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惠琴
(珠海市卫生学校,广东 珠海 519000)
中国自古就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所谓“工”就是工匠,即通俗而言的“手工艺者”或“手艺人”。《管子·小匡》中称其为“国之石民也”,就是指工匠在一个社会的地位就如同石柱,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这表明工匠不仅是一种职业称谓,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之一,被赋予了高度的肯定。成语“熟能生巧”正是对“工匠精神”的赞扬,体现了一名合格的工匠应该在自身所处的职业岗位上做到精益求精,视职业道德为“第二生命”。现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职业精神,它包括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品质等内涵,反映一个工作者应有的职业价值观念和行为[1]。
目前,我国助产专业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孕妇生产准备、辅助及疗养3个部分,例如在孕妇分娩之前准备好相应的清洁物品和器械等;在产科医生实施分娩手术的过程中,承担手术配合工作,以降低风险。此外还包括孕前检查、产后产妇护理、保健卫生和新生儿护理等。由此可见,助产专业工作烦琐、复杂,几乎贯穿整个孕产环节。助产专业工作内容复杂、责任重大,因此更需要“工匠精神”来指引。但从助产专业“工匠精神”教育现状而言,整体上并不乐观。为提高助产士工作水平,学校加强助产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而对涉及“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职业品质、职业精神等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在助产专业领域接受的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对自己负责的认知(即对自己操作规范性、准确性负责),凡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与“工匠精神”有着严重分歧。同时,从学生身份到助产士身份的转变过程中,医院方面作为岗位教育的主体,也忽视对“工匠精神”的要求和体现。基于此,新时期医学教育亟待改革创新,将“工匠精神”融入助产专业教育中,能够进一步提升人才综合素质[2]。
“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匠心、匠术、匠魂3个主要部分,其在助产专业教育中的应用,可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理解。
第一,以匠心体现助产专业领域的爱岗敬业。所谓匠心,在“工匠精神”范畴中表现为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态度,这也是判断一个从业者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如果谈不上爱岗敬业,而只是将工作看作是谋生的手段,一旦有更好的机会就会毫不犹豫离开。尽职尽责是爱岗敬业的具体表现,事情做到事无巨细,才能保障工作质量,而对于助产工作而言,关系到母婴生命和健康,因此匠心是排在第一位的要求。
第二,以匠术体现助产专业领域的技术精湛。所谓匠术,是判断一个人是否达到了“工匠”的主要标准,知识、技术水平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在“工匠精神”范畴下,“匠术”就是指精益求精的职业技术和不断创新的职业能力。一方面,精益求精的技术追求是每一个行业都应该强调的,这是保障工作质量、效率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不断创新的职业能力是任何一个岗位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3]。
第三,以匠魂体现助产专业领域的医德医风。所谓匠魂是指具有较高“工匠精神”的内在气质。知识也好、技术也好,最终作为“工匠精神”的载体,都应向崇高的道德品质发展。
显而易见,“工匠精神”需要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才能得以体现,并在稳定的工作场景中才能发挥精益求精的效果。而我国在助产专业教育中,将助产士视为护士,工作岗位注册、评职称等也完全依照护士职业标准展开。这造成助产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的尴尬,也容易造成助产专业领域教育“工匠精神”的错位——究竟该以护士身份去体现“工匠精神”,还是以助产士身份?需要先明确定位,才能保障“工匠精神”在助产专业领域的有效体现。
在助产专业教育中引入人文,通过强化思想道德培养,促使专业人才形成高度的责任心、自豪感。在具体措施方面,可通过教材内容的拓展实现,例如加入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文学、医学伦理、医学礼仪等内容[4],让学生不断增强对自身工作的价值认同;从古今中外名医身上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促使学生在各方面做得更加优秀,追求精益求精。
在助产专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不仅能缓解医患矛盾、改善医患关系,还能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等优良品质。然而目前助产专业教育由于缺乏真实的助产工作环境,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例如,认为自己尽心尽力解决医疗问题、规避医疗事故就是“工匠精神”。因此,应创新助产专业教育模式,例如以高校试点方式,促进助产专业学科多层低、立体化、全方位发展,实现理论教育与培训实践相结合,引进“双师型”教师,实施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学生的医德培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