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应用型技术大学办学特色对中德合作办学的启示※

2019-12-24 17:52罗昊玭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德语应用型办学

李 平 罗昊玭

(武汉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学校十分重要的国际化办学模式,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补充形式,近年来中德合作办学发展较快,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德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理念、模式、方法逐渐引入我国。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德国技术大学体系创建于20世纪60-70年代,是德国经济腾飞的法宝,建立初期,它就与洪堡大学教育思想主张的“教学与科研并重”风格迥异。技术大学强调实际应用,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它是培养工程、经济、社会事业、信息技术、艺术设计等领域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主体。发展至今,德国技术大学体系已经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主体之一。

一、德国应用型技术大学办学特色

(一)教育制度完善

德国和其他国家一样,既需要综合型高端科研人才,也需要能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各领域应用型人才,德国注重应用型高校建设,制度先行,理念鲜明。1976年德国制订《高等教育总纲法》(Hochschulrahmengesetz),正式明确应用技术大学的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法定地位,此后办学数量和招生跨越式发展。1985年修订,鼓励技术大学和企业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研究,政府给予资助。1998年再次修订,技术大学引入学士和硕士学位体系,明确和综合大学没有学位上的区别,只有专业区分。一部法律的逐渐完善,确立了学生与家长的教育价值观,没有高低之分,技术工人与科学家同等受尊敬。同时系列配套制度保障完备,如《联邦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促进法》以及文化教育部等政府部门、手工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和各州政府的系列制度,明确了政府、企业、高校三方的责权利。诸如规定大学生实习的原则和办法,企业提供岗位,政府减免税收,补贴经费等。

(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都能与产业结构、自然资源和社会需求联系起来,以企业的需求为生存依托,以市场为导向,贴近民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壮大。应用技术大学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培养各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如从事产品开发、质量检验、核算、设计、营销、装配等工作,毕业生定位为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骨干及管理者。这种立足行业,着眼岗位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这种人才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主见和责任心。

(三)教学体系特色鲜明

完备的制度和明确的人才目标还需有关键的教学体系作保障。教学是关键核心,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体系中,通过系列的改革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师资建设、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校企合作等方面形成了独有的特色优势。德国技术大学的师资准入门槛是具有博士学位和五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此标准保障了优良的师资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也有深厚的实操能力。实践课程在德国也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与理论课同等重要,而且在课程设置上与理论课紧密相连,循序渐进,知识层层递进,经常性小组式体验式教学,团队总结陈述实验过程与结果。模块教学勾勒点面结合,任务驱动,丰富知识体系,强化理论与实操能力。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技术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教育发展中是重要角色,可提供应用型的课题研究,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实施实践教学任务、实习任务、以及毕业求职等。

二、目前中德合作办学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2002年中德签订《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等值的协定》,这是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签署的第一个此类协定。据协定,两国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等值,学习成绩优秀的中国硕士毕业生在通过德国大学相关考核后可以在德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4年10月,两国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德两国进一步推进教育领域合作。2016-2017年国家制订《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制度,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兼收并蓄,坚持扩大开放,做强中国教育,不断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国家的系列制度重在宏观指导,缺乏微观引领,比如在师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实习就业等方面缺少具体指导。进入新时期,国家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出台关于协同育人、校企合作、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系列制度,启动具体的办学指导引领性文件,明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但在地方政府、行业组织等缺乏制度配套,难以彰显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应用型转型发展特色,难以与国家制度相结合形成组合拳。

(二)人才培养体系内涵不足

1999年7月,欧洲29个国家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发表宣言,提出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以博洛尼亚进程为标志,对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影响深刻,模块教学从此广泛开展。国情不同,教育体系相异,历史背景区别,文化有别,致使我们不能照搬照套德国应用型教育体系。但是人才培养体系不能缺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学分设立、实践教学、实习考核、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的设计。学校发展以专业为根本,提高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就是回归专业建设,培养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专业的内涵发展关键又在课程设置,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课程的设置基本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通识选修课等几部分组成,落脚点在于课程这一基本要素。德国应用型技术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以模块为基本要素,每一个模块由相关的1-3门专业课组成,课程之间关联度紧密,模块之间知识系统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模块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学习的灵活度,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以及社会协调能力,从而真正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彰显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素质。

(三)校企合作耦合度不高

校企合作在德国应用型技术大学体系中是不可替代的主角之一,与传统的洪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等学术性综合大学相比,企业与应用型大学的联系更加密切。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本本主义”,落地生根缺乏连续性,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政策配套、岗位匹配度、学生特性、实践教学、实习就业等方面关联度不高。中德合作办学教学质量和标准是坚持中德两国标准,学生课程压力大,学业紧张,教学中心偏重于语言课和专业课,学生的专业归属感不强,实践教学环节局促,真正的动手实操和自主学习课程难以圆满完成。德国的应用型教学方式有面授、自习、讨论、讲座、实验等多种灵活形式,而这些课程都可以在企业完成。企业是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是优良师资的重要来源,科研合作、成果转化的重要伙伴。我国应用型高校的中德合作办学项目校企合作深度不够、高校和企业两端对接,缺少政府和行业组织参与,内容单一,甚至还难以找到拥有中德背景的合适企业。这种办学形式的合作内涵有待提升,在师资共建、课程共建、实践共建、协同育人等方面齐头并进。

三、启示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到当前阶段,由量变转化为质变,提质增效,强化内涵建设是主要任务。2018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时指出,中德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中方视德国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合作伙伴,作为全方位战略伙伴,教育等各领域交流合作顺利推进。

(一)确立专业素养好、能力素质高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德国应用型大学把能力分为三类:专业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储备),方法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社会及自我能力(交际能力、团队精神、自学能力)。中德合作办学过程中应把专业知识、能力水平放在首位,坚持企业和市场需求导向,明确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中德合作办学过程中,中外双方应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实际,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和办学优势及特色,以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宽广国际视野,较强国际交往能力、通晓国际规则,拥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实践为取向,增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增强动手实操能力和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中德双方共同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材选用、教学标准、考核方式、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严格把关,优化配置。突出实践教学比例,灵活教学方式,引进德国优秀师资来校全英文或全德文讲课,引进德国优质的原版教材讲义等,改革考核方式,鼓励学生在企业完成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并具有实践性观点。鼓励举行中德人文交流活动,让学生接触了解中德文化,接触外教;参与国际文化活动和专业通识课程选修,提高专业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二)改革德语教学,增强学习成就感

语言是沟通和交际的必备工具,在中德合作办学项目中,语言的学习尤其重要。目前中德合作办学大多以德语为授课语种,学生及家长通常认为德语是一门很难学的语言。其实不然,对于接触过德语的学生来讲,持之以恒的坚持学习德语,收获感、成就感更强,德语是日耳曼语系的分支,学习熟练后,在交际应用中更具有语言的美感。中德合作办学应重视德语学习,配备优良师资,改革教学方法,灵活考核方式,增强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学生德语差往往是学习习惯难以改变,喜欢被动式接受知识,课堂上难以产生互动教学,老师唱独角戏,课后很少复习巩固,缺乏单词量,很少与外教、老师口语交流。基于实际问题,在中德合作办学过程中,应对德语的学习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改革德语教学方法、灵活德语考核方式。一要选配优良德语师资,打造精良德语教学团队。德国海归教师、德国外教、本土德语教师是优良师资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从入校开始应开设外教语言课程,培育口语环境和良好的交际氛围,打造“德式”课堂;二要改革考核方式:口语+笔试+课堂互动,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和领会能力,自主能力;三要优选中德语言教材。本土中文版德语教材、德国大学德语教材、歌德语言教材等综合配置,循序渐进,科学组合。四要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听说读写,课堂充分互动,课后辅以德语协会、交流协会等社团活动,国际人文交流等活动打磨学生的德语交际能力。五要参照歌德、德福等语言等级标准,明确德语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实战演练,参加德语考级,以A2、B2或C1等级别标准为参照系,增强德语学习成就感。

(三)融通课程设置与模块教学

课程是专业最基本单元,是专业的关键核心,课程体系设置科学,突出实践、强化应用,培养的人才就会紧贴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以课程为基本单元,每门课紧密相连构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通识课程等课程群,课程群再集中形成课程体系。德国是以“模块”为基本单元,模块群集中就形成专业教学体系。中德合作办学应科学、优化衔接课程与模块的融合,既要符合我国公共课程、通识等基础课程设置,也要突出德国应用型模块的优势,突出实践应用。德国高等教学中的“模块”(Module)通常由几个相关联教学课程组成,一个模块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比如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共由17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1-3门课,10-12学分,其中职业实习模块18学分,学位论文模块12学分,可见实践性在教学体系中的占比很重要。同时“自动控制科技3”这个模块共10学分,由《气压及液压科技》和《机电系统仿真》两门课组成,各占5学分,第一门课属于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而《机电系统仿真》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在实验室,按照工厂情境动手实操,以能力问导向,任务驱动,教授指导,分项目小组独立完成,最后项目小组写出实验总结报告,并作实验汇报,教授现场印证实验并考核。这种教学方式将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课程与模块紧密融合,理论导入、实操动手,团队协作贯穿其中,深入浅出,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动手能力循序渐进,课程兴趣意味深长,自主学习习惯自然养成。

(四)统筹协调,深化校企合作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体系紧密联系市场,重视校企合作,深耕地区经济产业和社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工学结合”、“校企结合”、“政产学研一体化”、“国际联合培养”、“走向社区、服务社会”等多种形式。校企合作应深度融合,立足企业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师资、共建实验室、共建课程、共建教材、共同教学、共同科研、共享培养成果。中德经贸关系稳定,“一带一路”倡议带动经济、文化、教育交流,德国企业在上海、北京、深圳、苏州太仓等地较多,世界500强的拜耳、大众、博世、西门子、奔驰、巴斯夫、德意志银行、拜尔斯多夫等也分布全国各地,这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广阔平台。同时国内很多知名企业也在德国投资,为学生在中德两国都可以深入企业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就业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比亚迪、中兴等众多中资企业在德国兴业。其中华为、三一重工的欧洲总部设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紧邻“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杜伊斯堡。这为中德合作办学学生在国外期间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就业提供了保障。中德合作办学要鼓励学生在企业锻炼、实习,开展毕业论文写作,以任务驱动,以营销案例、新产品研发、新工艺改革等技术攻关为项目论文要点,突出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市场需求。我国地方高校整正处转型发展期,为避免“千校一面”,政府应宏观调控指导,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统筹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各方面,让校企深度融合、让校企合作落地生根。

四、结语

新时期,国家坚持扩大开放,推进人文交流,提高教育质量,做强中国教育。地方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在新境遇下,国际化办学应注重提升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重在提质增效,着眼国内国外实际情况,引进世界优质教育资源,兼容并蓄、内涵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外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深化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改革与创新,促进稳定、和谐、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德语应用型办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德语学习中英语的干扰性问题及其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