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9-12-23 06:55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脑血栓要点案例

蒋 芬

(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3)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下面以“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为例,探讨教学设计与反思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课程性质

内科护理学是培养护理专业人才所开设课程中的核心职业能力课,主要阐述了内科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要点和护理措施,是本科护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1)掌握脑血栓形成的主要临床表现、治疗要点和护理措施;(2)理解脑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3)了解脑血栓形成的定义。

2.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临床观察和思维能力,能够对脑血栓形成患者病情进行观察和初步分析判断;能够配合医生给予有效的治疗并对疗效与反应做出正确判断;能够关注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整体护理;(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开拓思维,使学生能够发现学习问题并通过书籍、网络学习平台、数据库等多种资源寻找解决方法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全心全意为护理对象服务的思想,养成关心、爱护、尊重护理对象的职业行为意识;(2)树立疾病认识的整体观和整体护理理念;增强疾病预防的意识;(3)树立脑血栓形成早发现、早溶栓和早期康复的理念。

3 教学内容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脑血栓作为临床常见急危重症,具有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特征,对它的防治刻不容缓,属于内科护理学中的重点疾病。

4 学情分析

神经系统内容庞杂、功能复杂且抽象,难于记忆;加之学生接触临床课程时间不长,在学习方法、思维模式方面尚有欠缺,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护理实践;同时也缺乏对知识的梳理、纵横联系、归纳总结等,最终导致对知识“知其然但并不完全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强调温故知新,基于已学知识启发新知识,使其学会知识迁移。

5 教学方法与策略

5.1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1]。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过程进行适时点拨、引导。

5.2 运用案例教学法

将案例贯穿于课堂的始终,使学生树立脑血管疾病认识的整体观。基于案例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案例情景背后隐含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临床观察与思维能力。

5.3 运用小组讨论法

在讨论、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5.4 运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表现方法,结合运动训练等师生互动,形象直观,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一目了然。

5.5 运用翻转课堂式教学

课前通过“雨课堂”平台发放案例、提出问题,激励学生从书籍、在线学习平台、图书馆数据库等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并自主学习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科研素养。

6 教学过程

6.1 新课导入,提出问题

播放“急诊室接诊脑卒中患者”视频,使学生体会患者及家属的恐惧,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与责任感,吸引学生与教师一起探究学习脑血栓形成。

6.2 课程开展

6.2.1 定义 锁定脑血栓形成定义中的3个关键词,通过设问:(1)为何脑动脉主干或分支会发生管腔狭窄或血栓栓塞?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有何特点?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到底如何表现?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并确立本堂课学习的主线。

6.2.2 发病机制 采用图片和动画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随着动画阐释脑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并从中精炼出一个关键字“堵”,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6.2.3 临床表现(1)基于进展性案例设问“该患者的疾病有何特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临床思维能力;(2)图片展示,并辅以肢体语言模仿患者的症状与体征。

6.2.4 治疗要点 基于脑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脑血栓形成的治疗要点——“通(溶栓)”“早(早发现、早溶栓、早康复)”和血压调整、血糖控制等,并理解卒中单元在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6.2.5 护理措施(1)运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法,基于进展性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护理措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2)辅以图片与视频、判断正误等方式,并结合运动训练的互动,引导学生掌握康复训练的操作要点。

6.3 思考与拓展

思考护理团队如何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绿色通道救治流程?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

6.4 小结与作业

(1)小结:通过“一堵”“一通”“三早(早发现、早溶栓、早康复)”3个关键词既精炼总结了本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对难点知识的理解。(2)作业:完成“雪狐狸”App上本章节的护考练习题;通过课后资料及网络资源提前预习脑栓塞的临床表现、治疗与护理。

7 教学反思

7.1 紧紧围绕教学主线,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

在课堂中,相关内容都着重围绕“危险因素—血栓栓塞—脑组织坏死”这条主线,突出“堵”“通”和“早”3个关键字,将脑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要点与护理措施有机地串联起来,启发、引导学生发掘其内部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借助板书、PPT动画、网络视频等,使教学内容更加条理化、具体化、形象化,确保学生正确理解,从而牢固掌握与脑血栓形成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

7.2 创新融合多种教学方法,紧密联系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

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与小组讨论法相互融合,多举措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简单说来,一是通过引入急救视频播放,创设情境,拉近理论学习与临床的距离,既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兴趣,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课前发放案例,基于案例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案例情景背后隐含的知识,引导学生在案例设置的患者病情进展的过程中运用所学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治疗要点等知识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断,提出护理措施,培养临床观察与思维能力。在提问以及课堂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收集、归纳和总结知识,提出解决办法,设身处地思考如何正确解决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为未来的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基础。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习能力等。三是启发式提问与疑难点提问相互穿插,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例如,脑血栓形成患者血压调整,学生基于已学的高血压知识会惯性地认为血压过高就需要降压,这时教师顺其思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理解脑血栓形成患者血压调整的要点。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将各种基本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优化处理,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

7.3 重视思政教育,渗透“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文关怀

护理人文关怀是在护理活动中表现出的主动关心、爱护、尊重患者的意愿、意识或行为。将护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教育已逐渐成为护理教育发展的重点[3],需要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去培养和引导。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播放脑卒中患者接诊视频,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患者病情的危急、家属的恐惧和医护人员抢救患者的紧迫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与责任感。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每个护理细节中。

7.4 注重“动静”结合,将枯燥的医学理论与活动展示结合起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一方面,引导学生基于教学主线理性分析脑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的逻辑关系,把看似繁杂的护理措施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脑血栓形成的主要临床表现,以图片、视频的形式,辅以肢体语言展示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肢体功能的早期康复护理实践性强,带动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偏瘫患者的感受,体会早期康复操作要点,边操作边思考,引导学生从早期康复护理的实践中总结其注意事项并领悟其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7.5 不足与改进

由于该课程的学时有限,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和发言的时间较少,难以指导学生去思考更加深层次的内容,学生的问题也就不能完全体现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网络学习平台的优势,引导与监督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在小组讨论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不积极,今后对这部分学生需加强关注、积极引导。

猜你喜欢
脑血栓要点案例
健康烹调的要点
疏血通注射液与奥扎格雷纳联合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观察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A Teaching Plan —— How to Write a Summary of an Exposition
书写要点(十)
书写要点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