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代官德建设中的“公忠爱国的品德境界”“敬民爱民的民生情怀”“清廉勤勉为官底线”“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知行合一的立德路径”等是推进新时代政德建设的重要资源。推进新时代政德建设,必须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重要论述,在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坚守人民中心的价值立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传承知行合一的立德路径等方面对古代官德建设实现借鉴超越。
关键词:古代官德;历史贡献;借鉴超越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并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个方面系统性指明了新时代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方法途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强调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新时代政德建设的营养因子。古代官德文化,特别是其优秀部分,理应成为新时代政德建设的重要参考。
一、古代官德建设的时代价值
古代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染和影响,尤其重视对官员开展官德建设,积累了一系列加强官德修养的宝贵经验,古代官德建设中的“公忠爱国的品德境界”“敬民爱民的民生情怀”“清廉勤勉为官底线”“知行合一的立德路径”等是推进新时代政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一)公忠爱国的品德境界
公忠爱国是传统社会对官员从政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官员个体加强官德建设、提升道德情操的最低道德要求。公忠爱国就是对国家、民族、人民的集体利益始终保持赤胆忠诚、无限热爱,能够做到大公无私、乐于奉献。从《尚书·周官》倡导“以公灭私”到《诗经·采蘩》讴歌“夙夜在公”再到《礼记·礼运》推崇“天下为公”,“天下为公”“大公无私”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崇公抑私”已经成为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思维方式[1];从《尚书·伊训》“竭诚事君”的忠诚要求,到《周书·盆法》“险不辞难”的忠诚担当,再到《左传·桓公六年》“上思利民”的忠诚境界,“竭诚尽忠”的观念经久不衰,忠的价值也成为古代官德建设的核心要求[2]。公忠爱国特别体现在“公”“私”之分、“义”“利”之别,主张要先公后私、大公无私,先义后利、见利思义。公忠爱国的品德境界,特别是对整体利益的忠诚和维护,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源泉,是汇聚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重要力量。
(二)敬民愛民的民生情怀
敬民爱民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传统社会为官的根本从政的准则。在传统社会,统治者看到了民心向背与政权稳固的关系。《尚书·五子之歌》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阐释了“民本”思想;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进一步指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由此,敬畏百姓力量、心系天下苍生、关心百姓疾苦,成为传统社会为官员从政设立的道德追求和价值要求。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苏辙的“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到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由此,以“重民意、保民生、得民心”[3]为核心的古代民本思想穿越历史、接力传承,敬民爱民的民生情怀和价值追求代代延续、生生不息。
(三)清廉勤勉的为官底线
清廉勤勉是传统社会官员从政必须恪守的为官底线、价值标尺。官员奉行清廉,就要注重克己、慎独、戒贪。徐榜在《宦游日记》中强调官员守廉要注重自律,“惟士之廉,犹女之洁,一朝玷污,终身玷缺。”范纯仁在《范纯仁家训》中倡导节俭对廉政的重要价值,认为“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勤勉为官就是要立足岗位勤勤恳恳,不敢有丝毫懈怠。张养浩在《三事忠告》中说特别强调为官必须尽心竭力、勤勉敬业,“公家职务,一毫不尽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下”[4]。清廉勤勉业已成为古代官员从政所恪守的基本准则,同时,也造就了诸如包拯、狄仁杰、海瑞等无数鲜活的清官形象。
(四)知行合一的立德路径
在官德建设的路径上,古代统治者特别强调要知行合一,并指出“知”为道德修养,“行”为道德实践[5],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一是立志为先。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孔子的概念中,立志最为关键,居于首位,立志当高远、合乎天道。二是勤学善思。诸葛亮特别重视学习对官德修养的重要作用,在《诫子书》中指出:“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孔子则更为注重自省对官德、道德的养成,在《论语·里仁》他指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是躬身实践。《中庸》特别强调了实践对道德养成的重要作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并把最终的落脚点落在了行动上。
二、古代官德建设的历史贡献
通过加强官德教育,统治者有力加强了官僚队伍的素质水平,维护了传统社会的统治秩序,建构了传统社会的政治伦理,影响了传统社会的道德体系。
(一)维护了传统社会的统治秩序
古代官德建设以“人治”为基本前提和根本特征[6],其最终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是为了巩固统治秩序。“公忠爱国”官德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和教育广大官员对君王个人的忠、对一家王朝的忠。“敬民爱民”的官德教育是站在巩固统治根基的基础上,强调要敬民爱民,是在维护君主专制的前提下谈“民本”,是在坚持皇权至上的条件下讲求遂民心、顺民意,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社会倡导“清廉勤勉”官德教育,虽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清官形象,但因未能实行法治这种官德教育,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知行合一”的立德路径为传统社会官员加强官德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传统社会自身存在的痼疾也造就了一批攀附植党、裙带盘结、勾心斗角的官员群体。尽管如此,官德建设仍然为传统社会加强官僚队伍素质,促进官员个人自我发展和境界提升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客观上起到了巩固统治者的执政根基和维护统治秩序的目的。
(二)建构了传统社会的政治伦理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伦理紧紧与道德伦理相衔接,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同构性,“政治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之上,伦理的原理直接构成政治原理”[7]。古代官德教育的优秀因子对传统政治伦理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是形成了家国天下、忠君爱国的伦理思想。家国天下是中华文明共同体难以割舍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传统社会中,士大夫阶层心忧天下、忠君爱国正是对家国天下文化共同体的深切认同和情感归属。二是形成了重民爱民的伦理道德。官民关系是传统社会政治伦理的重要内容。官民关系处理如何,重民、爱民、敬民、顺民,还是轻民、暴民、虐民、害民,成为了展示传统社会官员作风形象的重要窗口。三是追求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清正廉洁是传统社会关于为官之道的政治伦理要求,体现了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的特征,内在的要求廉洁意识、廉政行为的有机统一。四是形成公平正义的伦理追求。知行合一的立德路径,内在的要求为官者言行一致、办事公道、作风正派,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理想。
(三)影响了传统社会的道德体系
传统社会有关官德建设的要求,对社会道德体系塑造和变迁都起着重要影响。一是对社会道德的重视与服从。传统社会是礼治为主的社会,官员的政德水平高低对社会道德具有强烈的示范带动作用,天地君亲师的极端尊崇服从,等级尊卑、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极端强化,无疑都强化了整个社会对传统道德秩序的重视和服从。二是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与关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仅是一种文化号召,更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一种体现。传统社会,开明乡绅重视荣归故里、回报家乡、守卫桑梓、救济邻里,传统社会的侠义文化及其影响下的大侠,更是注重除暴安良、扶危济困,这些都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与关怀。三是对家国天下的忠诚与忧患。在传统社会,忠君爱国、心怀天下不仅是官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道德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统治者通过兴办官学、开设私学讲授儒家经典,传播皇权至上、忠诚于君、心忧天下的思想观点,塑造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四是对修身养德的认知与践履。《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人们对于个人修为、事业发展、治国理政、天下平定等方面的认识。
三、古代官德建设的借鉴超越
古代官德建设是以“人治”为基本前提和根本特征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秩序。推进新时代政德建设,必须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建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多积尺寸之功”等重要要求,对古代官德建设实现借鉴超越。
(一)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
加强新时代政德建设,必须超越古代官德建设中对一家一姓、君主侠义的“忠”,按照“明大德”的基本要求,强化对党忠诚的思想教育,使全体党员干部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要忠诚于党的信仰,切实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信心。要忠诚于党的事业,切实强化党性思维,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想干事的激情、敢干事的气概、干成事的韧劲敢作敢当、善作善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二)坚守人民中心的价值立场
在新时代加强政德建设,必须在超越传统的“民本思想”,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8],提升宗旨意识和公仆情怀,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必须恪守发展为了人民的基本立场,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最实际的利益。必须遵循发展依靠人民的根本方法,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努力汲取人民群众智慧,将人民的满意度作为发展成效的一个衡量标准。必须坚持人民共享发展的价值取向,努力破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
(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新时代加强政德建设,既需要借鉴传统社会清正廉洁的从政伦理,重视廉洁从政基本操守,狠抓家风建设,守住勤政为民、廉洁自律的纪律底线,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同时,也需要革除传统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官本位思想”“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等陈规陋矩,积极弘扬和倡导共产党人“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价值观,强化制度约束和监督执纪,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谨防“七个有之”,努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四)传承知行合一的立德路径
新时代加强政德建设,需要秉承知行合一的立德路径。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当前,各级党员干部要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等政德建设的系统论述,掌握加强政德建设的科学方法。同时,还需要认真学习、系统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强化理想之“基”,补齐精神之“钙”。另一方面,又要躬身实践。要把政德建设落实到具体的日常工作中,融入到鲜活的生活中去,注重防微杜渐、多积尺寸之功,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理想信念、锻造过硬本领,切实在细微之处锤炼优良作风、强化宗旨意识。
参考文献:
[1]刘中建.“大公无私”与“公私两无”:对中国传统“崇公抑私”政治思维方式的反思[J].山东大学学报,2008(4):147.
[2]王丽平.古代官德“忠”的含义及其现代价值[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1):101.
[3]诸凤娟.古代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2012(1):123.
[4]角云飞,李妍.传统官德思想的历史局限与价值[J].人民论坛,2017(13):52.
[5]卢尚月.古代官德思想的当代启示[J].人民论坛,2017(4):144.
[6]刘成志.从人治到法治:古代官德略论与现代官德重塑[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2):131.
[7]李颖.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6(3):80.
[8]陈丹,陈家付.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J].学术交流,2018(3):48.
作者简介:关庆华(1987—),男,汉族,政治学理论硕士,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政府治理与党史党建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