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佳楠(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
新课改的实施对体育教育予以了高度重视,从制度层面把体育教学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高度。面对新课改大环境,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观念,结合不同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严格按照新课改要求创新教学模式、改造教学环境,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光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乐趣,更要让学生切身感受体育对他们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体育教师来说,首先,他们面对的目标群体具有年龄小、经验不足、好奇心强的特点;其次,教师的文化学历水平和经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低于初高中体育教师;第三,体育课不比其他文化课如语文、数学是在教室里上课,教学环境封闭、教学方法单一。体育课大多数时间是在室外进行,开放的教学环境就会导致课堂不好控制,再面对小学生这种自制力差、好奇心高的群体,课堂纪律和安全问题都是教师必须兼顾且高度重视的。
经过我国教育部近十年的教学调研与课程实践,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新课标体系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值得关注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原先的课程内容是由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构成,新课标将原来的心理健康领域和社会适应领域合并成了一个领域;第二,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水平的划分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将学习划分成四个水平段。因此,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工作,在对学生学习水平的界定和划分不用发生改动,可按照原先的层次设定考核和评价标准;第三,新课标中提到的目标层次结构构成,是从领域目标过渡到水平目标,然后再由水平目标上升到内容标准,而且,在内容标准这块,新课标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在每一个内容标准的后面都增加了对应内容的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更加具体的规定了每一项内容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便利。
第一,运动参与领域。在小学阶段,主要是通过培养小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和运动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内部动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体育运动,享受运动的愉快体验、感受到运动的乐趣,使学生从内心接受体育运动、喜欢体育运动,有参加集体活动的意愿;第二,运动技能领域。在运动技能领域对小学生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自主发展个人基本运动能力,跟随老师的教授和示范掌握一些有益于身体素质提升和个体机能发育的基本动作技术,具备基本的运动能力;第三,身体健康领域。身体健康是一切体育运动的基础,通过引导小学生,让其懂得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和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从心里重视常见疾病预防,懂得保护自己;第四,心里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在这一领域中,主要的学习内容是让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自尊、自信、不怕困难的坚毅品质,学会坦然面对挫折、学会与人友好交往等优秀品质。
首先,在我国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大多数家长为了孩子顺利升学,很小就让自己的孩子去参加各种补习班,包括文化课、艺术培训等,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导致孩子每天除了上学,回到家还要应付作业和铺天盖地的补习,时间和精力上都没有办法去参加体育活动,长此以往的忽视了体质锻炼,严重遏制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其次,在小学阶段,学校虽然越来越重视体育课,要求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适当增加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强度,但总有些学生不愿锻炼。再加上家长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期望过高,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导致小学生身体机能下降,早操时跑步气喘吁吁,跟不上队伍、做课间操无精打采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仍然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支配,新的教学理念虽然已经逐渐得到推广和普及,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小学教学工作仍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小学体育教学时间逐渐被缩减,实际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
一方面是由于教学模式单一,小学体育课堂由固定环节组成,教学方式生搬硬套,相对枯燥,课堂氛围索然无味,导致学生失去了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虽然重新修订了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所有的小学生用同一套教学内容,很难保证学生步调一致,进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另外,现有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设计中,忽视了小学生心里和情感需求,无法满足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仅仅通过体育锻炼身体,无法达到素质教学的客观要求。
(1)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在过去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处于一种教师操控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十分淡薄,人在心不在的现象十分严重,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没有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小学体育教育必须以创新教学思想为重,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锻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和体育学习能力。
(2)发挥教师课堂主导作用。
新课标要求,小学体育教学应当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在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熟练掌握教学知识和技能,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的对学生进行动作和方法上的指导,一方面让清晰地教学思路贯穿整个课堂,另一方面很好的控制课堂,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自主探究的经验不足,且有些体育运动比较激烈,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教师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安全防护工作,否则可能会发生一些不必要的运动损伤事故甚至安全意外。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为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上课时除了教授教案上的内容,可以通过自主创新,自编一些动作和游戏,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阶段是处于一个模仿能力很强的阶段,简单的徒手操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模仿热情,在愉快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了锻炼身体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如果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非常好,还可以让一些做得好的学生上来给大家示范,激发同伴学习的意识,一方面让课堂氛围轻松愉悦、教学过程更加轻松易懂,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行,唤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内在需求,激发内在动机。
(2)建立特色课堂教学方案。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应更加注重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中陈旧的部分,积极适应新时代体育教学工作的趋势,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给学生传授一些基本动作技能的学习,比如在进行立定跳远的教学中,先不直接告诉学生动作技术要点,也不直接进行教学示范,而是先提出立定跳远的基本要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寻找跳的更远更好的办法,激发内隐学习,然后再进行标准动作师范,接着根据之前学生在做动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性的指导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3)引进新兴体育教学项目。
教学内容陈旧是当下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很多小学生认为体育课学的内容没意思,基本上都是重复上一年所学内容,项目单一且无趣,使他们感到厌烦,学生希望能通过学校体育课,学到一些新鲜有趣的内容,掌握一些好玩的技能,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达到愉悦身心和锻炼身体的目的。新课标要求,小学体育教学要时刻关注教学内容的创新,适时开发新的体育项目,满足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体育锻炼需求。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还能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师资配备情况,引进一些时尚的体育项目,如:轮滑、健美操等,也可以引进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柔力球、太极等,以及一些传统球类、田径类项目。这些项目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满足了学生多元化体育锻炼的需求。当然,由于有些新兴体育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对参与者的要求比较高,在引进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水平和教学的需求,在不违背动作技术标准和体育锻炼目的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难度降低改造,改变规则,使其更适合小学体育的教学。也可以聘请专业的项目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学习运动技术,学校组织部门大力发展这些体育项目,努力使其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也可以组织水平较高的学生去参加一些比赛,提升知名度。
就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学校和家长都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学校体育是保障学生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体育作为基础性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必须重视体育教学,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注重体育教学的创新性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现阶段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更加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全面深化体育改革,使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既能适应现代化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又能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机体能力,使学生热爱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