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娟
摘 要:童年的气场,决定了学生阅读的生命属性,学生与课外读物应当是相伴相生的。作为教师,应当将最美书籍献给学生最美童年,让学生与课外读物美妙相遇,使得课外阅读成为童年的阳光规划。课外阅读给学生孕育了一颗求真、向善、尚美的精神种子,我们要让其慢慢发芽、开花、结果!
关键词:课外阅读 儿童文学 美丽相遇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捷。与此相应,阅读也呈现出电子化、快餐化、碎片化趋势。网络阅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不断冲击人们眼球,让人们应接不暇,感受到讯息海量;另一方面,人们阅读变得越来越躁动,缺乏一种宁静与深入。网络阅读诉诸感官,而纸质阅读诉诸心灵。阅读错位让人们无法获得安顿之感。童年时代,学生心灵与身体需一同成长,学生心灵需要润泽、温暖。作为教师,应当为学生点燃一盏灯,让学生童年与文学欢乐相聚。
一、相遇:将最美书籍献给最美童年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在小学课外阅读课程构建与实践中,教师的使命与责任就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唤起学生阅读激情,让学生在阅读中狂欢,获得精神饕餮盛宴。很多时候,学生的课外阅读读物都来自外在要求,或是教育局文件,或是校本课程计划,或是成人功利性要求等。当阅读要求成为一种外在、胁迫性力量,这种阅读就容易沦落为扁平化、浅表化阅读,是没有生命力的。
1.认领——偏好的形成
如何让学生与文学美丽相遇?笔者在课外阅读教学活动中运用“认领”方式,将最美书籍献给学生最美童年。首先,在班级开辟图书角,将一些经典、儿童化书籍放置其中,包括必讀书、选读书、推荐书、童趣书等。然后,笔者邀请对其中某本书感兴趣的学生“认领”,让阅读走向“私人订制”。这是学生对书籍进行自然选择过程,这个过程能助推学生阅读偏好形成,从而让学生建构自我的阅读世界。在自我选择的书籍中,学生能获得情感共鸣、心灵共振。
2.召唤——图书的吸引
学生对图书接受是一个缓慢过程。一开始,学生可能被书籍外在装饰所吸引,比如书中图画、文字版式、纸张质量等。随着年龄增长和心智成熟,学生更多地可能被导读所吸引,形成“认领”欲望。因此,教师要重视“好书推介”,用“好书推介”打动学生阅读心灵。比如《夏洛的网》,充满爱意与温暖;比如《小王子》,充满童趣与奇特的想象;比如《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冒险与磨难等。这些书的导读能深深吸引学生、召唤学生去阅读、去探究、去遨游。
3.坚守——精神的敞亮
学生是自我阅读世界的“王者”,是精神绽放的“向日葵”。在学生与书籍相遇的过程中,教师要摸准儿童独特的“精神波段”和“言语频道”,顺应学生课外阅读偏好,激发学生源源不断地阅读,将阅读经验融入自我精神成长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共享阅读,手捧经典,用“榜样”进行诱导。当校园内弥漫、流淌着书香时,学生就能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浸染,学生心智就能得到快速成长,学生精神世界就能被照亮。
二、相伴:让学生与课外读物美妙相遇
童年的气场,决定了学生阅读的生命属性,学生与课外读物应当是相伴相生的,课外读物应当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海德格尔说,文学在大地和天空之间创造了崭新的诗意的世界,创造了诗意生存的生命。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书籍中“诗意地栖居”,在书籍中“诗意地生活”。
1.相约“星期五”
如何推进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笔者认为,教师每周必须开辟出一段时间,对学生的一周课外阅读进行交流、展示、评价。我校每周五下午,课外阅读进入学校的“法定课程”,这个时间,学生汇报阅读进度,畅谈阅读收获,进行阅读展示。在这个时空中,教师赋予学生独立自由权利,让学生积极而快乐地参与。美国人类学家斯皮罗指出:“文化上的获得是始于童年期,而孩子们是从那些作为他们的‘重要他人那儿获得文化的,这些‘重要他人通常是父母或父母代理人。”教师,自然是其中的“重要他人”。“相约星期五”——一大批书籍在这个时空下得到审视,人类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涵养、温润,学生的文化视界从狭隘走向扩大。
2.练就“故事嘴巴”
阅读要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文学要在学生童年留下恒久的印记与意义。我们不仅帮助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还帮助学生形成深度阅读的能力。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就要求学生讲述“鲁滨逊如何在荒岛上生存”;阅读《呼兰河传》,就要求学生讲述“萧红的快乐童年”;阅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就要求学生讲述“瑞典一幅幅气象万千的美丽图画”,讲述书中的“故事情节”;阅读《红楼梦》,就要求学生讲述“金陵十二钗”,等等。通过“讲述”,学生练就了“故事嘴巴”,形成“聆听的快乐”。高高的“讲台”,成了学生的“讲坛”,散发着“文学的气息”。借助“讲述”,对学生阅读进行濡染,学生在无意识中结缘文学,由此投身阅读。“故事讲坛”流露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深刻理解、真切关怀与赤忱热爱。正如诗人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有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构筑“角色舞台”
“角色舞台”是我们为展示学生阅读开辟的另一蹊径。作为学生童年课外阅读的守护人,教师要努力通过自身,改变学生童年生活,让学生童年生活更有意思、更有意义、更有意味。当学生阅读一本书后,我们给学生搭建一个舞台,让学生展开“课本剧”表演,以“课本剧”的形式演绎课外书中的一个个片段精彩。在课本剧中,学生忘我地投入,恍如书中的主人公,经历着故事的爱恨情仇。阅读《水浒传》,让学生表演“武松打虎”,武松喝酒的豪爽、打虎的英勇,都在表演中得以展现;阅读《三国演义》,让学生表演“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诸葛亮的智慧、张飞的鲁莽、周瑜的心胸狭窄等都得到了生动表现。“角色舞台”,让文学犹如一盏灯,照耀着学生的心房。
三、相生:让课外阅读成为童年的阳光规划
在这个功利主义泛滥的时代,我们选定超功利的“课外阅读”的北斗,由此走上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对于学生课外阅读,我们的认识还有待提升,我们的实践还有待完善。以“课外阅读”为载体的母语教育是美好的、可亲的,但如果一不小心,这种母语教育又可能异化、变质。比如,以行政命令、教师规训为代表的课外阅读,往往给学生以精神压抑,成为各位学生自由精神的“十字架”。为此,我们需要反思、审视、警醒、警惕。我们没有能力改变世界,就让我们努力影响身边。
1.掩卷后的遐思
阅读是学生的一段精神旅程。对于“整本书阅读”而言,许多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看到后一章的内容,前面几章的内容就模糊了。为了清晰学生的阅读表象,我们要求学生在掩卷之余,要对前面的阅读内容进行冥想、沉思、遐想。孩子们闭着眼睛,像“放电影”一样,将前面的阅读内容快速地在头脑中显现。于是,模糊的阅读表象再次变得清晰起来,一次次在学生的心房显影。掩卷后的遐思,让学生深入地走进课外读物,心中自然升腾起阅读后的庄重感、悲情味和爱怜心,洋溢着阅读的现实主义,飞扬着阅读的理想主义、扑棱着阅读的浪漫主义。
2.阅读后的感悟
在斯霞老人的课外阅读备课笔记中,一直保留着她班上一位孩子作文中的“阿姨都是女的”,就是因为斯霞老师认同“那句话”是孩子眼睛的发现与发现后的欣喜宣告。在课外阅读中,孩子们总会相遇一些人物,这些人物鲜活的形象能给学生的心灵以震撼。为此,我们让学生以“儿童的方式”对课外阅读进行整理。有的孩子秀出“阅读片”,有的孩子画出“阅读画”,有的孩子将书中的精彩情节改编成“评说”,还有孩子将阅读感想发布于个人博客、发布于微信朋友圈、QQ群,等等。孩子们的阅读保留方式,精彩纷呈。
3.滋养后的创造
阅读给予学生精神的滋养、生命的润泽。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说:“文艺作品所给予者,不是知识,而是唤起作用,刺激了读者,使他自己喚起自己体验内容来,读者受到这种刺激而自行燃烧。即无非也是一种创作。倘说作家用象征来表现了自己的生命,则读者就凭了这象征,也在自己的胸中创造着。”当学生阅读一本书后,教师可启发学生写感想,对书中内容进行续写、创编,催生学生的文学创作。或许,这样能帮助学生演绎最为精彩的儿童文学。
课外阅读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难以言传、超乎物质的精神交流。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路上,我们有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尴尬,也有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师生共同徜徉,慢慢欣赏一路的风景,且行且思,且思且行,课外阅读给学生孕育了一颗求真、向善、尚美的精神种子,慢慢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胡红.语文核心素养召唤下的课外阅读再出发[J].语文教学通讯.2017(18).
[2]张兴文.关照童心:让儿童阅读走向“私人定制”[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5(1)
[3]李国亮.深度体验式阅读:涵育语文素养的新范式[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