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霞 曹秀廷
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青海西宁 810000
ICU 急性呼吸衰竭临床治疗往往需要借助呼吸机,由于病情严重而又危急,加之患者普遍免疫力差,故而易发生不良事件[1]。临床认为其护理干预应以预防为主,科学恰当的护理干预对不良事件的预防、减少损害等具有积极意义[2]。风险预警制度就是针对临床治疗与护理过程中潜在的一系列不良事件,对其加以分析、预报、提出针对性干预举措,最终减少其发生[3]。预见性护理干预则强调护理人员能准确预知风险,而后在恰当的时间施以正确的护理干预[4]。基于此,本研究在ICU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辅以风险预警制度指导的预见性护理。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接收的98 例ICU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秉承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原则,依据护理干预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9 例,男27 例,女22 例;年龄22~73 岁,平均(57.95±3.79)岁;呼吸衰竭诱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6 例,肺炎17 例,哮喘7 例,肺气肿5 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 例。研究组49 例,男26 例,女23 例;年龄23~74 岁,平均(58.01±3.76)岁;呼吸衰竭诱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7 例,肺炎16 例,为哮喘8 例,肺气肿3 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5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呼吸衰竭诊断标准[5];②满足呼吸机辅助治疗指征[6];③患者及其家属知情本研究且同意参与。
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患或存在意识障碍史;②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③合并恶性肿瘤;④存在自身免疫系统性疾病。
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实施:①生命体征监测,辅以止咳、吸氧等常规治疗,依据患者实际辅以对症治疗;②每日进行口腔护理,主要利用氯己定液实施干预,3 次/d;③病房消毒,主要利用空气消毒机实施干预,1 次/d;④适时协助患者调整体位,1 次/h。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以风险预警制度指导的预见性护理,具体实施:
组建风险预警管理小组。团队组建应综合考虑工作年限、资历等相关信息,其中由护士长(1 名)担任组长职务,由主管护师(1 名)担任责任组长职务,其余护师(10 名)为团队成员,团队成员均接受过ICU专科护士培训,且已全部取得ICU 专科护士证书。团队成员回顾性收集ICU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制订临床护理预警制度细则与实施流程,组长职责在于决策、任务划分等,责任组长职责在于组织团队培训、护理情况检查与监督等,团队成员职责在于资料收集与整理、措施执行等。团队组建完成后邀请呼吸内科专家,由其负责团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风险预警管理流程、ICU 机械通气相关内容、呼吸道管理等,要求团队成员进行系统知识学习,同时能够准确识别、有效分析、合理评估、科学处理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预警,将相关预防控制举措付诸实践。
风险预警。明确ICU 急性呼吸衰竭临床护理工作主要风险在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预防与控制,其问题包括预防制度缺失、干预措施不系统等在内,建议通过细化与完善制度、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等方式规避风险。(1)细化与完善制度。在组长与责任组长组织下进行小组讨论,进一步细化与完善“VAP 预防与控制制度”,应涵盖入院评估与警示、所需医疗物品消毒与配备、制度培训与学习等。(2)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①负性情绪方面。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认识不到位、缺乏有关治疗知识,在就诊、开展呼吸机治疗过程中出现恐惧、焦虑等。可安排专门护理人员负责进行知识宣教,告知其呼吸机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内容、配合治疗的重要性等全方位内容予以细致介绍,最小化人机对抗情况的发生。②气体交换性受损方面。有效排痰,视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与调整体位,安排专门护理人员负责指导患者深呼吸,5 次;增加饮水,使用灭菌注射用水,在恰当时间将其加入湿化罐中,同时联合雾化吸入、机械吸痰等;多在进食后1 h 开展治疗。③口干、腹胀方面。增加饮水,在治疗过程中尽可能用鼻呼吸,减少吞咽;呼吸机参数调整应循序渐进,由低至高。④呼吸机疲劳。开展呼吸功能训练,比如缩唇呼吸(鼻吸口呼法)、腹式呼吸等方法;加强营养供给,同时强调高蛋白、高热量,尽可能不进食碳水化合物。⑤皮肤完整性受损方面。面部保持清洁,面罩选择要适宜(如有必要,可通过使用减压贴等方式,更好保护受压面部皮肤),面罩放松间隔时间为2 h;协助患者进行体位调整、衣物更换等,使其皮肤清洁、干燥。
检查与处置。明确护理干预要求,组长与责任组长共同负责检查风险预警管理工作,依据检查结果,对其加以分析、总结,提出针对性改进方案。
(1)VAP 发生情况与呼吸机撤机情况比较。所选指标包括:①VAP 发生情况;②呼吸机依赖情况;③再插管率;④一次性撤机成功率。(2)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比较。(3)血乳酸水平、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7]比较。血乳酸水平测定方法:利用血气分析仪(生产厂家:美国贝克曼,型号:GEM 3000),APACHEⅡ评分越高代表危险程度越高,测定时间:干预前、干预后。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组内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VAP 发生率、呼吸机依赖率、再插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一次性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VAP 发生情况与呼吸机撤机情况比较[例(%)]
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ICU 入住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 入住时间、住院时间比较(d,)
表2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 入住时间、住院时间比较(d,)
干预前两组血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血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低于干预前(P <0.05),且干预后研究组血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比较()
表3 两组血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比较()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 <0.05。APACHEⅡ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ICU 急性呼吸衰竭病情凶险且发展快速,病死率高,通常情况下需要利用呼吸机进行辅助治疗,以纠正机体代谢紊乱,改善机体缺氧症状[8-9]。需要注意的是,此辅助治疗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并发症,对临床治疗、脏器功能等产生不利[10-11]。相关资料[12-13]提示,通过强化临床护理干预,给予恰当有效的护理干预举措能更好控制不良事件的发生,良好巩固治疗效果,促进病情康复。
风险预警制度旨在明显减少临床治疗与护理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事件,通过采取预防举措、解决方案等能确切提高护理安全,将损害降至最低[14-15]。本研究将其应用于临床护理干预,在疾病防治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推进临床护理干预顺利有序开展,加强对不良事件的预防。预见性护理干预要求护理人员能对患者进行全面分析、准确判断,认识到现存的风险,预知潜在的风险,能够在恰当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干预,尽可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16-17]。本研究将其应用于临床护理干预,以患者为中心,强调护理人员对疾病有全面而又准确的认知,能对患者身心状况、实际病情给予准确评估,提出正确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方案,降低护理干预风险。本研究结果提示:研究组VAP 发生率、呼吸机依赖率、再插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一次性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马萍等[18]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开展风险预警制度指导的预见性护理可减少VAP 发生率、呼吸机依赖率、再插管率,同时一次性撤机成功率更高。本研究结果提示: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ICU 入住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杨玉秀等[19]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开展风险预警制度指导的预见性护理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 入住时间、住院时间。本研究结果提示:干预后研究组血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与周洋[20]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开展风险预警制度指导的预见性护理有助于血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减少。原因可能是:风险预警制度指导的预见性护理强调临床护理干预以预防为主,护理人员对急性呼吸衰竭拥有更全面的认识,对临床治疗操作技能更加熟练,可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优化临床护理干预方案,使临床各项护理干预措施、治疗措施符合患者病情所需,使患者享有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促进预后。
综上所述,开展风险预警制度指导的预见性护理可减少ICU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VAP 发生,改善呼吸机撤机情况,机械通气时间、ICU 入住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更短,血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明显减小。本研究受到样本量、研究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结果尚存在一定不足,有待进一步分析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