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产业,又称为版权相关产业,最早是由美国提出并得到持续充实和发展的概念。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调研指南》中对版权产业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版权产业是指版权及相关权利能够发挥基础作用的产业活动集合,包括核心版权产业、相互依存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非专用支持产业等四种类别,适用于“文化、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成果”,包括书籍、音乐、戏剧、舞蹈艺术、摄影、电影、绘画、雕塑、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等。
依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调研指南》中的定义,版权产业经济贡献是版权产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新创造的产品、服务、就业、外贸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情况,包括经济贡献、经济贡献率指标。
中国版权产业发展概况主要体现在增加值、就业和外贸三个方面。从增加值指标来看,版权产业增加值在2006年为13489.33亿元,2016年为54551.46亿元,增长了近3倍,总体保持了8%以上的增速。从就业指标看,版权产业就业量在2006年为762.92万人,2016年为1672.45万人,增长了1.2倍。从对外贸易指标看,版权产业的外贸额在2006年为1492.62亿元,2016年为2416.74亿元,增长了0.65倍,个别年份出现了负增长情况。
版权产业经济贡献是指版权产业的增加值、就业量和外贸额分别占GDP、就业总量和外贸总额的比重。2006年版权产业对GDP的贡献为6.15%,2016年为7.33%,10年间提高了1.18个百分点。版权产业对就业的贡献2013年时达到峰值4.30%,此后逐年下降,到2016年下降到4.04%。在对外贸易贡献方面,2006年版权产业对外贸的贡献为15.40%,并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达到峰值17.72%,2016年已下降到11.52%。
版权产业经济贡献率是指版权产业增加值和就业量的增量分别占GDP、就业总量的增量的比重,主要反映版权产业对GDP和就业增长的作用程度。版权产业对GDP的经济贡献率在2007年为6.50%,2013年达到峰值12.85%,2016年下降为8.17%,10年间呈现了高低起伏的走势。而版权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在2007年为13.53%,2013年达到峰值34.91%,2016年又下降到了0.55%。
适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加快促进以“创新投入高、创新带动强、创新产出高、创新贡献高”为特征的版权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驱动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水平,形成版权产业经济贡献的特殊实现方式。
版权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改善资源配置方式。版权产业是以文化、艺术、创意、科技要素为支撑的产业,通过开发、利用这些知识和智力资源,使相关产业的产品和服务都成为一定的版权资源的载体。版权产业正是在对传统资源充分认识和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了产业创新,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了由有形的配置方式向无形的配置方式过渡,资源的可创造性、可复制性和可衍生性由思维理念变成生产实践,凭借无限的智慧创造突破有限的资源约束,促进经济发展逐渐向知识和智力资源驱动方向转变。
版权产业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大作用。版权产业与产业结构升级链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耦合关系,通过与相关产业高度关联、强力介入、互动互促而走向融合。版权产业依靠文化、艺术、创意的支撑和科技创新的拉动,使产业结构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从高端制造业向高端服务业转变,在“量的积累”和“质的提高”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最终使版权产业演变为一个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新的增长极。
版权产业在本质上是创意经济、创新经济,文化艺术创意人才在版权产业中居于核心地位。版权产业就是把最活跃、最稀缺的生产要素——人的创意、创造潜力加以运用,通过与资本、管理、技术等要素的有效结合和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和挖掘智慧型人口红利,成为创新就业促进机制的有效方式。数据显示,2016年,从就业弹性系数看,版权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能够创造61.46万个就业岗位,这对就业促进机制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实践。
版权产业的大力发展使社会化的创新活动创造出更多的智力成果,助力社会创新体制的建构。首先,版权产业能够激励智力成果的创作、创造,促进文化、艺术、科技取得重大进步,有利于在版权产业的创新性发展和智力成果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中,将智力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达到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的目的。其次,版权产业中的非核心类别,有助于智力成果在关联产业中的应用、传播、消费,以协同、融合的方式尽可能多地实现智力成果的经济价值,增加创新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模式是文化科技优势和成本优势的博弈,同时也是“头脑经济”和“肢体经济”的博弈。发达国家极力倡导在全球经济往来中保护知识产权,巩固其所拥有的传统优势,以期在国际分工体系中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和贸易利益。为扭转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不利地位,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尤其是版权战略更是迫在眉睫,积极推进和鼓励版权产业发展是提升本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版权产业对国民经济具有突出的贡献,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出发点,需要设计和制定有利于提升版权产业经济贡献及其实现方式的策略建议。
以提升版权产业经济贡献为目标,需要发挥政府在版权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对版权产业的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首先,在政策导向方面,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地位,使版权产业的发展具有明确的政策方向。不但在产业规模方面实现跨越式扩张,而且在产业结构方面也要趋于合理优化,突破数量型、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提高版权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水平。其次,在行业管理方面,国家应积极整合相关的版权资源,适当扩大版权产业链中各个相关主体的利益空间,规范版权使用的有偿性和透明度,承担起建立版权公共服务平台的责任。
版权产业本身是一种知识性强且涉及面广的产业,由此决定了版权产业从业人员素质的综合性。一方面,需要加强新闻宣传、出版、文化、广播电视等部门与教育部门的通力合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提高版权产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也可以选派一些语言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的人员赴国外学习或深造。另一方面,持续加强版权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和任用,合理选聘海外归国优秀人才,努力提高引进人才的多样性,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和多渠道的版权人才引进与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已经加入多项国际性版权条约,在我国版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已然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下,需要在立法精神、保护内容和救济手段等方面进行必要的、适应性更新和调整,体现出版权制度作为国际性通则的协同性和匹配度。与此同时,还应当立足于版权产业的实际情况,加快国内的版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版权法律体系的保障作用,切实为版权产业的发展创造完善的法律治理环境。
发达国家的版权发展战略,使其成功地占据了版权产业链的核心层,以智力成果为核心资源,发达国家打造了本国经济发展的升级版。相比之下,我国版权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强化版权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切实实施“走出去”战略,着重突出版权贸易产品的文化传统、民族特色和品牌形象,开展全方位的跨国界和跨领域的版权贸易合作,逐渐形成我国特有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版权贸易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