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霞
【内容摘要】《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节选部分中,作者选取“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充分肯定了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形象及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通过描写人物去体现历史的风云变迁,这是历史散文走向传记文学的重大发展,用浅易的文字展现历史的变迁是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廉颇蔺相如列传》 语言独具魅力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作者选取‘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充分肯定了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形象及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通过描写人物去体现历史的风云变迁,这是历史散文走向传记文学的重大发展,用浅易的文字展现历史的变迁是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
“完璧归赵”的故事围绕“以城易璧”而展开的,作者的语言极为简洁,含义却异常丰富。秦王召见蔺相如时问蔺相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赵王问的是可不可“予”而蔺相如回答的却是“不可不许”。这是不是答非所问呢?“予”是“给”的动词义项,从行文上看“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这里没有用“予”字而用了“偿”字,因为蔺相如洞察到了秦王的意图,问题的实质不在于“予”与“不予”。先答应交换条件,使得赵国有了筹划的余地,一个“许”字上帮助赵国摆脱了面对大国威逼的困境。
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作者有意在“城”与“都”之间转换。如“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而“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根据课文注释“都”即“城”,词义没有什么不同。“都”指大城市,“城”指一般性城市。在古汉语中泛指一般城市有时也称“城邑”。秦通过外交途径用“十五城请易璧”,但这“十五城”并不具体,只是泛泛而谈。蔺相如注意到秦王受璧时傲慢的神态、轻率的动作后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故略施小计,取回和氏璧,并且“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想借“都”(大城市)的诱惑来稳住蔺相如以保住和氏璧,故而“易城为都”。蔺相如在秦君王面前慷慨陈词时,改“城”为“都”,就是因为秦王有“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的许诺。“都”与“城”虽然只是一字之异,但艺术感染力极强。既真实地展示了人物的不同心理,也生动而鲜明刻画了人物形象。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文中“廷”出现4次,“庭”出现1次。课本注释也说“庭”与“廷”是通假字。但在《说文解字》中这两个字意义上是有区别的。“庭,宫中也;廷,朝中也。”“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这不仅赢得了时间,而且逼迫秦王以礼仪相待,给予赵国平等的待遇;“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集中体现了蔺相如的睿智。
在渑池相会时,蔺相如表现得也很机智,文中有一个细节描写:“前进缶,因跪请秦王。”这里“前进”是两个词意为“上前进献”。结合文本语境仔细体会蔺相如的这一动作。就会发现蔺相如是有意而为的,以便于威胁秦王。“前”字表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只有上前,才能与秦王保持“五步之内”的距离,才有可能对秦王构成“以颈血溅大王”的威胁。同样精彩的还有一个“跪”字,既做到了对秦王礼节上的尊重,也是一种威胁,仔细揣摩一下这个动作,古时的跪应是单膝着地,作跪状,以便一跃而起扑向“秦王”。
“秦王与赵王会饮”,“与”是介词,秦王是主语,令一国之君鼓瑟,一个“令”字体现出了秦王的恃强霸道。而“秦王為赵王击缶”相如的“为”字从字面上看秦王“击缶”是主动自觉的举动,心甘情愿地取悦于赵王。使得秦王在这场文字较量中趋于下风。
在渑池会上,作者极力表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来衬托秦王的愚蠢懦弱。这场还击较量中相如步步紧逼,作者语言极为简洁从始“请奉盆缶”,继而“跪请”,最后“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秦王是节节退却,从“怒,不许”,到“不肯”,最后“不怿,为一击缶”。在“廉颇交欢”中,廉颇愤愤不平,“吾羞,不忍为之下”“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则忍辱负重,“不肯与会”“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望见廉颇”“引车避匿”。从廉颇的计较名位,意气用事,来衬托相如的相忍为国,公而忘私。同一个人,前后亦可对比,如廉颇的前倨(与相如争列不下)后恭(“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突出这位老将军从善如流,悔改的果断和迅速。
从《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形象描绘的深刻和生动,乃是与作者熟练的语言技巧分不开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序事之中即见期指者,惟太史公能之。”这段话的意思是指古代的史书,有时作者并不出面发议论,做判断,但是通过叙事的过程,把思想表现得清清楚楚。这样的独具魅力的语言,我们只有从司马迁的《史记》中能够读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语言简洁、精炼、明白、畅晓,不愧是后代我国散文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李桂萍. 短小故事,深远意蕴——细读《史记·淮阴侯列传》[J]. 课程教育研究,2015(34):73-74.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