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文博图书资料服务模式转变的思考
——以山东文博图书资料室为例

2019-12-23 12:18
人文天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资料室文博图书资料

文博图书资料室是以搜集、存储文博类的专业图书资料为主,并提供借阅服务的专业性较强的文博类图书场所。对于它的职能,传统意义上的观点是以搜集、收藏、整理、保护文博类专业图书资料为主。它的服务对象大多是致力于文博工作的科研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且知识深厚并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这部分读者在新网络环境下获取知识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对传统文博图书资料室的依赖性日益减弱,这就造成了文博图书资料室为文博事业服务的能力越来越差。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概念、新模式的产生与发展,如何在新的“互联网+”环境下创新服务是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文博图书资料室面对新的转型发展与机遇期,只有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模式上改变思路、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文博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尽力。

一、文博图书资料室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山东省的文博事业蓬勃发展,各级各类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根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统计,截至2016年,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达到451家。从全省情况看,省、市两级博物馆均配有图书资料室,县(市、区)级博物馆不同程度的配有图书管理室及管理人员,或与其他相类似科室兼配。虽然在购书经费充足的保障下,图书资料室的管理与服务有较大提升,如藏书数量及种类增多;个别单位通过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读者可在局域网内登录检索馆藏文献;或加强网上资源建设,与“中国知网”“超星”等知识资源平台合作,通过固定IP地址进行浏览下载。在网络兴起之初,这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服务。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图书资料室的服务内容除了纸质及电子文献资源数量的增加外,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随着读者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无线移动设备的依赖,数字化出版、信息化传播、移动化阅读成为主流,获取知识资源的渠道及阅读方式更加多元化,原有的图书资料室变得门可罗雀,逐渐沦为借还图书或翻阅期刊报纸的场所。以山东博物馆为例,即使每年根据读者需求增加新书种类,或提供更加周到、便捷的查询及借还服务,仍然无法改变借阅量逐渐下滑的现象,造成了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管理水平滞后,服务意识欠缺,传统服务模式单一守旧,一直在浅层次的服务当中徘徊。

二、“互联网+”为文博图书资料创新服务模式提供契机

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与社会各个领域深度融合,进而促进各个传统行业创新发展,博物馆等文博服务机构也正迈向智慧互联网的新时代。2013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在全国选择部分试点单位进行智慧服务、智慧保护和智慧管理的智慧博物馆建设。三维扫描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成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网络媒介已经成为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面对当今社会这种新的生活常态,文博图书资料管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服务模式的创新改革已势在必行。

应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并不是把现有的图书资源、系统、平台与互联网进行简单的对接,而是借助互联网这种新的思维对文博图书资料服务理念、管理水平及思维模式进行质的提升。移动互联时代,网络信息资源的涌现促使图书资料室进入了多媒体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多文献载体技术的时代,单一、孤立的服务工作已不再具有竞争力,无法满足读者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只有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不断进行改良和创新,在信息资源网络化、信息服务速率高效化、信息服务手段现代化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才能满足读者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需求,进而承担起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遗产教育意义的使命。

三、“互联网+”环境下文博图书资料服务创新模式初探

1.建设文博专业图书资料数据信息资源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基础是数据。文博专业图书资料室应改变传统的以纸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为主,逐渐向数字信息资源建设转移。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由文献服务转为信息服务是必然趋势。山东文博专业图书资料室由于重视资料的收集,馆藏建设在地域性、专业性等方面各具特色。以山东博物馆为例,自五十年代建馆初始即有历代珍贵文献的原始积累,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历史、文物考古、山东地方文献、博物馆学、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等学科的馆藏资源体系。随着改革开放与台湾及海外博物馆业务活动的不断发展,加大了对台湾及外文文物展览图录、发掘报告、研究文献的收藏。经过持续并有针对性的建设,如今专业文献种类丰富、资料完整,为文博专业人员的科研活动及业务学习提供了雄厚的技术保障。浩如烟海的专业文献馆藏资源,如果仅仅停留在保存和被动提供资料原件这种传统服务方式上,就会湮没其巨大的史料价值。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文博图书资料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可通过信息化管理标准,制定信息采集的指标及著录标准,建设统一、标准的全省“文博服务机构数字文献信息资源平台”,向上可对接国家公共文化平台,向下延伸至全省各文博服务机构数字信息平台,实现文博类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及共享。为了防止资源的重复开发和资金浪费,应最大限度利用已开发的数字信息资源。同时,各馆应打破壁垒,结合本馆特色进行数字文献建设,特别是孤本、手稿、书札、老照片、文书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资料,通过扫描等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存储,逐步建成标准化、特色化数据信息服务体系。以山东博物馆图书资料室为例,目前已通过广州图创ILAS图书管理系统对馆藏3万余册图书进行了数字化改造,通过标准化信息采集,形成了特色化、专业化的信息资源库,为更好地融合各文博服务机构资源、建设统一的数字文献数据信息平台的存储、对接及传输奠定了基础。

2.以“互联网+”为依托,树立智慧服务新理念

“互联网+”环境下,文博图书资料服务理念及服务模式应不断创新、不断变革。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深化智慧博物馆的宣传、教育、科研等服务功能,打造成以读者为中心的智慧化知识服务中心。例如,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出手机APP,只需随身携带移动设备,无论身处何地均可阅读海量图书资源;通过新媒体技术打造微信服务平台,与读者建立沟通渠道,使图书资料的服务内容更加精准和高效;利用多媒体设备,发挥馆藏资源优势,配合陈列展览举办相关知识讲座、研讨活动、推广专题阅读等。山东博物馆对此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与超星联合开发了“山东博物馆文博一体机”,读者只需手指轻触,即可浏览“齐鲁瑰宝耀中华”“展览信息”“文物精品”“视频学习”等视频栏目,或通过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完成图书全文下载。“一体机”可放置在博物馆、图书馆、学校、广场、机场等任何公共场所,成为面向社会、服务公众、宣传文化遗产的信息传播中心。可见,“互联网+”既可以对原有信息进行功能性拓展,还可以利用新的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通过各种媒体(声音、数据、图像或影像)与传统文博图书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建设更加个性化、人性化及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3.提高人员素质,加强信息化文博图书资料队伍建设

“互联网+”时代,文博图书资料服务的最终方向是数字化、信息化及网络化,这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传统的知识结构和服务理念已不再适应当前信息资源网络化的今天,新时期对文博图书资料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既掌握博物馆学、图书情报学等专业知识,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当务之急,要不断开展继续教育,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文博图书资料人才队伍。作为图书资料工作者,要不断增强时代观念,学习新技术,补充新知识,研究现代新科技在文博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为构建新型文博图书资料信息体系的建设和运营提供高效服务。

结语

“互联网+”概念为文博图书资料服务的改革创新带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山东文博图书资料室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构建智慧互联的文博图书资料服务新体系,进一步推进优质高效的服务工作。

猜你喜欢
资料室文博图书资料
高校二级学院资料室的建设与管理
现代远程教育在文博教育培训中应用初探
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加强图书资料管理探析
关于文博场馆宣教工作的些许思考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关于图书资料管理创新的分析与研究
促进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的策略分析
高校院系图书馆资料室的管理模式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体育院校资料室发挥主要作用方式的探讨①
——以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图书资料管理现代化途径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