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为公
【内容摘要】运算能力作为高中数学学习必须要掌握的能力之一,为了引导文科生全面发展,需要结合核心素养内容,探索数学运算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方向。针对现阶段高中文科生数学教学情况,明确文科生数学运算水平,分析如何在核心素养下培养文科生运算能力,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核心素养 文科生 运算能力 认知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提出的数学六大核心素养,数学运算素养是其中的基础内容。现阶段,了解高中文科生数学学习情况可知,大部分都存在预算能力低、运算品质不高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必然会制约他们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为了改善实践课堂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必须要从核心素养入手,全面培养文科生预算能力。
一、深层发掘教学教材
教材的编写都是经过科学研究的,其中包含的例题与习题都是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对学生各项能力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因为例题设计较为精练,所以教师在指导教学时必须要深层发掘教材涉及到的内容,组织学生在举一反三中深化所学内容,这样不仅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减小学生学习压力。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人教版高中数学“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知识,并对某一问题进行训练,如在一个长方形中,一共有多少个点、线及面,并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能为新课教学提供依据,而其可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接下来,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提供案例,引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直观展现,促使他们在探索中学会引用标准符号表示直线与平面的关系。同时,教师可以结合预先提出的判断题,指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内容进行判断,这样有助于巩固之前所学内容。在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后,教师要组织学生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促使学生可以从中收获更多知识,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
二、正确处理知识衔接
不管是初高中还是各章节知识,若是衔接不到位,很容易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严重的还会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实施带来负面影响。由此,教师要在刚步入高中校园时,对班级学生做好心理调节和方法转变,促使高中文科生可以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无缝衔接,如在刚开始教学时向学生传递初中所学基础内容,为他们未来学习不等式、函数与方程等相关知识时提供有效依据。另外,这种方式有助于他们在心理上有所缓冲,并累计更多有价值的学习方法[1]。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教师作为文科生运算能力培养的重要引导者,其具备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对学生成长和学习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加大对运算教学的关注,强化运算的过程教学,促使学生可以明确认识到计算的过程与结果都非常关键。教师是学生在成长和学习中最大榜样,不管是规范的板书还是有序的计算步骤,都能为学生提供学习依据,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良好的运算能力。由此,强化教师的综合素养,也是培养文科生运算能力及素养的重要方式。现阶段,很多学校都会组织数学教师参与游戏课堂观摩、学术深造及盐度教育书籍等活动,促使他们在了解现代化教学理念及技术的同时,强化自身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
四、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具体工作分为:其一,认真记忆公式、概念及法则等。奠定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数学运算能力的前提条件,不管是公式和法则记忆不准确,还是概念和定理理解的不完善,都会导致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问题,因此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记忆和理解所学基础知识。常见的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特例记忆、口诀记忆等;其二,优化学生运算思维品质[2]。在运算时,通过提高运算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及敏捷性,并为学生设计多种类型的教学难题,有助于学生在解题中强化自身的运算思维和能力。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人教版高中“数学空间几何体”时,要在设计课件时,针对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和所学基础知识,为他们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如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几何体,促使他们按照某一特点进行分类,如正方体、长方体、六棱柱等具有相同特点,都是由平面图形组成的几何体,且都是平面多边形。由此,教师可以引出本文所学内容,促使学生了解柱、锥、台及球的结构特征和基础定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提供的图形,不仅能更快记忆所学内容,而且可以在图形结合探索下全面深化,以此将其引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预期设定的教学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科生在学习数学时,教师必须要提供支持和鼓励,促使他们在解决难题时拥有更强的自信心和耐心。同时,教师还要针对教材、例题及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持续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在提高他们运算能力的同时,使學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感。
【参考文献】
[1]黄梅.论高校文科高等数学教学[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18(6):84-88.
[2]朱旭苑.高考数学应试话“运算”——2015年浙江高考数学文科压轴题的阅卷反思[J].中学数学教学,2016(2):24-26.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