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公共问题,日益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空气污染、生态危机、资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的加剧,已经占据了人类有限的生存空间。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空气污染是一个国家发展历程中难以避免的一个阶段,随着不断调整和升级,旧的发展模式终将被取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本质上来说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武器,即以新的角度审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同时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强有力地支撑我国经济迅速稳定发展。促进环境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既不能忽略环境的承受能力,又不能停止发展造成大量失业等社会问题。自然资源(大气)作为公共物品,这种外部性特征导致市场失灵,即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某种活动中产生了一种对外界有利或者有害的影响,这种行为带来的利益或者成本并不是由消费者或者生产者本人承担。面临人们不断增加的发展需求时,由于环境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就会出现严重的污染问题,即产生环境污染这种难以估量的巨大外部性成本。面对环境问题,由于环境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而面临人们不断增加的发展需求时,就会出现严重的污染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前提是“资源的稀缺性”,着重考察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我国有关文献已经从博弈论和经济学两个角度对环境污染有所研究。从博弈论角度分析,环境污染是排污者之间的囚徒困境;从经济角度分析,环境资源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性质。非竞争性即消费者对该物品的使用不会影响其他消费者使用这一物品所得到的效用;非排他性是指所有人都可以消费该物品,即无法阻止任何人使用该物品。由于自然资源(大气)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没有价格,面对这样一种特殊的物品,不需要支付使用费用,必然导致会过度开发,空气污染原来越严重,使得清新的空气更是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但由于空气的财产权难以界定,或者说即便得到了界定,也无法得以执行。总而言之,消费者使用该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大气环境质量产权很显然属于此种物品,由于政府无法对其进行管理和约束,甚至难以界定其产权,每一个人都可以肆意使用而无须负责。
深化环境这一公共物品的资源产权是排污权交易的命脉所在,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来说,环境目标的不同、环境质量和污染程度的差异都使得最初的排放限额分配具有很大难度,这一总量和控制指标的确定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实时监控其动态变化,完善相关技术。美国的《清洁空气法》规定,在排污权交易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储存,以备未来的排放使用。同时严格制裁超量排放的企业,这更是减少污染的关键措施。大部分学者已经得出大气污染在地区间存在关联,建议政府的治污措施需要考虑空间因素;我国工业空气污染存在空间上的不均衡聚集,呈现北重南轻的特征;有关环境经济实证的研究中的EKC(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描述环境质量与国民收入的关系)曲线表明: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环境污染和GDP水平呈正向变动关系,往后发展,两者呈反向变动的关系。
在追求自己收益的同时会加剧提高整个社会的成本,导致资源配置失当,存在外部性。在市场机制下的环境治理工具大体都通过改变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分配关系而达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目的。比如,建立健全环境污染税收制度、环境污染补偿收费制度,环境友好型活动的资助和奖励,设立环境经济责任制度、审核制度、监管制度、保险制度等。为了有效防治空气污染问题,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需要转换规划思路,重新思考城市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由注重单一经济增长的“摊大饼”式发展模式向注重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和谐型发展模式转变。
由于环境属于公共物品,政府部门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规模不稳定,是污染效率低的原因之一,因此,政府作为承担治理的主力,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在空气污染治理过程中,政府部门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也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向治污项目倾斜。为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空气污染治理融投资体系。同时,社会资本投资也应受到更多关注。社会资本具有清晰的市场机制和明显的产品效益,因此社会资本投资生态建设项目的效率更高。
对于新设立的空气环境保护项目,必须经过认真论证和严格审核,以防浪费资金。另外,加强监督空气污染控制设施,因为政府是空气污染控制的主要资金提供者,负责环境保护基金使用和环境保护设施施工的企业是国有企业,应该更加透明化。空气污染控制设备的操作维护缺乏必要的资金,有必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规制,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力量,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创新不同类型环境政策工具的组合形式,强化公众环境治理的参与度,科学有效地发挥环境政策工具作用。
加强区域人才合作,制定特定排污权交易模式以及可衡量的指标,每个人在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同时收获了自己的一份利益,这便是利用经济学思想来解决实践问题的精髓。实现各地乃至在环境治理上的互助与合作,做到标本兼治,积极探索促进升级改造的方法和路径,要大力借助媒体舆论力量,结合企业培训等,宣传、传播环保文化,将其与企业发展理念相融合,促使企业不是止步于达到政府要求的环保标准,而是变被动为主动,拥有足够的动力寻求改善环境的技术创新,实现更高的效益,有序调整,实现新旧产能模式的置换。
如今我国正在向智慧城市的建设迈进,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的智慧环保系统有助于对城市污染进行更为精准和科学的预测,能更直观、更透明地监控治污政策的落实、治污资金的使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从根源上解决环境恶化这一“大城市病”。因此,采取正确的智慧环保体系建设措施,构建起直观化、清晰化的体系框架结构,有助于区域治污效率的提升,实现向“智慧环保”的转变,实现区域高质量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