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把握好产业兴旺的主导力量,积极应对不同地区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做好产业兴旺的大文章,以产业兴旺促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面振兴,对于推动我国乡村振兴稳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产业振兴在乡村的实施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面临着巨大挑战。就近段时间,笔者在湖南省花垣与泸溪两个贫困县的调研中,关于产业兴旺发现了几个突出问题。一是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农村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二是不同地区发展扶贫产业不精准,这就导致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率低,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三是农村产业链短,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普遍不足,产业生态亟待完善。以下是对这三个问题提出的一些建议。
乡村要振兴,必须要有人才。我国在40多年的城镇化建设以来,农村与城镇的发展已然有天壤之别,乡村人才空心化、产业空虚的现象普遍存在。要想解决此问题,必须构建平台,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将城市与乡村建设放在平等的地位。这个平台主要从三方面进行构建。
通过政策支持、财政扶持改善乡村基础服务设施,吸引更多的企业、资金、管理等向乡村流动,促进人才进村,让有志于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或高技术人才进乡创业,带动村里的产业发展,使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中国近4亿的农民大多是离不开农村的,他们对建设家乡都保留着一份坚守。所以我们可以在现代化、科技化的背景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
传统的农业生产缺乏科学管理手段、现代化程度低下;生产技术落后,农业附加值低;农业市场信息不畅通,信息闭塞。只有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才能提升农业企业的竞争力,增加农业收入,人才才愿意留下来继续发展。再加上近年来,农村淘宝、乡村电商等大幅进入农村,相信科技创新的力量会让乡村的发展之路越来越宽敞,发展潜力也将越来越大。
产业兴旺是根本扶贫、长远扶贫、稳定脱贫的垫脚石,所以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交通条件、文化资源等特点,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符合自身的支柱产业。
各个地区要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弄”“宜林则林”“宜游则游”的原则,对于自然禀赋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方,应立足当地资源实施扶贫开发,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种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做优做强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不断增强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对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要结合农村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主攻亲子娱乐、养生休闲方向,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和配套服务体系,加强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和传统古村落保护,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增强承载产业、聚集人口的能力;对于自然禀赋差、就地扶贫开发难度大的地方,可以把贫困人口从大山深处、荒漠边缘迁移出来,进而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政府要在全国范围内鼓励推行“万企帮万村”的行动,实现“县企一体”的发展模式,企帮县,县帮企,两者融生共助,共同为不同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
总之,只有因地制宜,多管齐下,发展特色产业,才能确保稳定脱贫,乡村振兴才有出路。
通过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增加农民就业和增收,既是未来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更是实现产业兴旺的有效途径。在一般经济发展规律中,一产带动二产,二产带动三产,三产当中也渗透一产和二产。在这个“接二连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三产交叉融合、互促互融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农业种养殖等一产(生产)环节,要因产业而异,市场需求大的产业,可进行“规模化”,市场需求小的产业,应实行“特色化”。在二产(加工)环节,也要因产业而异,产业规模化基础好的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推行“标准化”,而生产基地零散、用户需求多样的,应实行“个性化”。在三产(营销、服务业)环节,更要以有效促进一、二产良性发展、互利共赢为目的,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森林康养、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让农村在耕地之外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获得经营收入或工资收入。
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各个环节中,要大力发挥龙头企业作为引领者与推动者的重要作用。龙头企业不仅可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改善供应链,还可以促进完善利益机制,打破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相互割裂的状态,既为农民的就业增收创造更多可能,也为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