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喜平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等优势越显突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在体育教学中因受室外场地、器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部分体育教师仍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是每一位体育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体育教学;兴趣;积极性
一、建立直观印象,掌握运动技能
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一个新的技术动作学生必须通过建立直观印象、模仿练习、巩固提高等过程予以掌握。在体育运动中,有许多技术不仅结构复杂且很多需要在一瞬间完成整个连贯动作,难以進行动作分解和讲解,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对这些技术动作进行分解、定格、慢放,让学生清楚看到每一个技术动作细节,帮助学生更快、更全地建立技术技能直观印象,以便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如跳远教学中,腾空步练习较为枯燥,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且技术较难掌握,我们可以就蹲踞式、挺身式、走步式等各种跳远技术结合视频慢放,让学生认识到腾空步在跳远技术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认知,建立学生直观印象,为学生掌握此项技术动作创造条件。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动力,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才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愉悦的心情参与其中。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球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播放一场NBA篮球比赛或者世界杯足球比赛,让学生充分感受体育的特殊魅力和强大震撼力。这样既可以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和枯燥乏味的锻炼方式,又可以拓宽学生眼界,提升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
三、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课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学,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动作练习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例如“立定跳远”技术动作看似简单,却包含着摆臂、腾空、收腹、落地等多种技术动作。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是一个完整动作,学生难以对自己的动作进行观察和改进,我们可以给学生演示立定跳远技术和常见错误动作纠正等视频,学生不仅能够完整地观看到立定跳远的整个技术动作,更重要的是学生个人可以对预摆姿势不正确、蹬伸无力、腾空不足、落地身体后倒或前俯等常见错误动作进行自我对照、改正提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动力,使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四、掌握学习重点,突破技术难点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习的重、难点都由教师讲解示范、重点强调。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分析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总体把握。如因现在孩子锻炼的缺乏,“引体向上”对于大多数男同学来说难度较大,教学中教师通常会给学生讲解引体向上主要参与的肌肉群,但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很难理解,我们就需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人体解剖学知识结合视频对背阔肌、三角肌后束、肱二头肌、前臂肌进行讲解,并视频演示正握与反握参与肌肉群的不同,让学生明确学习重、难点,掌握锻炼方法,然后持之以恒进行练习,以达到预期效果。
五、增强协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指一个团体成员之间和谐相处、互相配合、相互激励,为达成一致发展目标而共同努力。体育教学是一个群体性的教育活动,显著特征就是学习的集体性,对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健全学生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过程中,因部分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学生团队精神不足、合作意识淡薄,尤其在球类比赛中常会出现“单打冠军”和“我的眼中只有你”等独断独行、垄断配合现象。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优势,下载学生喜欢的足球世界杯、英超等进球视频集锦,让学生通过一个个精彩的镜头,清楚地看到每一个精彩进球从防守抢断、中场组织、前锋突破到最终得分的过程,认识到球员的无私奉献和默契配合,认识到场上每一个队员的重要性和无可替代性,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目标一致、互相帮助、团结协作才能达成共同目的。
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也有其局限性,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并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做到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和谐统一,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体育教学高效化,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高学昌.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4).
[2]王子君.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体育教学的整合措施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