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英语教学也必须要有所创新。分层教学方法的提出为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实效的教学途径。英语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时一定要根据班里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来对其进行分层,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因材施教,逐步实现教学目标,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 英语;分层教学;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高增民,甘肃省合水县乐蟠初级中学。
一、分层教学的基本含义及学生实际学情分析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综合运用分组和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效果上则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我们平时的英语教学之中,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总是困扰我们实际教学的一个头痛问题。它在基层英语教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现阶段的九年义务教育,不允许学生留级,他们没有复读的机会。各班每个学生具体情况不同,现有的知识层次和已有的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一定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分层教学法”,不断缩小差异,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如果教师总是实施“一刀切”教学,那么,逐步就会产生“两极分化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学习,时时给予他们一些关爱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兴奋和喜悦,逐渐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
首先通过课堂提问和考试等方式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智商能力情况,将学生分为A、B、C三类。一般情况下,80分以上的学生为A类;60分至80分的学生为B类;60分以下的学生为C类。这种分类是呈动态变化的,每个阶段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变动,该升则升,该降则降,以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根据学生实际,对教学进行分类
為了彻底改变“优等生不够学,中等生学不好,学困生学不懂”的局面,在教学中坚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分类:
1.目标分类。第一,要求A类学生的成绩向90分努力;B类学生的成绩向80分努力;C类学生的成绩向60分以上努力,使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成绩进步了的学生可以升级,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成绩退步了的学生要降级,并找出退步的原因,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第二,要求A类学生每周背诵课文至少一篇,并对所学的对话力争能表演出来;要求B类学生两周背诵一篇课文,对所学对话能熟练掌握并能用替换词创造出新的语言情景;要求C类学生每周背诵几个重要句子就行了,能理解课文和对话的大概意思,记住所学单词就完全可以了。
2.课堂提问分类。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因为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一般来说,难度中等偏上的问题,应先让B类学生回答,然后再让A类学生补充;较容易、较直观的问题,叫C类学生来回答。这样既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每个学生回答后,内心产生成就感,有利于自信心的树立。切忌课堂提问偏爱优生而失去针对性,不顾问题的难易程度,总叫优等生来回答。另外,课堂提问要注意保护差生的自尊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过:“不要轻易提问差生,不要向学生要求他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课堂提问对差生的原则是:“跳一跳,摘到桃子”,在内心产生一定的成就感。
3.练习分类。一般来说,编写对话并进行表演以及背诵课文等难度大的练习尽量要求A类学生来完成;句型转化或根据课文回答问题尽量要求B类学生来完成;读、译课文和词性转换等练习尽量要求C类学生来完成。
4.辅导分类。晨读时间,教师可让A类学生和B类部分发音较准的学生自己读或记一些东西,不要把他们同C类学生组织在一起给领读,这样会白白地浪费掉他们的时间。教师可将C类学生和B类中发育不准的学生组织在一起,给他们反复地领读,纠正他们的发音错误,给他们提供发音技巧和要领。这样,C类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一些东西,并因老师给他们吃“偏心饭”而感动,因而有决心和信心学好英语。
5.作业分类。作业可分为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可利用课堂时间在教师的组织下完成,主要包括语言、选词填空、回答问题等方面的练习。书面作业要求人人都完成的练习主要有:写出下列词的相应形式;句型转换;英汉翻译等方面的习题。像编写对话、写作、复述课文等方面的练习可只要求A类学生和B类学生来完成,C类学生可以另选一些简单的练习题来做。
四、分层教学需遵循的原则
孔子说,教育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宋朝的张载也认为:“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可见,以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为前提进行教育教学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家一贯崇尚的,也是我们今天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是分层次教学法的理由精髓所在。它的优越性在于:学生方面,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减少心理压力,有助于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方面,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学法指导等环节得到优化。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发挥学生自主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京海,陈德华.成功教育理论与实践[D].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 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