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爽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是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交流和发展的新引擎,不仅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一带一路”的实施,需要更多财经类人才参与,这为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作为包容性战略,“一带一路”的提出使得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省要想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就必须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高地区经济实力,离不开财经专业人才的支撑和配合,河南省高校必须重视“一带一路”对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而且服务于地方经济。2019年6月15日教育部发布了最新的全国高校统计名单,河南省共有高校141所,其中民办高校39所,占比27.66%。2019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突破61万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省民办高校应调整和更新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竞争能力,为战略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实现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
河南省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集中在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专业特色不突出、师资力量薄弱等方面,这些都是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的重点。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人才定位,只有科学定位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方向契合社会需求。民办高校的生源、师资以及办学条件与公办高校相比处于弱势地位,虽然河南省民办高校一直在改革和调整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但是基于学科专业特点和目前社会环境,毕业生仍然存在专业基础薄弱,实践操作能力欠缺等问题,就业竞争力较弱,难以获得企业认可。如何结合高校特点设置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民办高校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心。
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财经类专业人才需求旺盛,民办高校逐年扩大财经类人才的招生规模,然而财经类专业的学科方向、专业设置往往是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进行调整,忽略了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财经类课程设置往往重视完整的理论体系,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中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专业特色不突出,缺乏对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的了解,课程设置脱离实际,专业人才不能学以致用,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毕业后学生就业选择其他行业,出现了人才浪费的现象。
据统计,民办高校中绝大部分专任教师是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缺乏教学和实践经验,学术科研能力不强。而民办高校为了自身发展需要聘请的公办学校退休高职称人才虽然教学科研能力强,却往往缺少实践经验。对财经类专业来说,急需具有实践经验又了解市场需求的高学历人才任教,然而由于民办高校自身特点所限,难以吸引此类人才到民办高校就职。
“一带一路”的实施,为河南省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各民办高校应以战略需求为导向,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结合学校财经类专业学科特点,从人才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
构建科学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各民办高校要制定具体适应河南省特色产业和市场需求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带一路”的建设需要大量复合型、应用型财经专业人才,民办高校应抓住机遇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解决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为“一带一路”培养高素质财经类专业人才。
河南省民办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特点以及学校自身办学条件,结合河南省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特点,优化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培养能够带动河南省融入“一带一路”的财经类人才。各民办高校应充分领悟“一带一路”建设思想,寻找本校专业特色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紧密结合,敢于创新,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形成具有准确定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能够填补战略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财经类专业人才。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省民办高校的办学任务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的提出对河南省民办高校财经类课程体系的设置提出了更高要求。民办高校的财经类专业课程应根据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由行业、企业和高校共同研究制定,针对人才需求有的放矢。
对学生的培养不但要重视理论,更要增加实践。学校应紧盯“一带一路”政策对河南省财经类专业人才需求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专业与行业的衔接,教材的选择应具有前瞻性。除了重视财经类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人文、哲学等基础理论课程选择的设置,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增加情景模拟、演示、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的应用,增加课题讨论、辩论的机会,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应注重专业实践,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增加学生校外企业实践机会,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民办高校可以积极开展学校间乃至国际间的学术和实践交流,开拓学生视野。总之,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体现市场导向,注重课程的科学性、应用型和创新性。
河南省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各民办高校应做好财经类高素质专业人才,尤其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引进计划,提升学校软件和硬件条件,明确激励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实师资队伍。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指导教学与实践工作,能够发挥教学团队的引导力量,对师资队伍能力提升有极大帮助。
其次,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长期复杂的过程,专业教师需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财经领域专业认知,同时民办高校还要鼓励青年教师参与企业调研实践,提升实践经验,加深对专业人才需求的认识,争取打造一支稳定的高水平产学研融合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应以教研室为依托,借助校企合作及校外专家共同打造。由校内专任教师、财经行业专家、财经企业专家组成的创新团队将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
河南省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应符合“一带一路”要求,抓住战略发展的良好契机,为“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财经类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应从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培养适应河南省经济和产业特色发展需求的财经类专业人才。课程体系设置应体现财经专业与行业的衔接,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但要重视引进人才,更要留住人才和提升人才。教师不但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更要了解财经行业,了解市场需求。河南省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契合时代发展,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输送合格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