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新笋(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据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800人以上规模)达1100场,参赛人次近500万。其中,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A类赛事223场,B类赛事33场。与2016同期相比,共办赛事增加了101场,增长率为83%。马拉松以纪念一人方式转为带动千万人的赛事,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在中国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浪潮,这以小带大的潮水承载着马拉松运动的前进重任,随着我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提高,更对新形势下的衍生物——校园夜跑,提出更高要求,使其促进学校发展同时,又能增强大学生体质,更进一步符合健康理念。
源于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滋养了马拉松热潮,顺势带动夜跑日趋流行。健康运动专家认为,无论哪种运动,都是以身体健康为最终目的。随着马拉松赛事与城市较强联动性的共同发展,全民健身热潮下,城市跑者特有魅力感染下,校园大学生对夜跑独特魅力的也有卓越追求。大学生学业压力的缓解时间选择在晚上进行,其选择的释放压力方式多样,但由于跑步操作简单、易于组织、方便灵活,穿上跑鞋,迈开双腿就能开始,受场地、时间、器材的影响较少,所以大学生成为了校园夜跑的主力军,夜晚锻炼丰富了大学生的闲暇时光,又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改善,同时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校园是一个小型社会,小型社会的前进必然离不开社会动力的推动,马拉松的发展推动力力同样在小型社会圈里有着必不可少的存在,随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越来越激励,不少大学生或多或少都有着亚健康问题,在全民健身热潮下,不少大学生也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由于白天阳光的刺激、学时课程的安排,校园夜跑也开始茁壮成长起来。校园夜跑作为一项眼下最时尚的健身方式,引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进去,校园夜跑所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是学生的最佳选择,随校园夜跑人数的增多,同时也将校园夜跑的优劣态势凸显出来。
学校是青年活动的聚集地,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学习和生活的首要场所,高素质人群的集中场所,相较城市跑者而言,校园跑者没有年龄、职业的社会问题,人数的大比例集中占据有利优势,可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频率,安全系数偏高。在乔曦[]对成都市夜跑调查中发现,夜跑主要场所多数以大学校园及各大公园为主,相较于城市公园跑道,学校塑胶跑道是专业跑道,路面平坦、没有无凹洞或排水倾斜度,避免扭伤脚踝,地面的不平整或者倾斜会一定程度影响跑步姿势;而且塑胶跑道软硬居中,能有施力的回馈,对跑者膝关节、踝关节有压力有着缓冲作用,不至于过硬对身体造成负担;专业跑道距离经过量测,方便计算里程与配速,能更方便对自己能力的衡量,对跑者成绩具有一定影响;相对于城市路跑,操场跑道更为安全,少了车流人流的干扰,不需担心交通的突发状况,安全系数较高。
校园植被覆盖面积广,绿色植被在白天太阳光的照耀下,夜晚转化后,释放出大量氧分子,夜晚空气中含氧量升高,夜晚的有氧锻炼,消耗体内多余糖分,更利于身体健康。与城市夜跑相比,校园建设一般在城郊,少了汽车尾气的吸入,也降低了呼吸疾病的发病率,而且有氧运动能增加人体肺活量,增强肺功能,延缓衰老,减轻大学生亚健康疾病的侵袭,并促进睡眠质量。夜晚是人体新陈代谢的时段,脂肪的新陈代谢也达到一天最高峰,夜跑更利于爱美女性的减肥计划。夜晚时分校园环境安静,空气质量更为优质,少了城市夜晚的喧嚣与吵闹,多了一分宁静,环境给了跑者极大的舒适感,使得运动更为轻松欢快。
夜晚时间不影响工作和学习,有充裕的时间进行锻炼。有研究表示,在晚上时段,人体新陈代谢的关键物质荷尔蒙对身体锻炼的反应最强烈。因为人体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生物钟”的控制,在一天24小时内,人体力的最高点和最低点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而绝大多数人体力发挥的最高点并不在清晨,而是在傍晚。夜跑作为一项全身性运动,有助于缓解如腰背、脖子等处的肌肉疲劳,是大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之余最经济、最方便的劳逸结合的放松方式。在书本之外感情线便是生活,夜跑可将生活的质量提高,在夜跑过程中,可结识志同道合的跑友,增进情感交流,形成跑友之间的共鸣,增加人际交流,这也是运动所存魅力所在。夜间慢跑够放松身心,使人产生愉悦感,正好适合晚间作息。校园夜跑广泛的适应性,是学生的最佳选择,长期坚持夜跑,既可排除不良情绪,释放学习压力,又能改善心理健康状态,提升抗压能力,增强自信心。马拉松精神的带动下,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在跑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样也磨练心性,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吸引更多人参与体育运动。
马拉松运动是考验毅力、耐力、身体素质的多重存在,在观看马拉松比赛,或者周围赛事的影响下,人好胜的心理状态会被牵拉出来,对马拉松的参与有着跃跃欲试的心态。跑步可以说抬脚就来,虽然夜跑与正常的慢跑技术原理相同,但初次参与者容易技术变形,不但不能健身,而且容易造成伤害事故。当代大学生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使身体机能处于失稳的边缘,长期处于不健康状态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极度紧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轻微的刺激就会引起混沌运动发生质变,无法维持机体稳态,从而引发猝死。大多学生在日常锻炼中不能够做到真正的“健康第一”,对适合运动的时间、身心状态不能很好地掌握,而对运动中如何保护自己和运动伤害后如何进行急救措施了解甚少,这也是导致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诱因之一。运动知识了解不充分,如过度剧烈运动、无法把握尺度、饭后马上运动、运动后立即冲热水澡、喝冰冷的饮料、卫生保健知识匮乏等,贸然挑战自身极限,对自身的健身达不到效果,还会给后期锻炼并带来阴影。运动量过大,负荷过重造成受伤事件也屡见不鲜,适宜并且科学的锻炼才能有锻炼成效,如若不果然会起到反作用。
由于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电子设备蜂拥而至,在孙、李海兰、邵刚、郭燕对大学生夜跑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夜跑过程中携带手机等情况,一方面,虽然智能运动设备能侧面激励夜跑,显示运动步数,但另一方面,容易分散了锻炼注意力,发生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容易受伤。夜跑的形式也存在结伴和单人形式,夜间运动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存在光线不足,跑者散漫不集中,没有专业的专门的组织者带领。
校园夜跑有着自身优势:人员集中,场地安全,环境优美等特点,但也有其的弊端。夜跑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关注,关注度也越高,问题越容易凸显。为了满足夜跑运动的需要,提高夜跑安全性,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对个人和学校提出以下几点要求,让夜跑在校园科学、合理进行。
(1)个人方面。
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夜跑方式,选择校内夜跑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时间尽量安排在下午7-9点,餐后休息30-60分钟,锻炼切不可选择入夜太深,入夜气温减低,对自身锻炼效果有一定影响。二是人体各脏器及四肢从相对静止状态到较紧张活动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跑前进行全面的热身运动,给机体一个相互协调的作用,保护韧带和关节。三是选择合适的服饰,防止运动过程中扭伤脚踝,由于夜晚锻炼的特殊性,尽量穿戴有荧光标志的服饰,穿专业跑鞋或舒适的鞋子进行活动,避免服饰不适,造成受伤。四是跑步过程中佩戴毛巾,运动后身体发热,汗液得蒸发容易散失热量,及时擦去汗液,避免环境冷身体热的刺激,造成身体不适。五是夜跑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或运动损伤,及时就医,防止二次伤害。六是增强安全意识,尽量结伴而行,并熟知科学救助手段,选择自己熟悉的路线,避免黑暗偏僻的地方,在人多的地方进行夜跑锻炼。七是运动后及时放松整理运动活动,拉伸全身肌肉,缓解乳酸堆积,消除疲劳,可以通过慢跑和快走等小强度有氧运动方式缓解。八是跑后用热水泡脚,缓解运动带来的不适感,并促进血液循环,提升睡眠质量。九是夜跑一定结合自身身体状况,适量运动,切勿超负荷运动,造成身体超负荷,对夜跑有抵触心理,使锻炼适得其反。
(2)学校方面。
校园夜跑是学生自发的锻炼行为,学校应做到以下几点给学生夜跑安全提供强有力保障:一是加大对学校出入人员的监管,增设学校安全岗亭,在夜跑区域内设置安全警示牌。二是学校照明设施逐一排查,维修道路,并加强安保人员的巡逻,保障夜跑学生的人身安全。三是组织校园夜跑社团,增加专业体育指导人员,让学生夜跑活动更专业,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夜跑锻炼,即可为马拉松赛事培养体育人才,又增强学生体质。四是积极通过宣传栏、学报、安全讲座等进行夜跑安全宣传,增加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潜意识里让夜跑者有安全概念,减少危险事故的发生频率。五是学校医务监督,并安排值班医生,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