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中的课堂突围,让学习真正发生

2019-12-23 01:24张玲玲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11期
关键词:单数口诀乘法

张玲玲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的数学课堂常常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但往往在很多时候,问题提出来了、解决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圆满了,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可以就此画上句号。其实不然,如果教师能恰当地进行“二次提问”——追问,也许能够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由此对深化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追问?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为教师所运用。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在一次提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直到学生能深入理解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根源。智慧的追问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深度把握,对揭示知识的本质、拓宽思维广度和深度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抓好追问时机、准确把握和学生交流的深度,才能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提高。笔者依据本校科研主题《丰富儿童课程履历的课堂突围》研究指向:寻找课堂突围的生长点,丰富儿童的课程履历,把课堂转化为“学堂”,让学习真正发生,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课堂追问的几点体会。

追“正确答案”问“解题思路”

学生的思维不能仅停留在“是什么”,应该深入理解其“为什么”。为此,我们老师可以在学生回答正确时进行追问:你为什么这样做?你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你是怎么想的?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再次思考、回忆和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

师:请同学们动笔计算一下 9+7=?比一比谁算得最快。

(学生动笔计算,此时有一个响亮而干脆的声音出现在课堂上)

生 1:答案是 16。

師:哇,算得那么快。其他同学的答案一样吗?是否有异议?

生:(齐回答)一样。

师:那我们请生 1说一下他怎么这么快算出这道题的,他肯定有高招。

师:请问你是怎么算得又快又准的?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计算思路吗?

生 1:9+1=10,我把 7看成 1+6,于是很快得出答案是16。

师:思路很清晰,非常不错。其他同学还有其他计算思路吗?

生2:我觉得还可以把 9看成3+6,而7+3=10,10+6=16,答案也很快出来了。

师:这个思路也非常不错。

……

此案例中,教师在学生回答正确时进行有效追问,让学生得到表现的机会,也趁机表扬了学生,满足学生被认可的需求。而在生 1分享完思路后,教师并没有立即停止对话,而是再次追问其他学生有没有其他计算思路,将问题发散至全体学生,再次调动学生思考。像这样,在学生回答正确之际抓住时机进行追问,能更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追“错误资源”问“真实思想”

许多教育名家都表示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诚然,错误是学生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经验,如果教师能有效指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激发学生去自我反思 ,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技艺高超的教师在预设时就会对难点有所预料 ,并且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例如,在教学《用口诀求商》时:

师:口算 2÷2=?

生1:2÷2=4。

其他学生:不对 ,等于1。

生2:2÷2=1。

师:究竟哪个答案对呢?

生 (齐):等于1。

教师追问:那为什么他会等于 4呢?

生 3:我想他可能本来不会,只是小火车开到他那里,还没有考虑好。

师:我们都能看出来,他已经动过脑筋了。

生 4:他可能在算时想的是二二得四。就以为这还是乘法,所以得数就是 4了。

师:是啊 ,看来我们用口诀求商 ,在想乘法口诀时和算乘法时想乘法口诀不太一样呢。

教师追问:那么 ,2÷2用口诀求商应该怎样想口诀呢?

生 5:我们应该想,几乘 2得2,(一)二得二 ,商是1。就是被除数是这句口诀中的得数。(此处有掌声)

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的难点。这里,学生之所以发生错误 ,是因为学生在初次用口诀求商时和用口诀算乘法时发生了混淆。我们要感谢这位出现错误的学生,他的出错那么自然,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它能把老师和学生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这个难点上来。在这个前提之下 ,教师的有效追问就能化腐朽为神奇,用四两拨千斤的语言 ,把那个“迷途的羔羊”顺利地牵引了回来。在这一系列交流的同时 ,也带回了可能会犯错的一大批同学。这样的教学充满了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追“肤浅表面”问“深度思考”

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中,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不能进一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回答缺乏深度。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追问和引导,及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拓宽思路,突破难点,使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认识》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小棒搭正方形,引出一组有余数除法算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举几个例子:

生:17÷4=4……1,18÷4=4……2,19÷4=4……3,20÷4=5等。

师:20÷4=5为什么不说4……4,24÷4=6为什么不说 5……4?

生:20÷4和 24÷4没有余数啊。

师:你们不用算就能很快地说出 17÷4、18÷4、19÷4这些算式的结果?

生:商不变,余数大1。当余下满 4根,商又会大1,

因为又可以搭一个正方形。师:余数为什么会大 1?生:被除数大了l,除数没变,所以余数大了1。师:余数能一直大下去吗?生:余数不能一直大下去!当余数满 4根,商又会大

l,因为又可以搭一个正方形。

至此,在老师一环扣一环的追问之下,学生已经深深地理解余数要比除数 4小及其中的道理。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发问,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显露其真实的思维活动,“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也就水到渠成地被学生理解了。

追“节外生枝”问“闪光思维”

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不一定像之前说的都围绕教师的预设而生成,他们有时会偏离主题。此时 ,教师追问的语言不仅要保护孩子自主探究的热情 ,还要把学生的“偏离”进行冷处理,需要教师具备比较高超的教学机智。例如,在教学《1-6的乘法口诀表》时:

师:横着观察 1-6的乘法口诀表,你有什么发现呢?生 1:每行都是按照口诀的顺序,先是 1的乘法口诀,再是 2的乘法口诀等等。生 2:每一横行是几的乘法口诀,这句口诀的第二个

数字就是几,而且这一行的都相同。生3:每句口诀第一个数字都比第二个数字小。师:竖着观察,你又有什么发现呢?生1:第几竖行,开头数字就是几。生 2:开头数字都相同,第二个数字一个比一个大1。生3:第 1竖行口诀 1个几就是几。生 4:我斜着观察也有发现。第 1斜行第 1个数字和第 2个数字相同 ,而且它们是各个竖行的第 1句口诀。

生 5:我还有个发现 ,但不知道對不对。我发现第 1斜行的得数是一个单数,一个双数。而第 2斜行就全都是双数了。

教师追问:那么有哪些同学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下课后再把你们的发现告诉我好吗 ?

(下课后几名学生和老师讨论 )

生:我发现口诀前面两个数字只要有 1个双数,得数就全是双数。口诀前面两个数字中如全是单数 ,得数也是单数。

师:对了 ,以后你就会知道,单数 ×单数 =单数,单数 ×双数 =双数 ,双数 ×双数 =双数。你的发现很厉害 ,很有深度!

如果教师对课上的生成性发现都一一进行突出和强化,无疑会削弱教学重点和难点处理的分量。课上,学生发现了“第 1斜行的得数一个单数 ,一个双数。而第 2斜行就是全都是双数了。”这个环节中 ,学生的生成性的发现是非常有价值的。可是如果把这个知识点隐含的所有道理都挖掘透,甚至是作为全班学生的学习内容 ,显然是不现实的。它只能是课外知识的引申,这样让孩子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会让数学课堂增添无穷的乐趣。

总而言之,教师的追问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的“钥匙”,是将学生思维条理化的“纽带”,是深化学生思维的“铁锹”,也是提升学生思维的“云梯”。教师适时有效地追问,可以化平淡为神奇,让学生的思维在追问中绽放。课堂教学中,要想使追问更加有效,教师就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及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细节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剖析,然后采用灵活的追问方式,引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达到全面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无锡市锡山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单数口诀乘法
单数和复数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走迷宫
巧记乘法口诀
关于线性变换乘法与矩阵乘法
单数和双数
乘法猪
三八等于多少
口诀法解一元一次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