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友 陈清义 田利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强调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不仅为新时期文博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促使全国各级各类博物馆纷纷做出新的发展探索与尝试。2015年以来,聊城市文广新局整合市直文博单位的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国有文博单位分馆模式的实践和探索,在古城区先后建设了契约文化博物馆、乡村记忆博物馆、老照片博物馆和婚俗文化博物馆等四个专题性博物馆。
契约文化博物馆于2016年正式对外开放,由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开设,位于聊城古城区楼北大街路东,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布展面积1100平方米,展示文物500余件。展览以契约文化为主题,分为“契约的发展简史”“契约的形式与种类”“契约的材质”“契约的艺术价值”等四个部分。
聊城乡村记忆博物馆于2016年正式对外开放,由聊城光岳楼管理处开设,位于聊城古城区西城门,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布展面积1000平方米,展示文物100多件。展览以鲁西民俗文化为主题,分为“传统农业生产”“传统服饰”“乡村交通运输”“乡村生活用具”“乡村民间艺术”等五个部分。
聊城老照片博物馆于2016年正式对外开放,由聊城市博物馆主办,位于聊城古城区西北城角楼,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布展面积800平方米,展示文物百余件、老照片500余张。展览以聊城城市变迁文化为主题,分为“岁月遗梦”“艰辛历程”“激情年代”“蹉跎岁月”“改革春潮”“江北水城”六个部分。
聊城婚俗文化博物馆于2018年正式对外开放,由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主办,位于聊城古城区楼北大街,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布展面积1100平方米,展示文物300余件。展览以婚俗文化为主题,分为“婚前习俗”“正婚习俗”“婚后习俗”三个部分。
2009年,聊城开始实施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其中,有不少复原的角楼、城门楼和院落闲置,缺乏合适的经营项目。而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文化旅游业。为此,聊城市委市政府决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多方力量参与到古城项目中,共规划了35处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鼓励建设特色博物馆,将古城区建成优秀传统文化聚集区。在此背景下,聊城市文广新局发挥牵头作用,采用了多方合作办馆新模式:聊城古城保护和改造指挥部提供场馆,聊城市文广新局筹措资金,市直文博单位负责分馆布展管理运营,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坚持管用结合,通过编制部门批准购买社会化服务,由财政部门增加购买服务岗位和免费开放运营经费,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以上四个博物馆建成后,极大地丰富了古城的文化内涵,对于古城区文化旅游业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三年,四馆共接待中外游客60多万人次,举办临时展览十余个。由契约文化博物馆制作的“诚信在兹”契约文化展,还分别在清华大学、武汉江汉关博物馆流动展出,受到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等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并且,清华大学还和聊城市人民政府达成合作意向,拟依托聊城契约文化博物馆,建设中国契约文化研究院,实现资源共享,使中国契约文化研究更上一个台阶。
在聊城市文广新局的扶持下,冯亦吾书法艺术馆、李奇茂美术馆等一批专题博物馆、艺术馆也正在按照这个模式建设布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小而精的特色博物馆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
聊城市开办博物馆分馆模式的实践,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
围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理念,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馆舍因地制宜,实现多样化藏品来源,使陈列形式和陈列内容相得益彰,让专题博物馆办出了特色,实现了共享。据统计,2013年我国博物馆数量已达4165个,馆藏文物数量达3500余万件,虽数量巨大,但总体展出率偏低。国家文物局对央地共建的9个博物馆馆藏文物展出率进行了统计,其中最高的不足5%,最低的仅为1.2%,平均不足2.8%。在聊城市属文博单位,由于条件有限,有不少文物常年在库房中沉睡,得不到有效利用。另外,有众多的文物收藏爱好者,虽然不舍得将手中的藏品卖掉但也无条件开设博物馆,希望这些“沉睡在住宅楼”里的藏品得到合理利用,这为建立专题博物馆提供了基础。鉴于此,有必要均衡资源,提高馆藏文物利用率,叫醒“沉睡”在库房中的文物,让馆与馆之间的文物多多“交流”,让它们“活起来”。目前,国家提倡文化馆、图书馆等办分馆,而博物馆受制于布展场所建设缺陷、布展内容繁缛等问题,所以办分馆较为少见。而聊城在古城区建设博物馆,有利于形成资源优势,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文化工作的服务效能,与古城区文化旅游的功能定位相协调。巧借外力,用好民间收藏,实现了公办民助。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与民间收藏者签订藏品借展协议,不但使私人藏品有了展示场所,还丰富了博物馆的藏品和内涵,可谓“共赢”。
选题新颖,彰显地方特色。目前,多数博物馆局限于地方历史陈列,形式单一,内容雷同。而这四个专题博物馆的内容立足于聊城特色,展示鲁西文化,将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突出了聊城文化的地域性、民俗性,使展览有韵味、接地气。在形式上,强化精品意识,提高陈列展览的水平。坚持“小而精”的陈列理念,增加互动效果,做到让文物说话,让陈列有看头、有讲头,吸引游客参观。馆内装修设计不追求豪华装修,以小见大,一件文物就是一个故事,让游客看了还想看。“聊城契约文化陈列”“聊城婚俗陈列”连续两年荣获山东省第三届(2015-2016年度)、第四届(2016-2017年度)“全省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奖。
分馆运营严格执行博物馆服务标准,分馆的人、财、物管理由总馆全权负责,为分馆运营的保驾护航。市文广新局将分馆运营情况纳入总馆的绩效考核,并与免费开放补贴挂钩。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运营新方式。博物馆分馆建成后,编制部门不再增加单位编制,而是以批准购买服务岗位的方式由博物馆自主用人,建立新型运营机制。例如,契约博物馆通过公开招标试行委托社会化运营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讲解方面,契约博物馆还率先使用机器人讲解,成为山东省博物馆系统“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既节约了用人成本,又增强了观众的互动性,成为展陈一大亮点,吸引了一大批未成年观众参观。
吸纳社会力量为博物馆建设出谋划策,成立博物馆管理领导小组(理事会),邀请相关企业、个人参与决策监督。这种新型模式实现了资源整合,做到了藏品、人员、管理三打通。总馆与分馆之间实现了“藏品打通”,过去,总馆征集的部分藏品没有展示空间存放于库房,分馆建成后,部分藏品移至分馆展出,提高了藏品利用率,实现了“人才打通”;总馆调派专业力量全程参与到分馆布展运行的各个环节,在展品甄选、大纲编写、展示方案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发挥骨干和政策引领作用,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完成布展并对外开放;总馆制定了统一的博物馆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实现“管理打通”,派驻业务骨干对分馆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保障分馆有效运行。
第一,提高了文物利用率,让沉睡文物“苏醒”,让文物“活起来”。不仅馆藏库存文物得到了合理管理,社会上的文物也得到了有效利用,既解决了有文物没场馆的问题,也解决了有场馆没文物的问题。
第二,改变了博物馆内部“空洞”的现象。目前,虽然有些县级博物馆建筑面积也达到5000~10000平方米,但是建成后文物不足,文物陈列展示的内容和形式刻板单调,成了形象工程。而小型专题博物馆面积多数在800~2000平方米,虽然面积小,但布展新颖,有特色。
第三,解决了新建博物馆缺人才、缺经费的问题。依托总馆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可以为分馆的运营提供保障。因为总分馆制人财物统筹较为合理,经费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到分馆,做到资源合理利用。同时,总馆可以利用政策、信息上的优势,为分馆争取一些布展、改陈等项目上的资金支持。而一些民营博物馆由于没有固定的经费保障,单靠门票收入,难以有效运营。
第四,政府购买服务为博物馆社会化运营提供了条件。由于国有博物馆的性质,很多博物馆建成后需要增加大量编制,而在现有政策下,增加事业编制非常困难,因此通过购买服务岗位可以解决分馆面临的编制困难,有效保证了博物馆的公益属性和开放的持续性。
第五,拓展了博物馆服务方式,延伸了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开办博物馆分馆是博物馆“走出馆门办展览”思路的拓展,与常规的博物馆举办流动展览方式相比,此类展览可以吸引更多观众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使博物馆真正成为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虽然此类专题性博物馆选题都比较新颖,但是,聊城市专题博物馆大多利用古城区闲置院落,规模较小,展示手段、安防设施受限。另外,文物以民俗文物为主,缺少有震撼性的“镇馆之宝”,影响力不够大。
因为古城区平常不允许车辆停驻,部分博物馆设置在城区内部,交通、标识系统还不够完善。同时,专题博物馆没有专门的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参观的满意度。
专题性博物馆理应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开发文创产品,增加互动内容,激发游客参观兴趣。但目前这些专题博物馆偏重于公共服务,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基本还是空白。
目前,聊城市专题类博物馆所使用的场馆多为企业所有,仅可免费使用若干年限。在投入上,全部使用财政补贴。随着运营成本增加,对专题博物馆的运营发展存在一定制约。
目前这四个专题博物馆在古城区各类博物馆中发挥了比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但博物馆要有吸引力,必须经常更新内容,增添文物展品,细化下一步的改进方向。
利用好机构改革,时值文化和旅游协调发展的机遇,博物馆应积极与旅行社等企业单位展开合作,纳入古城旅游线路。针对交通不便的情况,在古城区引进电瓶观光车等服务设施。
在现有展览的基础上,不断丰富陈列内容,抓好原创策展,推出流动展览,加强与外地展览交流,扩大影响力。发挥互联网平台作用,利用互联网技术开拓展览新模式。发挥博物馆社教功能,开发特色教育产品,提升服务能力。利用引进、委托、合作等方式引进文化企业,开发创意衍生商品,使博物馆藏品走下神坛,贴近生活。对专题博物馆进行内部改造,增加有偿互动内容,增强展览的趣味性。
要与馆舍、民间文物产权单位等签订长期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与财政等部门做好沟通,加大专题博物馆的投入;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打造文化服务品牌。