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娟 潘海蔚 朱殿勤
摘 要:在精准扶贫大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校“志智双扶”的资助育人目的,真正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从经济资助,心理援助,朋辈互助到精神引领,技能提高值得每一位高校工作者的深思。本文从一位贫困生资助案例出发,探讨高校班主任如何加强受资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技术技能,提升资助育人的实效。
关键词:志智双扶;高职院校;造血式;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9)11-0178-02
“志智双扶”是国家扶贫理论的内涵,既要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又要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既要引导学生树立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又要提升学生脱离困境的素质和能力。贫困生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与同龄人相比,他们承担着不属于他们年龄的经济负担,影响他们身心发展和正常学业的完成。不要让经济问题成为高校贫困生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在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树立起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指导他们奋发上进、不断提高个人综合能力,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我们每位高校老师应该负起的责任。
一、 案例简介
孟某,女,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会计专业淮工班学生,是来自江苏徐州农村的贫困家庭,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由于爷爷奶奶年迈,难以承担其上大学的费用。但是对梦想和大学的向往,鼓励她离开生活多年的小乡村来到淮安读大学。大一刚入学报到时,该生就表现出有点孤僻,不太爱说话,在助学金申请过程中该生更是表现出自卑、敏感的性格。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由于父母亲关爱的缺失,缺乏自信,说话做事缩手缩脚,战战兢兢,甚至有同学看到她躲在角落里偷偷哭泣。为了解决生活费,开学初孟同学提交了困难生认定材料,申请了国家助学金,并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的工作,在校图书馆工作,整理书籍,同时还能积累工作经验。
学校在资助工作的同时,强调育人理念,新生军训结束后,学校组织由校党委书记主持的新生入学“第一课”,教育新生入学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搭建义工和志愿者平台,培养困难生社会责任感,奉献社会。孟同学也积极参加义工活动,周末经常在敬老院为老人洗衣服、按摩、陪老人聊天,用自己的能力和方式帮助他人、回馈社会。大学二年级时,她成为部门负责人,承担各类活动的组织任务,带领更多的困难生参加社团活动。在大学生活中,她不仅学习文化知识,也学会了感恩、奉献、自立、自强。
二、 案例处理过程及效果
(一)案例处理过程
1. 资助育人,解决经济困难
首先,学校在给新生寄录取通知书时,将困难生认定材料模板及绿色通道的材料一并寄给新生,制订好填写说明,让新生在入学前办理好相关手续,不影响后续困难生材料的认定工作。入学后,学校会以各类助学金、勤工助学、寒衣补助、往返路费补助等形式,缓解其经济困难的现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其次,鼓励困难生积极参加各类义工活动和志愿者活动,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感恩回报意识。再次,学校建立评奖评优制度,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争取优异成绩。最后,在各类助学金的认定过程中,除了考虑学生的家庭困难程度外,还将学生的服务社会情况及学习生活情况作为考核的依据,既鼓励学生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练就一身本领,又鼓励学生奉献爱心,服务社会,达到“志智双扶”的目的。
2. 主动沟通,多方面助力成长
孟同学平时话不多,比较腼腆,军训期间不太积极,班级活动倒也能正常参加。班主任结合她的入学成绩以及军训期间的表现,认为孟同学刚入学,可能是没有适应大学生活,不会主动与人沟通交流造成的。另外,通过孟同学的室友了解情况,得知其与室友相处得比较融洽,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独立性强。但是每当大家谈论自己的家庭時,孟同学都是沉默,甚至会默默流泪。
了解孟同学的情况后,班主任主动约孟同学聊天。学习方面,孟同学觉得自己还没有掌握大学期间的学习方法,课余时间大多花在社团活动和勤工俭学上,花在学习上的比较少。高中阶段有爷爷奶奶经常鞭策她,思想和行动上不敢有所懈怠。现在爷爷奶奶不在身边,也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只是偶尔打电话提醒一下注意身体,而且总觉得到了大学,更注重个人能力培养,学习不再那么重要了。
交谈中发现,孟已经不再像刚入学时那么腼腆,能够敞开心扉的将家庭负担和思想压力向班主任倾诉。这为进一步的引导和帮助打下了非常重要的信任基础。
3. 改变思维习惯,摒弃贫困标签
困难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在公众场所崭露头角,表现自己,说话做事也小心翼翼,畏首畏尾。学校特别关注困难生的心理状态,新生入学就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安排班主任、辅导员及学院心理咨询师关注她们的心理动态,排解烦恼,关心鼓励他们, 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4. 参加技能竞赛,提升综合素质
学院每年都会组织一次会计技能大赛,从全院选拔出优秀的选手参加省级和国家级会计技能大赛。孟同学被选拔出来后,积极参加训练,即使是周末和节假日也不间断。在备战大赛期间,她也不曾把自己的课程落下,各学期成绩都很优异。孟同学也收获了多枚大赛奖章,提升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个人能力。
(二)案例处理效果
经过持续的辅导,孟同学的个人能力得到了锻炼,个人潜力得到极大的发挥,一步步从消极、自卑走向积极自信,因资助和鼓励更加乐观,朝着梦想砥砺前行。她坚持奋斗,在各项技能大赛训练中,不断探索,敢于吃苦,获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新道杯全国高职“管理会计”技能大赛省赛一等奖;第一届网中网“管理会计”大赛初赛三等奖;江苏省第六届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三等奖。在班级、志愿服务等工作中,她勇于担当,用奋斗抒写青春,获校“优秀志愿者”“十佳宿舍信息员”,所在班级荣获省优秀班集体、市恩来班级。努力学习,不断探索,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一次;“校三好学生”三次、“校一等奖学金”两次、“校二等奖学金”一次;校“厚德杯”一等奖、“大学生创新创业”二等奖、“外教社杯”三等奖、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她相信,只有去坚守,奋斗和奔跑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幸福的生活。
三、 案例反思
(一)加强关注,“志智双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作为班主任平时就要多加关注,既要关注他们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生活,建立奖学金机制,让他们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能够学有所长,将来在工作中能够不断有提升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志智双扶”,让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又能够培养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培养他们积极的价值观。“志智双扶”要求高校资助工作必须将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与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统一起来,努力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氛围,真正做到热爱学生、關照学生、服务学生。资助育人,不仅需要政策保障,更需要智力支持。引导学生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唯有此才能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二)技能大赛,提升综合素质
通过技能大赛,让学生积极深入探索专业领域知识,熟练掌握各学科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时,参加技能大赛,还能培养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化压力为动力,挖掘自身潜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另外,通过技能大赛,还能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集体荣誉感。获奖不仅是自身的荣誉,更是班级和学校的荣誉,是为学校争光。
(三)搭建平台,服务社会
要在物质资助的同时,帮助受资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要将感恩与励志贯穿资助过程的始终。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社团的作用,组织义工、志愿者等活动,引导学生以发展自我为出发点,鼓励他们服务社会、奉献社会。通过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帮助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质。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接受社会的资助时也发挥自身力量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四)改变认知,物质和精神帮扶并重
资助育人既要资助又要育人,资助就是物质帮扶,育人是精神帮扶。资助育人要不断增大刚性帮扶的力度,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将精准扶贫上升到治国理政的层面。目前,我们高职院校的精神资助方面还比较缺乏,应当在思想、心理、情感上多帮扶学生,让学生改变传统认知的偏差,摆脱贫困的标签,树立自信心和远大的抱负,实现“造血式”资助育人。
作者简介:
邱娟,女,江苏徐州人,硕士,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税法;
潘海蔚,女,江苏淮安人,硕士,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涉外会计;
朱殿勤,男,安徽临泉人,硕士,江苏省苏淮高新区管委会科长,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