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之死

2019-12-23 01:24方遒
牡丹 2019年34期
关键词:王密杨震皇帝

方遒

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网络作协理事,广东第九次作代会代表。结集出版散文集花城系列。

公元124年,洛阳夕阳亭。

杨震被免去太尉之职,赶出首都,贬回华阴老家。走到洛阳城西,他悲愤地对儿子及随行人员说:“尽职而死,是士大夫的本分。我蒙厚恩,身居高位,痛恨奸臣狡狯而不能除,厌恶后宫作乱却不能禁,还有什么面目活在世上呢?”说罢,饮鸩身亡,享年七十。

悲愤激昂,视死如归!一代忠臣志不能伸,以身殉国。史书上的记载合乎常理。但我总觉得,先生似乎不应该是这么个死法,怎么会是自杀呢?

当汉安帝的奶妈得到皇帝万般宠信,与宦官沆瀣一气,恃宠骄横,干预朝政;当奶妈的女儿肆无忌惮地出入皇宫,从事奸恶勾当的时候,杨震上书:奶娘王圣,遇到千载难逢的机会,有幸奉养陛下。虽然有侍奉之劳,但对她的赏赐已经超过了她应得的回报。她却不知道克制,不断干预行政事务,使国家混乱,朝廷受害。请陛下下令奶妈迁出皇宫,住在宫外。陛下也应该断绝跟她女儿之间的来往。这样朝廷上下都会赞扬。汉安帝不但没听,反而把他的奏章拿给奶妈等人传看。一帮人对杨震恨之入骨。——先生上书的时候,难道不知道会得罪皇帝以及他身边的一帮小人,因而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吗?但他义无反顾!

当皇帝身边的侍奉宦官樊丰等人,假传圣旨,私提国库钱粮,大肆兴建私宅,比富斗阔,搞得京师乌烟瘴气,人声鼎沸时,杨震再次上书:我作为皇帝身边的最高辅佐,不能够使风调雨顺。去年年底,京师地震,这正是您最亲近的宦官幸臣胡作非为的反应。陛下对自己十分节俭,而那些受到恩宠的人却不能跟主上同心,反而玩弄权势,炫耀富贵。大地震动,正由于此。盼望陛下舍弃骄奢不法的臣僚,回报上天的警告。皇帝照样不理。——抨击这些皇帝须臾离不开的一伙宦官头子,先生难道不怕被构织陷害,大祸临头吗?但他依然大义凛然!

当安帝的舅舅耿宝,推荐皇帝身边侍奉宦官李闰的兄长为官时,杨震认为人不配位,拒不录用。耿宝无奈亲自拜访杨震说:“李闰深受倚重,皇上有意请他老兄当官。我只不过是传达一下皇上的意思而已。”杨震正色道:“如果真是皇上想提拔,就应该让有关部门发来文书。”硬是顶住不办。耿宝恼羞成怒;皇后的哥哥、首都洛阳警备总司令闫显也向杨震推荐亲友,杨震同样不予接受。与此相反的是,大司空一听到这样的消息,认为是讨好皇上的绝好机会,立即把上述二人征召到洛阳当官。两相比较,皇帝身边的人对杨震恨得咬牙切齿。

一个是皇帝的舅舅,一个是皇后的哥哥,杨震对这些权贵一点面子都不给,难道心里一点惧怕都没有吗?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心中公义,先生豁出去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先生孤身与恶势力抗争,一而再,再而三,毫不妥协。功名利禄置之度外,生命安危置之度外,甚至子孙后代置之度外。罢官,贬迁,杀头,那就来吧!这个不顾生死的倔老头啊,一如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傲然直立,高大挺拔。你可以挖掉它,锯断它,可就是没有办法折弯它。这样的人会自杀吗?

想起后世的文天祥。两人同样都是宰(丞)相,同样以身殉国,南宋灭亡,忽必烈敬重文天祥,一心想招降他。软硬各种手段使尽之后,搬出已经降元的宋恭帝劝降。文天祥让昔日的主子坐好,拜了几拜,痛哭流涕,使得宋恭帝无话可说,怏怏而去。这真是令人震惊!你不是忠君吗?你的皇帝都投降了,连皇帝的劝说也不听吗?由此我们知道:古代君子坚持心中的道义,比地更大,比天更高,比君王更神圣。杨震亦是!这种心中定力如山,正义如天的人,他会自杀吗?

不是自杀,那就是他杀。善良的人永远想不到恶人残暴的程度。杨震被罢了官还不算,还要赶出首都;赶出首都还不算,还要消灭肉身;消灭肉身还不算,还要停尸路旁,毁名天下。一代忠烈,就这样被害后,不准回葬故里,棺椁停放陕州崤函古道旁,风吹雨淋。儿子们罚做苦役,在驿站当差传信。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一人受辱,天下蒙羞!

其实杨震是个学者。

杨震祖籍弘农华阴,早年丧父,家道中落。贫穷时租地种植,勉强维持母子生活。那时就铁骨铮铮,不肯接受别人的帮助。

但他主要的身份还是一个学者。他继承家族优良传统,少年时就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父亲临终时告诉他:湖县皇天塬的山洞里,有老祖宗秘藏的经书。你要把它校对出来,传扬出去,有益天下。于是,杨震来到湖县,搜求经书,精读细研,并且很快触类旁通。他寻拜名师,孜孜求学,对各种能接触到的学问都做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问家。二十岁后,广招门徒,开馆授书。学生前后相加超过三千人。他的学生当然不是从幼儿园启蒙开始,很多人本来就是当地的名流,跟杨震学习研讨后,学问精进,走向全国各地,成为栋梁之才。我国历史上,学生超过三千人的教育家第一人是孔子。杨震由于住在函谷关以西,因此被称为“关西孔子”,名重一时。先生校书、读书、教書孜孜不倦,乐在其中。别人劝他趁年轻出仕做官,他却不改其志。直到五十岁那年,由于名声太大,被大将军邓骘征召举荐,这才告别家乡,走向了仕途。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等职,后来入朝,一直做到司徒、太尉。

五十岁在那个时代,是一个进入老年的年龄了。这官该怎么做呢?杨震以“清白吏”自许。他为自己规定,在官场“不受私谒”,就是不私下会见求见者,以杜绝见不得人的不正之风发生。他在作涿郡太守时,子孙吃饭是粗茶淡饭,出行是安步当车。老朋友看不过去了,劝他即使不为自己考虑,也该为子孙置办一些私产。他坚定地回答:“让后世认为他们是清白官员的子孙,以清白名声传给他们,不也是一份很好的家产吗?”哦,这就是了:清白,不仅是先生为官时时坚守的外在规矩,而且根本就是孜孜以求的内心目标。给子孙的遗产,可以是物质,可以是金钱,但最好的是清白美好的家风。先生自廉自守,坚如磐石,什么能动摇他发自心底的清白呢!

当然,最有名的还是那个“暮夜却金”的故事。杨震调任东莱太守时,路过山东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正是他先前举荐的荆州茂(秀)才。故人相见,自然十分高兴,一直谈到深夜。王密拿出十斤黄金要送给恩人,表示感谢。杨震大惊:“我们是老朋友了。我了解你,你怎么不了解我呢?”王密说,“这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杨震严厉地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会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很惭愧,抱金而去。这“四知”掷地有声,传扬千年。先生内心坚守的做人准则感天动地。慎“独”,慎“微”,不取不义之财,不做贪腐之人,这在先生本是天经地义的啊!何论人前人后!细细想来,那王密只是知恩图报,并没有进一步的要求。但还是被严词拒绝了。你有你的人情,我有我的原则。这人,做得通体闪光!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墓碑上刻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杨震,当得起这著名的墓志铭。生命,可以如此高贵!

读着这个故事,我们感动的同时,当然还会有另一个疑问:既然是“天知,神知,我知,你知”,那究竟是谁说出去了呢?不然怎么会言之凿凿地记载在历史书中,传之后世呢?杨震绝不可能向人炫耀,那就只有王密。如果推理的逻辑成立,这王密也有很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是有恩知报,尽管做法有点丑陋;其次是抱愧自惭,知错能改;最后是不怕露丑,敢将真相告知天下。果如此,我们也向王密先生致意。反过来更进一步证明,杨震当年的推荐没有错!

天理昭昭!

公元125年,即杨震死后第二年,新皇帝即位,先前陷害杨震的朝中权贵一一被清理。报应来得如此之快,令人一下子不能适应。“眼看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它楼塌了。”先生一案得以平反。朝廷用三公礼仪,改葬杨震于华阴潼亭,隆重纪念。据说下葬时,有大鸟盘旋悲鸣,泪落湿地,葬后飞去。

从杨震开始,弘农杨氏一天天根深叶茂。在东汉后期的八十多年里,杨震及其儿子、孙子、曾孙相继官至太尉,“四世三公”。弘农杨氏从而成为显赫的名门望族。到了隋代,杨姓成了“国姓”。唐代杨家出了十一位宰相。由于杨氏家学源远流长,人才太多,唐朝皇帝不得不下令适当控制其家族科举入仕的人数,以便给别人一点机会。真个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不去一一罗列弘农杨氏历代杰出的人才了,就从杨震的下一代说起吧。

杨震的中子杨秉做官时,像父亲一样清廉。“计日受俸,余禄不入私门”,世所罕见。像杨震的“四知”那样,他有“三不惑”。即不惑于酒,不惑于色,不惑于钱财。一生三次被贬,四次复出。生活困顿时,每天只吃一顿饭,也不肯接受救助。当太尉时,大力整肃贪腐,改革弊政,一次就惩治五十多人,“天下莫不肃然”。俨然乃父之风!

杨秉的儿子杨赐,历任司徒、太尉。位列三公,却经常“切谏忤旨”,不怕挑皇上的毛病。每次议论朝政,抨击时弊,总是激昂慷慨,不顧利害。汉灵帝想在洛阳城南新建一座皇家园林,杨赐认为毁坏肥沃的农田,再建游玩之地,纯属劳民伤财。犯颜直谏,极力阻止。

杨赐的儿子杨彪在朝为官,正值天下纷争,汉室飘摇之时。朝廷的很多人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明哲保身。由于关东动乱,相国董卓欲迁都关中,事关重大。王公大臣忌惮董卓残暴,“无敢言者”。时任司徒的杨彪偏不信邪,在辩论时激烈反对,被免官也在所不惜!这老杨家的人啊,一个个活脱脱杨震再世!

汉灵帝曾感慨地对杨震的长门曾孙说过:“你脖子硬直,不肯低头弯曲,真正是杨震的子孙,死了之后,也会把大鸟招致到墓前啊!”

责任编辑    杨   枥

猜你喜欢
王密杨震皇帝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四知太守
皇帝怎么吃
知不知 不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