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通俗读物的探究

2019-12-24 08:53李克军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摘 要】以历史学科为例,相关的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增强学生客观分析历史的能力。与历史相关的阅读书籍很多,但对中学生而言,较为高深的学术专著不太适合现阶段中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较为浅显的历史通俗读物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其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的真相。

【关键词】历史通俗读物;中学历史教学;史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3-0052-03

【作者简介】李克军,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南京,210001)教师,高级教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秦淮区优秀青年教师。

阅读是人们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方式,尤其对于人文学科,阅读是“万不可以弃的”。“没有哪一门学问可以不通过阅读来学习知识,探讨规律和寻求创新的”。[1]以历史学科为例,基础性的学习方式就是阅读。“读什么,怎么读”这是在历史阅读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历史读物可以分为较为高深的学术性的专著和较为浅显的通俗性读物。对于中学生而言,学术性的史学专著显然不太适合,较为浅显的通俗性的历史读物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通俗读物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目前历史通俗读物良莠不齐,教师需要正确引导中学生辨析历史通俗读物的优劣和在历史课堂上合理运用历史通俗读物。

一、历史通俗读物的概念

1.什么是历史通俗读物?

目前史学界没有对历史通俗读物做出明确定位,但是部分学者已经给历史通俗读物下了定义。如:朱慈恩认为“历史通俗读物就是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对历史知识进行普及的作品”,马艳辉提出“历史通俗读物就是以通俗的文字和各种表现形式将历史以纸质的方式将历史内容反映出来的出版物”。简而言之,历史通俗读物就是通过浅显易懂、生动幽默的语言文字对历史内容进行叙述,并向社会大众普及历史知识的书籍,通俗性和普遍性是历史通俗读物的重要属性。

2.历史通俗读物的类型。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将历史读物大众化、通俗化的优良传统。历史读物起源于先秦时期,从耳口相传的形式转变为春秋战国时期文本载体的形式;到宋元时期,历史知识的通俗化进程加快,主要表达形式为讲史、说书等活动。在此之后,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出版印刷行业兴起,大批量形式多样、题材丰富的历史通俗读物涌现出来,历史知识的通俗化程度大大加强。随着中国步入近现代社会,历史通俗读物迎来了三次发展的高潮时期,“第一次是‘新史学与‘白话史学;第二次是以吴晗为代表的通俗历史写作;第三次热潮是‘影视史学与‘电视讲史”[2]。历史通俗读物种类繁多,以呈现方式为分类标准,可以分为文字类和图画类;以写作形式为分类标准,可分为历代史话、历史人物故事、历史小丛书和历史常识等;以创作主体为分类标准,可以分为民间历史爱好者创作的历史读物和历史学者创作的历史读物两大类;以写作内容为分类标准,可以将历史通俗读物分为专门史通俗读物、世界史通俗读物和中国史通俗读物。[3]

二、历史通俗读物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联

1.历史通俗读物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历史通俗读物有通俗性、真实性和趣味性等认知特点,较好地契合了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历史通俗读物的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性较强,满足了中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同时也弥补了当下中学生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的这一缺陷,调节了课堂氛围,寓教于乐;历史通俗读物篇幅较短,语言较为通俗,与中学生接受能力状况相吻合,还能够激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中学生课外活动的参与感。

2.历史通俗读物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补充。

历史是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内容繁多复杂,主要是通过历史教科书来呈现相关的历史知识。但囿于课时、篇幅限制,教科书对很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历史知识只能有选择地介绍,“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史事”[4],而且往往“以点带面”,缺乏系统介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入相关的历史通俗读物,可以弥补教科书的缺陷,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历史发生的前因后果,增强对历史的认知与理解。新时期历史教学强调“史料教学”,历史读物是史料的主體,历史通俗读物是历史读物的重要组成,是实现“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载体。

3.历史通俗读物是提升教师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其自身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其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地学习是教师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必由之路。对历史教师而言,通过阅读历史通俗读物,可以丰富专业知识,把握学生阅读的兴趣所在,更好地了解学情,有利于优化教学活动,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历史通俗读物的选择原则

当下历史通俗读物数量庞大且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历史教学实践中引入历史通俗读物需要严谨的态度,教师要甄别、筛选适合中学教学的历史通俗读物。

1.科学性。

求真求实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理念。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将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和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告知学生,因此科学性、真实性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原则,也是引入历史通俗读物的前提要求。历史通俗读物的作者既有专业的学者,也有民间的历史爱好者;他们撰写的目的不一,既有人是为了向民众传播历史知识、普及历史教育,也有些人是为了夺人眼球,增加曝光度。因此,历史通俗读物的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些作品明显架空、曲解历史,背离了历史的本真,这些读物是不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如果引入教学,会适得其反。教师在选择历史通俗读物时,要选择专家学者所撰写的或者是经过验证符合真实历史的民间爱好者所著的作品,例如当前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系列丛书、张玮所著的《历史的温度》系列丛书。

2.导向性。

历史学科是基础性的人文学科,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历史教学是国家和社会赋予其的应然要求。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历史成为重要的写作题材,然而很多网络作家往往为了增加曝光度,为了夺人眼球,在进行创作时往往忽略正确的价值导向,内容较为低俗,这类负能量的历史通俗读物是绝对不能引入课堂教学的。

3.多样性。

历史通俗读物从呈现方式上分可以分为文字类和图画类,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通俗读物要坚持多样性原则,不仅需要文字类的读物,也需要图画类的作品。“左图右史”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图画类历史读物更形象更直观,更易为中学生接受。

除了呈现类型的不同,有些历史类的经典文学作品也是可以引入历史教学的。例如教师在讲授三国历史的时候可以适当引入《三国演义》的内容,讲授美国南北战争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歷史。

4.渐进性。

中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因而引入历史通俗读物进行教学实践时,应遵循渐进性原则。初中生对外界充满好奇,感性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更易接受简单基础的知识,而且《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是“基础性”“普及性”的。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选择和推荐一些趣味性较强、语言浅显易懂的普及性历史常识读物。例如二混子stone的“半小时漫画历史”系列作品,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简洁明了的漫画将历史的来龙去脉呈现给读者,对于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十分有益。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心智更为成熟,理性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发展,尤其到了高三阶段,一些专题类的历史通俗读物可以运用于教学。例如在讲述“美国的民主政治”的专题时,可以推荐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的系列丛书。通过阅读,学生对美国的民主政治有了更客观更理性的认识。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实践中引入历史通俗读物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然要求,也是改进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有利因素,在教学实践中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斋藤孝.阅读的力量[M].武继平,译.厦门:鹭江出版社,2016:3.

[2]刘志琴.历史普及读物出版的三次热潮[N].中华读书报,2008-2-27.

[3]谭密.历史通俗读物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16.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教学
试论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对提高中学历史教学功能的几点思考
浅谈少数民族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影响名师成长的威胁性刺激及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环境史与中学历史教学
浅谈甘肃乡土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利用
例析历史知识传授与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多媒体技术对中学历史高效教学的促进作用
基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的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