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伟伟 张歆悦 王雅宾 袁丽 孙蓓
[摘要] 面对我国肿瘤患者的快速增长以及对诊疗服务多元化、多层次需求的变化,总结分析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应用运行现状与不足,探索完善具有肿瘤专科诊治特色的MDT诊疗模式及流程。
[关键词] 肿瘤;专科医院;多学科;诊疗模式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10(c)-0060-03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所一直呈现的上升趋势,其危害性也越来越突出。同时伴随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数量与质量的日益增长以及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我国卫生人力资源短缺严重,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分布不均的问题与所带来的肿瘤患者就医矛盾越来越明显。为此,该院以MDT诊疗服务模式向广大肿瘤患者提供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体系化诊疗,并在运行过程中积极推广多学科诊疗理念,完善相关制度,发挥多学科诊疗优势,降低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实现诊疗方案最优化,有利于全面提升患者就医感受,报道如下。
1 肿瘤患者MDT服务模式应用背景
根据我国近3年恶性肿瘤统计数据,2013—2015年全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数分别为368.2、380.4、392.9万例,肿瘤死亡病例分别为222.9、229.6、233.8万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3]。每年恶性肿瘤患者中30岁以上人群死亡率都呈现出快速升高。同时我国肺癌死亡人数约占全球死亡病例的35%,肝癌和食道癌约为55%,胃癌约为50%[4],恶性肿瘤已严重威胁了我国广大居民的健康。
肿瘤作为一种复杂的、慢性的、全身性疾病,其诊疗会涉及到多个临床专业,为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就需要多学科协作对患者提供更为适合的精准诊疗方案。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MDT)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在国际医学领域备受推崇,其弥补了传统模式单一、经验诊疗的缺陷,以专家小组协作决议进行会诊的模式[5]。在欧美等国家,MDT服务模式得到广泛应用,其不仅有利于组内成员的合作决策,更有利于取得较好的疗效[6]。MDT诊疗优势更在肿瘤治疗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趋势。因此,该院MDT门诊服务以患者为中心,针对特定疾病整合医疗资源,依托来自外科、内科、放疗科、介入、放射科、病理科、超声、内镜、姑息、营养、护理等科室的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使肿瘤疑难患者无需在各科室间多次奔波,以最短时间内取得最佳的综合治疗方案,从而最大幅度地提高肿瘤治愈率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 肿瘤MDT诊疗服务运行模式
该院MDT诊疗模式是以循证医学理念为引导,以MDT门诊会诊为平台,建立了制度明确、时间地点固定、人员组织构架合理、专家经验丰富的新型医疗模式。制定的方案更具客观性、规范性、针对性、人性化,可有效减少传统会诊的主观偏差。该院自2008年开展肺部联合会诊后,为满足广大肿瘤患者需求,建立了MDT专家库、完善预约、患者筛选、会诊、随访、病例库建设等相关制度,并逐步增加会诊病种,形成了以肺部肿瘤会诊、乳腺肿瘤、中晚期头颈部肿瘤、肝胆肿瘤、胃部肿瘤、胰腺肿瘤、姑息治疗、泌尿肿瘤、结直肠肿瘤、多发骨髓瘤、骨转移癌、淋巴瘤12个单病种肿瘤联合会诊为核心的门诊MDT诊疗服务体系。
2.1 MDT医疗团队构成
①MDT小组的负责人(首席专家)。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以及一定行政管理经验的学科带头人担任,负责MDT小组组建、运行。
②核心专家诊疗组由肿瘤外科、内科、放射治疗科、介入科、生物治疗科、放射科、超声科、病理科以及其他个案相关学科的具有丰富临床经验、能熟悉掌握了解本领域诊断治疗的发展前沿和国内临床实践指南的医学专家组成,负责患者的主体诊疗方案讨论与制定。
③辅助支持小组以护理、心理、营养支持为主,肿瘤患者家庭护理情况、心理因素、营养状况等同样会对患者治疗效果、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因此辅助小组可成为MDT门诊治疗的有效补充。
④专职MDT秘书,负责协调会诊相关联络、会议及材料准备工作,负责安排会议、收集患者资料、根据资料制作患者PPT,记录患者诊断治疗的决议,加强会诊专家之间的协调沟通。
通过MDT门诊服务模式专家团队的构建,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站式”高效高质量的多学科医疗诊治服务,使患者在最快时间里获得最优诊治方案,尤其是对疑难重症肿瘤患者的诊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充分体现和发挥该院MDT医疗团队的价值。
2.2 MDT会诊流程
医院各MDT小组,以循证医学理论为基础,参照病种诊疗规范及指南,建立相应工作制度、流程以及适合该院治疗的规范化指南。各小组根据患者预约情况,每周固定组织开展会诊,会诊流程如图1所示。
门诊医生根据患者疑难病情向会诊中心组提出申请,或患者根据病情提前预约,告知自身基本情况。然后小组秘书收集患者相关病历信息,并根据会诊标准进行预审,不符合会诊标准的指导转科或补充材料,对符合入组患者进行病情幻灯制作以及个体化专家库成员筛选,同时邀请相科室专家进入当日会诊。会诊当日向患者提供诊前准备、病情咨询、诊断治疗方案,并在后期由护理小组定期随访追踪,进行病例库录入。
3 MDT诊疗应用效果
①减少非医疗等待时间与费用,患者满意度高。通过MDT会诊患者能获得个性化、连续性、高质量的诊疗信息与措施,有效减少患者在各科室逐一诊断与治疗的等待时间,不仅降低患者及家属的时间成本并在一定层面上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更增加治疗方案的可选择性,明显降低患者诊疗费用。随着近年来对MDT门诊的大力宣传,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选择MDT诊疗,该院肿瘤 MDT 诊疗自 2008 年开始至今,已进行4 000余例肿瘤疑难病例MDT会诊。近3年会诊量分别为418、565、910人次,年增长率从26.2%提升到61.06%。该项服务的患者满意率度也高达95.6%。
②诊疗方案科学,患者治疗依从性高,减少医源性失误。通过随访了解到患者对MDT门诊服务的认可度较高。因提供更为准确的评估,从而获得更为合理科学的综合治疗方案,患者整体依从性较高。以2018年乳腺肿瘤、胃部肿瘤MDT会诊为例,乳腺肿瘤MDT会诊共49例,随访率100%,MDT诊疗意见执行率达100%,MDT患者治疗有效率超过80%。胃部肿瘤全年会诊量180余例,随访率98%,患者诊疗依从性74.5%,治疗有效率超过90%。
③提高医生综合诊疗水平。通过MDT会诊,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充分的交流协作,达到业务能力上的提升,提高了医生综合诊疗水平。病例数据库的建立也为医生的进一步研究学习提供案例素材。
④依托多学科团队,推动学科发展。通过MDT会诊发挥专家联合诊治的优势,制定综合治疗最佳方案,激发学科发展活力,搭建了科研究平台,促进医教研健康管理真正融合。
⑤增强医院影响力,促进区域诊疗发展。肿瘤MDT联合门诊工作的开展,不仅使多学科的学术和专业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也使肿瘤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便捷、最优质的医疗救治。使该院对疑难病例的诊疗水平和科研水平得到双向快速发展,同时通过远程MDT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最大限度地扩大医院影响力,使该院的肿瘤专科诊疗辐射到国内更多的地区和医院,消除不同地域和医院之间的诊疗差异。
4 该院MDT诊疗模式的优势与创新
4.1 体系化诊疗
MDT在该院已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体系化诊疗”模式,以全程式管理的方式,将会诊病例纳入数据库,进行患者随访管理,使诊疗效果可追踪、可记录、可评价。在临床应用中通过疑难病例的不断积累,促进了诊疗方案的进一步完善提升,保障MDT的进度与质量。
4.2 多学科资源优化
作为大型肿瘤专科医院,各临床科室在肿瘤诊治更具安全性、有效性、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和前瞻性,通过多学科的资源优化、多部门协作,建立MDT规则和指南,将肿瘤治疗优势发挥的更为明显。为肿瘤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一体化”服务。
4.3 强化人才建设
以MDT教学、查房,带动青年医师深入参与,形成首席专家、核心专家组、青年医生、护理、专职秘书团队,有效提高医护人员诊疗水平,加强了MDT专业人员梯队建设,形成良好人才储备。
4.4 以远程会诊平台,推动肿瘤患者MDT区域化资源共享
目前该院已多次联合天津市总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以及山西、黑龙江、江苏、河北、内蒙古等地区医院专家进行相关MDT讨论,以肿瘤专科特色化治疗,带动联合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类型的医院的联合诊治肿瘤的水平,已逐步形成区域协同、信息共享、服务一体、多学科联合的肿瘤专科医联体医疗服务格局。
5 小结
该院通过MDT门诊诊疗服务模式的建立整合医院医疗优势资源、提升服务方式和途径的管理,提高诊疗能力,并不断在实际应用中创新模式,逐步完善单病种MDT诊疗模式管理,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制定单病种多学科诊疗规范,进一步促进各专业协同协调发展,打破专业壁垒,形成对门诊疾病诊疗专业细分服务的良好补充,为提高抗肿瘤诊治水平提供有力保障。肿瘤MDT诊疗模式优势十分明显,但其中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该院远程MDT诊疗应用时间相对较短,同时作为肿瘤专科医院在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病等研究上相对较弱,因此如何更加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肿瘤MDT远程医疗会诊流程,提升有多种慢性病肿瘤患者的诊治能力,是今后需要重点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陳万青,郑荣寿,张思维,等.2013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2017,26(1):1-7.
[2] 陈万青,孙可欣,郑荣寿,等.2014年中国分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2018,27(1):1-14.
[3] 孙可欣,郑荣寿,张思维,等.2015年中国分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2019,28(1):1-11.
[4] 陈金东.中国各类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现状及发展趋势[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8,41(6):653-662.
[5] Taylor C,Munro AJ,Glynnejones R,et al.Multidisciplinary team working in cancer: What is the evidence[J].Bm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10,340(7749):c951.
[6] CHEN W,ZHENg R,Baade PD,et al.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2015[J].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2016,66(2): 115-132.
(收稿日期:2019-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