氩氦刀正常运作后,由穿刺点刺入, CT确认氩氦刀已完全贯穿肿瘤后开启冷冻治疗循环。快速降温至-150 ℃, 持续15~20 min后固定刀身,复温至15 ℃, 以此作为1组循环。根据病情需要进行2~3组循环, CT确认冰球完全覆盖肿瘤后复温,退刀,缝合刀口,结束治疗。
治疗前自胸部CT图像上测量肿瘤大小; 术后1个月后复测胸部CT中的肿瘤大小,根据RECIST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对肺部目标病灶进行评估,将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将25例患者根据术前肺部肿瘤大小分为<3.0 cm组、3.0~6.0 cm组、>6.0 cm组,比较冷冻前后CT值的改变,评估冷冻治疗效果。术后采用视觉模拟疼痛法(VAS)评估疼痛程度。统计患者术后出现冷休克、气胸、反应性胸腔积液、咯血、肺不张、发热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术后胸部CT测得可测量病灶实体肿瘤中CR 1例, PD 0例, PR 10例, SD 14例。不同肿瘤直径患者手术前后CT值见表1。术后VAS结果显示, 0~3分22例, 4~6分2例, 7分及以上1例。不同肿瘤直径患者VAS评分分布见表2。25例患者中,术后出现气胸3例,反应性胸腔积液4例,咯血4例,肺不张1例,发热1例,冷休克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6.0%。25例患者中未出现手术相关性死亡,对症治疗7~10 d均好转出院。
目前,对于无法手术治疗的晚期肺部肿瘤较为常见的治疗手段有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射频热消融治疗、介入栓塞等,但上述常规治疗方案均存在一定的弊端,大部分患者对副反应耐受性差,治疗后生存质量明显下降,且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3-4]。与化疗相比,放疗患者耐受性有所改善,但存在发生放射性肺炎、肺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5]。介入栓塞治疗同样受肿瘤部位限制,且对患者体质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并存在发生肺栓塞、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无法广泛应用于各类肺部肿瘤的治疗[6]。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费用昂贵,临床应用受到限制[7]。射频热消融治疗与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类似,但热消融过程中患者疼痛及不良反应较为明显,且高热状态下组织容易发生汽化,气泡会由治疗区域向组织结构疏松处渗透,进而形成“伪边界”,使术者无法精准控制灭活范围,造成有效治疗范围的误判。
表1 不同肿瘤直径患者手术前后CT值比较 Hu
表2 不同肿瘤直径患者VAS评分分布情况 例
氩氦刀冷冻消融技术具有精准可控的灭活范围、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小、疼痛较轻、术后副反应较少、适用范围广等优势[8]。国内外研究[9-11]证实,氩氦刀治疗联合化疗、靶向治疗、介入治疗等其他常规治疗手段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本研究结果发现,经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患者肺部肿瘤CT值显著降低,肿瘤疗效评估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病变稳定。本研究证实氩氦刀治疗方案的术后疼痛轻微,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以达到有效阻止肺部肿瘤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