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雁江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不断深化,2015年财政部下发《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文件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已经逐步开展并取得成效,内控制度、流程及管理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实践工作中仍存在很多不足,管理上存在很多漏洞,容易造成控制不利,甚至滋生腐败。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工作角度出发,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目前存在的需要改进及完善的情况,希望能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控制度 完善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及控制目标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及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具体实施细则等措施,管理和控制单位的日常经济活动,以完成达到控制目标的工作任务。一方面,内部控制是一个由一些经济活动要素组成的内部管理系统,例如内控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等,主要体现为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落实制度所需要的控制程序和措施。另一方面,内部控制也是为实现单位工作目标,通过规范的制度与措施来提高自我约束能力的过程。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单位管理能力提高,规范各项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为单位的有效运行、协同管理提供保证;内控制度可以督促单位廉政建设,从源头上有效预防腐败,同时避免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和极大浪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
单位内部控制目标就是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实施内部控制来促进工作完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保证单位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避免发生违法违规行为,这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最基本的目标。
2.保证单位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货币资金的控制和其他资产的管理,避免被挪用、贪污的风险,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良好的内部控制应为单位财产安全和有效使用提供制度保障。
3.保证单位财务信息真实完整。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既包括财务报告,又包括预算草案、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以及以其他形式报告的与单位经济活动相关的、能以货币计量的信息。为单位财务信息的合理合法、真实完整提供保证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
4.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升单位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从而有利于其职责的履行。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管理意识薄弱,内控体系亟待完善
树立良好的内控意识是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在现实工作中,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尤其是单位主要领導对内控意识的认识不到位,对内部控制的认知比较肤浅,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甚至认为其应该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可以直接以财务管理制度代替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协调各个部门有机整合单位的全部业务,呈现的是一盘散沙状态;部分单位虽然有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也只是把现有的几种制度拼凑成所谓的内控制度,没有按照内控制度目标和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制定,没有覆盖单位的全部业务和事项,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对内控制度建设没有明确的实施程序,无法达到建立内控制度的目标,也就难以完成单位的目标。正是因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所以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可操作性不强,制度无法执行下去。很多单位普遍存在重视单位事业的发展,轻视了内控体系建设情况,其实对所有单位来说,内控制度对单位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必将推进单位发展和提高。
(二)内控制度不科学,经济业务审批不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目标能否实现,与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和合理、规范的业务流程存在必然的联系。很多单位内控体系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关键岗位责任制落实不到位,造成岗位职责划分不清,无法相互制约。二是财务审批流程和审批金额权限不明确,财务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比如业务人员在办理报销费用支出时,利用财务制度上的漏洞,让财务人员既无法按照其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去审核,同时对已开支的经费无法追回而造成损失,或者审批权限的不明确,造成有些开支无人签字负责,致使财务无法监督,甚至引起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的矛盾。
(三)单位风险意识不强,缺乏有效控制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分析经济业务活动的风险,识别风险点,然后因地制宜地制定控制方法并监督执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单位没有风险意识,甚至认为单位主要的经济活动都是在财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不会出现重大的问题,例如对在政府采购管理中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仍然是以采购任务为由、未按规定而自行采购;在收支管理活动中是否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情况等。
(四)审查监督力度不足,监督与考核机制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应设立内控的内部监督机构,其职责是检查督查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目前许多单位要么没有内审机构,要么即使有了内审机构,却没有相对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无法起监督作用;同时没有相应的考核机制,监督成了摆设,内控目标达不到,没有相应的惩罚,势必造成整个内控系统停摆,影响单位的发展进步。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方法
以下是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原则要求,针对目前内控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内控应达到的目标,就完善内控管理制度提出的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在增强内控意识上下功夫,营造适合单位的内控环境
增强内控管理意识,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是保证内控管理体系建设合理、适用的基础,要对单位全员职工尤其是单位主要领导开展内控制度相关培训,增强全员内控意识;其次要培训内控人员的职业道德,使其具备良好的爱岗敬业、诚信守法、清正廉洁等方面的素质与技能,要求内控人员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加大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最后是要制定和完善内控制度机制,依照内部控制要素严格执行,使内控管理制度在整个单位中运转起来。只有为内控制度的顺利实施建立好的环境,才能真正地将制度贯穿内控管理。
(二)提升内控制度合理性,规范经济业务审批流程
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完整、规范、合理,提高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实用性,应着眼本单位实际工作,按照内控制度相关要求,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内控组织架构,单位一把手负总责,设置内控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二是落实单位内控制度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和分工,保证做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实行轮岗制度;三是需要梳理内控制度建设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只有做到一个有机整体,才能真正将内控落实。
同时,合理、规范的经济业务审批程序将大大提高单位运转的效率,从业务经办人开始,到业务部门负责人,再到财务负责人、分管业务部门的单位负责人及分管财务的单位负责人,每个岗位都有相应的职责和权限,相关工作人员应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同时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会签制度,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科学的内控管理制度。
(三)增强风险意识,掌握风险控制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分析经济业务活动的风险,识别风险点,然后因地制宜地设置控制方法并监督执行。为及时发现风险,单位应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同时要掌握和熟悉内部控制的一些方法,其中主要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分工、划分职责、设置权限,并且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预算控制,详细周密地制定经济活动预算,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使预算管理全程化、规范化;财产资产控制,制定资产管理制度和财产清查制度,定期检查资产入库登记、实物领用保管,同时定期盘点财产并核对账面金额,以确保资产连续完整;会计控制,建立健全本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强化会计人员责任意识,加强会计档案管理;信息内部公开,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根据单位实际情况。
(四)增设内审机构,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
行政事業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是对内控制度在实施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检查,要完成这个监督,应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并赋予其一定的独立性、权威性。内审机构作为内部监督的实施主体,其工作职责是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运行状况,检查督查全部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错误,对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监督。同时应全力配合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的外部监督,对提出的有关检查建议或意见虚心接受并积极整改。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在单位稳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为了实现事业单位的健康、良性发展,必须确保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有效建立,有效处理内控体系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通过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外部环境的监督作用来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加大执行的力度,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顺利开展。
(作者单位为中共太原市委员会党校)
参考文献
[1] 曹文英.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分析[J].中国市场,2019(20):131-132.
[2] 鞠凤仙.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9(17):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